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双创"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宝贵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和挑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加入风险管理教育来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尝试构建从意识-教材-课程-平台-环境和评价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风险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普及和教育,从而丰富大学生风险管理知识体系,提高创新创业风险的应对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创新创业的失败率,对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管理教育科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创新创业需求,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党建任务日益繁重。针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要结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要围绕支部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教育和活动载体建设及开展形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开拓和创新地方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是我国水利类专业大学生的盛会。大赛的主题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创新贯穿始终,激发了水利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热情,增强了爱水、节水、护水意识,为我国培养越来越多水利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开设水利类专业的高校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从2009至2019年已成功举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学生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增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系中国梦的实现。科学精神最主要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的实证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批判的理性精神及超越功利为科学而科学的气质。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事求是、理性批判的精神内涵,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弘扬科学精神,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和推进科学精神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培养。  相似文献   

5.
<正>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改善的动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中指出,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培养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开展全面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生态环境工程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后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综合型学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求高等院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教育机制、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出凸显"以人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郭爽 《人民黄河》2023,(2):171-172
<正>水利精神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极具特色与内涵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大多数水利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道德涵养,其激励与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投身于水利建设中,其凝结的求真、务实、创新等精神对于现代高校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益于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  相似文献   

9.
《山西水利》2008,24(3):I0006-I0007
近年来,山西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防汛抗旱并举,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指导方针,深入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全面实施“以快制快,以细制快,以群制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在工作中坚持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和完善的工作制度,全面推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深入落实,夺取了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寻找提高技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措施。笔者以为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教会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提升技校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