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02,18(4):13-16
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继而论证了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并结合实例印证这些理念,论文还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主张为不同生态习的植物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最后论述了城市景观的特色,指出竞相模仿的时风是不能形成特色的病因,而治病的良方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因地制宜而不是因“宜”制地。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继而论证了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并结合实例印证这些理念.论文还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主张为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最后论述了城市景观的特色,指出竞相模仿的时风是不能形成特色的病因,而治病的良方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因地制宜而不要因"宜"制地。  相似文献   

3.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1将传统医药理念借由景观传递选择广西桂林的城市边界作为入口解决桂林当地城市边界问题,传统中医药理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设计主题紧扣"巧于因借",巧借传统医药理论对症下药改善桂林城市边界问题。通过对中药体系以及壮药生产园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体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水体景观在环境中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本文就沈阳建筑大学校区内的水体景观进行了分析,借以了解水体景观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齐龙 《门窗》2013,(4):179-180
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7.
因北齐入隋的佛教高僧惠远而声名远播的晋城青莲寺是著名的风景胜境,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体.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富含园林意匠的环境景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梳理青莲寺景观的园林意匠渊源及其内涵变迁的基础上,对其空间结构和表现手法展开分析,揭示了“欲扬先抑”、“空间转换”、“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并探讨了寺庙景观保护中划定保护区域的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水景设计与表达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城市设计工作的宗旨,一是城市设计的“硬件”,即把建筑组织好,把与环境相关的所有要素“各就各位”,组成“场景”;二是城市设计的“软件”,即在城市的形态、框架内构筑市民生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设计者更好的把握水景设计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王勇峰 《住宅产业》2009,(10):48-50
依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设计者更好的把握水景设计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中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剖析中国城市高密度公共景观的成因动力,提出了面向高密度公共性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龙华 《建筑师》2005,(1):109-112
文章以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依据,探讨规划、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设计方法;并结合作者创作实践,阐述景观建筑学在规划设计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规划、建筑、景园三者关系,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当代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4.
孔令培 《中国园林》2006,22(8):17-2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不仅是传统园林的造园原则,而且也是现代造园最基本的原则和手法。“因借”理论基于对自然的理性思考,强调了借鉴自然的重要意义,在现代公园景观营建中于经济、生态和艺术均具有现实的意义。湛江市南桥公园景观的营建,充分利用了因地制宜,因势构景的手法,并注重施工中的再设计环节。因景生情、因物施巧,构建出朴实、野趣的自然风韵,体现出追求“天然之趣”的造园理念,并因此产生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蒋佳 《山西建筑》2014,40(30):228-229
简单介绍了城市景观雕塑的内含,对城市景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城市景观雕塑环境性、公共性、标识性的特征,论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不成熟、创意欠缺、缺乏管理和维护等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乡土景观元素的概念与类型,从保留与陈列、引借与易位、抽象与模拟、象征与隐喻、对比与融合等方面,阐述了景观设施设计中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方法,指出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有利于挖掘、保护和恢复传统乡土景观,形成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对公众公共性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从公共性本身的词义研究看,公私范畴是公共性涵义的合理诠释,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公共性的涵义也各有不同。景观环境是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下供公众聚集的空间场所,公众的公共性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均依赖于景观环境创造的空间条件和氛围,现代社会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在公共空间公众群体的公共性需求的解决是对景观环境实现隐含功能最好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刘辉煌 《山西建筑》2010,36(3):60-61
阐述了景观建筑学在规划设计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规划、建筑、景观园林三者关系,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当代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筱原一男于1976年设计的“上原的住宅”。筱原自己将其一系列住宅作品按照样式进行了排序。在对样式变迁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对“第3样式”的初期作品“上原的住宅”中筱原的思想从实际形态和架构进行考察,并通过“裸形的事物”、“错位”等关键词将这一作品定位为从抽象空间向具体空间的转变。与这一转变并行的是,从“传统”到“都市”的文脉转变。“上原的住宅”具有混乱的美与复数场所的集结,以此作为本文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现有城市的总体规划,缺少考虑城市与水、水与市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丧失其原有的生态调节功能。本文通过环湖现状的考察研究,以武汉为例,提出“环湖隔离带”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城市滨水景观公共性,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