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地下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任务,介绍常见的防烟排烟方式,分析其优缺点,对完善地下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和消防安全检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防烟系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排烟系统是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防排烟系统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中乘客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地铁环控系统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防排烟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地下防火隔间的防排烟、火灾工况防排烟控制模式、防火阀设置原则、地下车站屏蔽门漏风量的计算及场段区间公路隧道的防排烟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因其功能复杂、烟气流动速度快、垂直疏散使离长造成人员流还困难,这就要求设计时在建筑的每层营造出一块火灾时免受高温烟气侵害的“相对安全空间”,让处在建筑中的人员能够从容疏散到室外的安全地带。这一“相对安全空间”就是防烟楼梯间。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95)明确规定:一类建筑和席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防排烟方式有三种:自然排烟、机械防烟和机械排烟。一、自认排烟自然排烟是利用可开启的外商或利用阳台、凹廊排…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防烟设计;地下储藏室、地上商场大面积空间、自动扶梯、地下汽车库的防排烟设计,阐述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要点,并且在设计汽车库、商场等大面积场所防排烟系统的同时,兼顾平时通风。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说明在实际防排烟工程设计中,依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相关规范内容,应用规范要求所能达到的设计效果。通过此次防排烟系统工程设计,对储烟仓、清晰高度等概念有了更深一步认识,以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规范要求对各层防烟分区自然排烟(窗)口面积、机械排烟量、最小清晰高度、储烟仓厚度的核算,达到合理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岚 《工业建筑》1990,(3):44-47
本文通过实例,介绍和探讨了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防排烟方式,同时,强调了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设置前室的必要性,以及介绍了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保持正压的方法。并提出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方面的几个问题,从设计工作的初中中对高层建筑中庭大堂的防排烟设计、工程设计中常用的防排烟方式和排烟口的大小、布置及防烟分区与挡烟板的设置等问题提出了详尽的论述和解决办法,对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防排烟系统是控制火灾烟气蔓延扩散,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和火灾有效扑救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防排烟系统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包括防烟分区划分问题、排烟风管穿越防火分区问题、排烟风机设置场所问题、地下室排烟问题、排烟方式问题、走道排烟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建筑物竣工后 ,防排烟工程设施是否达到设计的性能要求 ,是关系到建筑物投入正常使用后发生火灾时的安全性问题。为此 ,必须进行一系列试验 ,以评价防排烟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根据正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工作安全性指标 ,正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性能试验可分为三种类型 :设计工况验证试验、系统安全性校核试验及系统适应性判定试验。其中第二类型试验不但简单易行 ,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适用于一般正压系统的工程验收试验。系统安全性校核试验 ,即在系统满负荷运行下 ,校核系统在各种开门工况下 ,包括最不利开门工况下能否保证工作安全性指标。试验…  相似文献   

10.
童艳  何嘉鹏  尤朝阳 《暖通空调》2005,35(12):47-50
运用区域模型模拟车站内不同防排烟工况下烟气温度、高度、CO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三项危险临界条件是否实现作为衡量防排烟效果的判据.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同时对站台楼梯送风防烟和对火源所在防烟分区及时排烟,才能在车站内实现最有利于人员疏散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张晓伟 《山西建筑》2010,36(19):182-183
根据规范要求,以某小区为背景,概要介绍了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思路,重点阐述了高层民用建筑防烟设计计算、中庭机械排烟及地下汽车库机械排烟设计,从而实现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建筑防排烟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设置;防烟楼梯间不设防烟设施的条件;防烟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的余压值;内走道排烟及其排烟面积的计算;机械排烟系统的补风;排烟口和排烟防火阀的形式等。同时依据各规范和手册的设计理论及其内涵,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模式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现有高层建筑所采用的主要防排烟方式,采用CFD的方法完成了火灾时烟气的不同控制模式的模拟,并对不同的防排烟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采用走道排烟加前室门设置空气幕或前室和楼梯间的加压防烟时,其烟气空气效果基本一致,均不能满足整个建筑的安全疏散时间的要求,但空气幕防烟较加压防烟所需新鲜空气量更少,能有效防止火灾的进一步扩大和控制烟气扩散.当采用空气幕加前室或楼梯间加压的组合防烟时,能较好的控制烟气的扩散,满足安全疏散时间的要求,即可以用空气幕和加压的组合来代替传统的前室和楼梯间加压的防烟方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火灾时烟气的控制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高规>若干防排烟条款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谦 《暖通空调》2003,33(3):42-42
在工程实践中 ,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中关于防排烟的一些条款 ,由于理解不同 ,会导致设计对设备及管道的选择差异。下面是本人对其中某些条款的理解 ,供同行参考。1 关于排烟风量的确定《高规》第 8.4.2条规定 :8.4.2 .1———“担负一个防烟分区排烟…… ,应按每平方米面积不小于60m3/h计算……。”8.4.2 .2———“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 ,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 1 2 0m3/h计算”。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有多个防烟分区 ,根据工程的需要 ,防烟分区的划分有大有小 ,有多有少 ,但若均能保…  相似文献   

15.
对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的加压部位进行了优选,确定前室或合用前室为最佳加压部位。对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与自然排烟防烟设施进行了甄选,认为应淘汰自然排烟防烟设施,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建议由最佳加压部位(即前室或合用前室)和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组成只向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高层旅馆、建筑物、办公楼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物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一直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高层建筑物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防排烟设计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对高层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防排烟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高层建筑疏散通道防烟要求的基础上,简述国内“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所取得防排烟试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而提出高层建筑疏散道防排烟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廊型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模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走廊中常见烟气控制模式的效果,采用数值模拟与全尺寸长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用挡烟垂壁、机械排烟和空气幕等多种组合的防排烟模式的防排烟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模式下烟气的温度分布、质量分数分布以及烟气沉降时间,设计5种排烟模式.结果表明:防烟空气幕效果明显.采用前室部分加压并在前室门口设置防烟空气幕,同时开启两个排烟口的排烟模式具有最佳的烟气控制效果,其排烟效率达到74.52%.  相似文献   

19.
杨坤丽 《四川建筑》1995,15(2):37-40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迅速发展,由此而来的建筑防火、防烟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介绍高层建筑的防排烟,并结合实例说明在设计建筑平面时如何防排烟竖井既在建筑布局上合理,又能满足防排烟要求。  相似文献   

20.
依据现行防排烟相关规范,介绍担负不同防烟分区的排烟(补风)系统设计方案;重点研究室内净高H≤6 m场所,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排烟系统的排烟支管以及对应补风系统设计分歧点,对不同排烟(补风)系统方案优缺点进行比较;通过风机及管路性能曲线对具体案例中排烟系统 定性、定量分析,对管路进行严格合理水力计算并选型风机,最后给出合理排烟(补风)设计方案及工程设计建议,对以后类似工程排烟设计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