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行政权以及司法权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环境公益诉讼中还无法顾及环保组织这一主体,三者共同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行政权在诉讼中呈现出一种弱势的局面,应使三者进行分工上的合理分配,还可以强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使行政权的作用逐渐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提升,保护自然环境这一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而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由于公共利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相关问题处理上出现了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处理的矛盾。我国现阶段环境公益诉讼相对复杂,法律系统尚未完善,在解决环境公益诉讼问题上以行政权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司法权的监督,而怎样处理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则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5):81-86
在2017年的司法体制改革的进行中,检察院的反贪反渎部门被分离出去,明显被斩断了一条有力的臂膀。仅剩公诉部门的检察院,成为实实在在的"公诉局"。同时,检察机关作为提起消费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试点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是当下法学界热议的话题,公益诉讼在原告主体的方面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难题。2017年在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中正式将检察机关确定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突破了公益诉讼原告告主体的限制,是公益诉讼的破冰之旅。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权能将会在未来几年充分发挥,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1):79-80
行政机关(国家或省政府)有权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一大进步。行政机关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质为环境公益诉讼。行政机关的索赔权源于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实践中当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检察机关均可对生态环境损害提起公益诉讼予以救济时,厘清多元主体的诉讼顺位,探索建立行政机关优先、社会组织补充索赔、检察机关主要监督的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2012年《民事诉讼法》开始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基于现有研究发现环境公益诉讼在诉权问题,以及司法权和行政权的配置方面,还有制度上的缺陷有待完善,本文从诉讼构造方面以及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理论方面寻求解决办法,以期拥有更完善的制度设计,来应对当今普遍复杂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8)
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主体,它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是一个盈利组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司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则和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自治是公司主体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最大区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自治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公司的自治进行限制,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7):36-38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赋予了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58条对有权提起诉讼的组织需满足的资格条件进行细化。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设计看似明朗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适格的原告主体数量少,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在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分配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2016年1月31日,泰州环保联合会提起的“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再审最终尘埃落定,对我国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里程碑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8):272-274
作为少年司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调查,承载着发挥少年司法政策的重要任务。社会调查起到真正作用的关键是调查主体。由于法律没有统一的规定,实践中各地调查主体多样化,因此导致调查结果在诉讼程序中并没有发挥预设的效果。结合我国各方面的国情,现在宜建立公安机关为主导,其他机关或主体为辅助的社会调查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8)
伴随着公共利益侵害事件的频频发生,虽然我国有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规定方面仍然存在模糊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规避和妥善解决公益诉讼问题,本文将国外在社会团体公益诉讼主体的资格规定作为参考,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框架,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注重环境保护,制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由于设立较晚,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原告主体资格的规定比较严格,导致相当多的主体不具有原告资格。本文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建议,即放宽社会组织资格条件和赋予公民适格原告资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