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某矿301工作面四柱式支架出现的受力不均、支护效率较低且效果较差的问题,研究了两柱式支架在大倾角煤层工作面的适用性。得出结论:两柱式支架在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受力均衡,支架的支护效率较高;两柱式支架的平均初撑力为29.64 MPa,生产过程中可提供较高初撑力,两柱式支架初撑力在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高档普采中的仰斜开采工艺 ,在大倾角煤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技术管理措施 ,为在大倾角煤层中使用该采煤工艺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能集团大倾角煤层地质条件,且随采深增加,倾角变大转为急倾斜煤层的现场情况,分析了所采用的大倾角综采技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适合急倾斜煤层综采技术的关键设备,经实践检验,证明使用效果很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倾角煤层矿压观测中几个难于测量的问题,根据大倾角煤层的力学特征,在总结大倾角煤层矿压观测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倾角煤层巷道支承压力、密集支柱侧向载荷、顶底板相对位移、深部围岩位移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高档普采仰斜开采在煤层倾角 14~ 2 0°条件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技术管理措施 ,为在大倾角煤层中使用倾斜长壁开采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21,40(9):39-41
由于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煤层厚度大,稳定性差,工作面易出现片帮、冒顶现象,因此为保障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以某大型煤矿的5#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该煤层9-700工作面设备稳定性以及端面围岩控制问题,提出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设备稳定性及端面围岩控制技术措施。通过井下试验及数据分析,9-700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设备稳定且端面围岩控制良好,有效提高了大倾角工作面的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7.
大倾角煤层综采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4  
在对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显现及岩层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倾角煤层应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基础问题,建立了“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支护系统稳定性控制途径及方法,结合四川华蓥山矿务局绿水洞煤矿的生产实际,给出了一个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针对华丰煤矿大倾角厚煤层综放面煤层自然发火的特点,提出大倾角综放面煤层自燃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在1409大倾角综放面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确保了华丰煤矿大倾角厚煤层综放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倾角、大采长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倾角、大采长煤层开采是当前我国部分矿区(特别是西部矿区)中大量实践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一种煤层开采技术。结合我国大倾角、大采长煤层开采发展现状,对大倾角、大采长煤层开采进行了研究,从机械化开采方法与变革、非机械化开采方法与变革、与大倾角煤层开采相关的其他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大倾角、大采长煤层开采发展前缘,介绍了大倾角、大采长煤层开采在我国的应用概况,最后指出解决大倾角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难题应从系统研究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矿山压力规律人手,研究大倾角煤层开采"R—S—F"系统稳定性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淮南矿业集团谢李公司在大倾角、松软、有突出危险性的B11b煤层中应用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解决了大倾角松软突出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松软煤层帮部变形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冲击矿压的预测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元栋 《山西煤炭》2006,26(3):21-23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向深部发展,开采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最显著的是巷道变形严重,冲击矿压发生的比例逐渐增加,给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因此,对冲击矿压的预测和治理对我国现代化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倾角采煤工作面容易出现支架下滑和倾倒、刮板输送机下窜、大块煤矸沿刮板输送机滚落等现象,研究了大倾角采煤工作面设备的整体稳定与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在芦沟煤矿22031大倾角采煤工作面实践过程中,以理论计算与现场分析为基础,采用"整体托梁+五柱支撑+导向限位板"措施,解决了支架的下滑、支撑和咬架问题;采用"下顶上拉+导链"措施解决了刮板输送机下窜问题;采用"防滚矸弹板+挡矸链+挡矸板"的措施解决了大块煤矸沿刮板输送机滚落的问题,为大倾角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何治理煤矿的环境,使煤矿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找出一个合理的技术,这就是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的实施,将会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蕾 《煤炭工程》2014,46(7):37-38
针对软弱厚煤层巷道支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软弱厚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提出采用由高预应力锚杆、单体锚索、锚索桁架组成的联合支护系统。以金海洋公司5203巷道为例,分析了生产地质特征,并将该套支护系统应用于现场支护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顶板控制效果良好,对同类巷道的支护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乔晓梅 《煤炭技术》2012,31(3):133-135
煤矿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占有较大的比例,每年煤矿开采业创造的效益都在不断增加。煤矿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能源价值、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煤矿开采业已经成为国内最危险的行业之一。安全事故发生后不仅威胁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正常的生产作业秩序。针对这一点,文章重点分析了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问题,旨在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强辉 《煤炭工程》2012,(1):133-135
 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煤炭生产开发也面临着勘探程度低、开采技术条件复杂,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资源回收率低。因此,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对于煤炭工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200多座大中型矿井相关设计,详细分析了资源损失的原因,总结了不同地区存在特点,并提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刘辉  陈菲 《陕西煤炭》2020,39(2):60-63,91
为了实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针对煤矿煤矸石产量大、利用低等问题,对煤矸石作为混凝土骨料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通过荧光光谱分析试验、粉末衍射试验,揭示了煤矸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将大粒径的煤矸石破碎后,分为普通煤矸石与原状煤矸石,通过物理性能试验,研究了两类煤矸石的颗粒级配、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以及两类煤矸石的压碎指标。结果表明:神南矿区柠条塔煤矿所产煤矸石可以作为混凝土粗骨料使用,但若全部采用煤矸石作为混凝土粗骨料,难以制备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8.
吕伟伟 《中国矿业》2021,30(7):166-170
矿井瓦斯灾害治理是集技术、资金和工程施工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高瓦斯及突出矿井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目前多数矿井存在瓦斯治理周期长、矿井抽采达标接替紧张、缺乏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及专业化装备的问题。为了改善现阶段煤炭企业瓦斯治理困境,采用现场调研、统计分析、现场应用等手段,对煤炭企业常规瓦斯治理模式的类型、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专业化技术和工程总包相结合的瓦斯治理模式;重点阐述了专业化技术和工程总包相结合的瓦斯治理模式的内容、适用矿井、对服务机构的要求及相应的风险管控制度。通过现场应用,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矿井瓦斯治理技术难题,在瓦斯治理工程施工、矿井防突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率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技术效益,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需求,对煤炭企业瓦斯治理理念的转变起到了示范效应,推广应用前景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中.煤炭企业市场分散等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建煤炭大企业集团已势在必行。结合山西焦煤集团运行实践.论述了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提升营销管理水平及构建学习型企业。  相似文献   

20.
A large amount of wastewater is discharged in the course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water inrush in China’s coal mines.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mine water in coal production and associated ground subsidence problems at the prefecture-level, and analyzed their 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using coal mine production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 5310 million m3 of such mine water were produced in China in 2018. Five clusters of coal mine water production were identified; spati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ities in these area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ine water reuse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ground subsidence to alleviate water resource pressures and aid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