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近30年的降雨资料,并结合雨水径流污染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调蓄标准下年径流污染控制总量和经济效益,进而归纳出适合天津市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2.
调蓄池是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重要设施之一。参考国内外调蓄池应用研究,结合天津市排水系统现状及初期雨水污染情况,提出先锋河和新开河调蓄池设计方案,并进行效益分析。在先锋河及新开河下修建2座调蓄池,初期实现25 mm降雨径流的截流,总体截流78%的年均径流量,雨水溢流污染物削减率约为90%,在削减污染物排河量及提高城市防汛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初期雨水污染的控制一直是重点问题.初期雨水调蓄池可以控制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天津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了海绵城市设计过程中雨水调蓄处理设施的建设标准,设计要点,初期雨水的处理流程及污染控制效果,对海绵城市设计建设提供了思路,有很好的工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初期雨水调蓄池在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多城市已经对初期雨水进行了控制,在建设雨水泵房的同时设置初期雨水调蓄池,可减少初期雨水直接排河造成的污染。结合上海某泵站的建设实例,介绍了城市排水系统中初期雨水调蓄池的布置形式、容积计算、冲洗方式、运行模式等,对今后同类项目初期雨水调蓄池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初期雨水调蓄池通过收集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并将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减少雨水对环境的污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雨水的收集时间、污染物浓度检测、二次污染的处理、淤泥反冲洗、格栅清渣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通过调研上海地区的初期雨水调蓄池,总结实际运行中进水、监测、自控等五大子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旨在提高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王晓璐 《中国市政工程》2023,(4):33-35+105-106
为经济有效地控制初期雨水和混接污水的污染,解决上海中心城区分流制排水系统内河道黑臭问题,通过在排水系统末端新建调蓄池,降低泵站放江污染量。某调蓄池的服务面积为404 hm2,调蓄标准为5 mm,调蓄池容积为13 000 m3。调蓄池结合现状雨水泵站及其周边绿地,采用全地下建设方式,在上海中心城区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边角料”用地建设。调蓄池在工程选址、工艺布置、运行模式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特色。通过对该调蓄池的介绍,为同类型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南昌市前湖水系为研究对象,根据片区规划设计情况构建基于MIKE+平台的区域管网、河网、汇水区及水质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初期雨水截流管道、智能截流井、调蓄池等径流污染控制措施。采用污染物累积/冲刷模型,分析了单次降雨的径流污染情况。对智能截流井的3种控制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截流系统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径流污染具有明显的初期效应。智能截流井根据调蓄池水位进行控制时,既能发挥调蓄池的全部能力,又能较好地保证初期雨水不被稀释。截流系统对河道水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同污染物的控制效果与其冲刷特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成都路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和运行效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上海市成都路雨水调蓄池的主要作用是截流储存成都路服务区的初期雨水,以减少泵站的雨天排江水量和排江负荷.详细介绍了调蓄池容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调蓄池池体、池底和进出水系统的设计方法.提出了调蓄池的合理运行模式,对2007年调蓄池汛期运行效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影响调蓄池效能的关键因素,并就其发挥更大效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水径流排湖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建设调蓄池截流污染较重的初期雨水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结合武汉某初期雨水调蓄池设计实例,介绍了分流制系统中调蓄池有效容积计算方法、组合式初雨调蓄池布置形式。通过优化冲洗系统、巡视通道及采光井的设计改善了调蓄池后期运维中的节能效果及便捷性,可为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初雨调蓄池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初期雨水调蓄池是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主要措施.结合合肥市杏花排水系统调蓄池工程的初步设计,以InfoWorks CS排水管网水力模型为工具,探讨合理的调蓄池设计与运行参数,分析不同截流倍数与调蓄规模下溢流控制设施的长期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该排水系统调蓄池合理的最高蓄满水位和开闸水位均为8.5 m;在现状2倍截流倍数下,调蓄池宜采用4~5 mm径流深度的容积;在有限范围内增加截流倍数对溢流污染削减效果的提高作用不显著;综合考虑系统运行效果和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推荐采用2倍截流倍数和较大的调蓄容积来达到溢流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水质调蓄池在分流、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质型缺水的城市,设置水质调蓄池,可以减少雨水或合流污水排放至河道的量;在降雨历时较短、降雨总量较小时,还可以做到雨水或合流污水对河道的零排放,从而减小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结合上海市大定海排水系统工程设计实例,介绍了水质调蓄池在分流、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作用、有效容积计算、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截污效果。最后介绍了水质调蓄池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快速干道雨水收集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9年-2004年上海浦东地区的降雨资料和雨水径流特点为基础,参考国外高速公路雨水径流污染处理设施的设计,提出了采用弃流-沉淀-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城市快速干道收集的雨水,将处理后的出水储存于清水池,用于道路浇洒和绿化灌溉。对沉淀池、人工湿地、清水池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参数进行了讨论,使其在满足工程条件下,保证雨水的处理效果和可利用的水量。  相似文献   

13.
王寅  贾仁勇 《中国市政工程》2020,(2):56-59,130,131
初期雨水污染是制约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监测数据显示,双桥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而初期雨水占污染排放总量的31.3%~50.0%。在对巢湖市双桥河区域排水系统及雨天溢流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方案,即新建调蓄干管和调蓄池。首先从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环境效益和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对方案进行比选;其次通过计算机模型分析对比多点分散式截流和末端截流2种不同截流方式的初期雨水污染物收集效率。结果显示,利用现状箱涵,新建2根初期雨水调蓄干管,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于初期雨水的收集效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4.
初期雨水调蓄池控制溢流污染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苏州河沿岸典型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水量、水质变化以及调蓄池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与数学模型研究有机结合,建立了苏州河沿岸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水量水质与河网水量水质动态耦合的集成模型,计算分析了在3个典型年实际降雨条件下,苏州河沿岸调蓄池工程对溢流水量、溢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以及控制溢流污染对苏州河水质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初期雨水调蓄池运行效率的计算机模型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排水系统水力模型对上海世博园区的规划雨水系统进行了水力模拟,评价了初期雨水调蓄池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长期效果.结果表明:按照调蓄容量为30 m3/hm2的设计标准,在上海市平水年降雨条件下,调蓄池每年能够拦蓄约50%的雨水径流量;在分流制雨水系统具有一定初期效应的情况下,上述初期雨水调蓄池污染物的去除率为42.9%~67.4%;对于半分流制系统,在降雨期间允许向污水总管截流初期雨水的条件下,调蓄池具有更高的截流比例.  相似文献   

16.
李正兆 《山西建筑》2014,(28):135-136
分析了导致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常州住宅小区不同下垫面类型径流水质的测定,探讨了径流水质指标及其随降雨历时的响应关系,为雨水调蓄规模的确定、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上海成都路调蓄池的设计方法,通过2007年汛期多次采样分析,估算了成都路雨水调蓄池的实际减排效益,分析了调蓄池运行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就雨水调蓄池如何在上海市面源污染控制工程中发挥更大效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降雨特性统计与雨水存储池容积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雨水利用系统存储池容积的设计方法.通过统计分析上海市近20年的降雨资料,获得了独立降雨事件的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间隔的平均值以及各降雨特性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了雨水存储池集蓄效率的分析计算.通过对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获得了不同容积下存储池的集蓄效率及相应的年均集蓄水量.结合雨水利用系统的投资、运行费用与预期水价,可确定相关存储池的合理容积.应用该方法评价了上海世博园区屋面雨水集蓄工程存储池的合理容积.该方法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设计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溢流水质和水量波动大而引起的调蓄工程处理能力不足、运行能耗高及难以有效收集高负荷合流制溢流污水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时期进入调蓄工程的合流制溢流水质和水量特征的分析,结合调蓄工程处理工艺的沿程水质分析,考察了"微砂高效沉淀池+接触氧化池+D型滤池"工艺对合流制溢流的实际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溢流均呈水质和水量波动大、高氨氮、低COD的特征,氨氮是调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标的关键指标;同时,生化处理单元进水COD浓度低的特征不利于接触氧化池的生物挂膜,降低了工艺的实际处理能力。因此建议:(1)在接触氧化池后设置混凝加药装置,以保证出水SS和TP达标排放;(2)接触氧化池采用多点进水方式,并预留碳源投加装置;(3)增加精确曝气控制系统,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