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22,(2)
为探明亚硝酸态氮(NO_2-N)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受精卵孵化、幼虫存活生长和变态的影响,以天然海水为对照,在实验室条件下(15~18℃)进行了NO_2-N对虾夷扇贝受精卵孵化率、两种规格(壳长分别为129.4μm±14.8μm和145.4μm±7.4μm)浮游幼虫96 h存活和生长,以及对眼点幼虫(壳长为238.0μm±47.7μm,受试216 h)变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O_2-N对受精卵孵化率的72 h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1.07 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为0.026~0.257 mg/L;对壳长为129.4、145.4μm浮游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依次为0.306、3.24 mg/L,壳长相对生长率下降5%的96 h有效浓度(EC_5)分别为0.026、0.076 mg/L,96 h MATC分别为0.008~0.273 mg/L和0.016~0.291 mg/L;对眼点幼虫变态率的216 h EC_(50)为5.94 mg/L,216 h MATC为0.699~1.824 mg/L,壳长相对生长的216 h EC_5为0.078 mg/L。研究表明,小规格浮游幼虫较大规格对NO_2-N更敏感,建议虾夷扇贝室内人工育苗期间NO_2-N控制在0.030 mg/L以下,稚贝中间育成阶段控制在0.080 mg/L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完善虾夷扇贝生态学及育苗期间的水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海洋硅质生物的影响,以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为模式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500、750、1000 mg/L)对海绵硅酶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以及胁迫48 h后在当前大气CO_2(390 mg/L)下恢复1 h时海绵滤食新月菱形藻Natzchia closterum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500 mg/L大气CO_2胁迫12、24、48 h时,海绵硅酶基因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390 mg/L CO_2)提高24.8%、14.8%、19.2%,而750、1000 mg/L大气CO_2胁迫12、24、48 h时,海绵硅酶基因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0.0%、71.9%、82.3%(750 mg/L CO_2),55.2%、83.6%、80.8%(1000 mg/L CO_2);经高浓度大气CO_2胁迫48 h再恢复1 h时,24 h内对照组海绵块滤食微藻的平均效率和平均清除率分别为198.2×104cells/(h·g)和4.09 mL/(h·g),而500、750、1000 mg/L大气CO_2浓度组海绵滤食微藻的平均效率与平均清除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04.8%、96.6%(500 mg/L CO_2),58.5%、65.3%(750 mg/L CO_2),30.8%、20.0%(1000 mg/L CO_2)。研究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至750 mg/L以上时明显抑制了海绵硅酶基因表达,并导致海绵滤食微藻能力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5)
以寄生在金鱼Carassius auratus鳃部的中型指环虫Dactylogyrus intermedius为指示寄生虫,采用活体感染、活体杀虫的方法,研究了用不同溶剂(石油醚(沸程6090℃)、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和水)分别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进行提取,其5种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盾叶薯蓣的杀虫活性部位是乙醇提取物。将乙醇提取物与甲苯咪唑、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和吡喹酮4种原料药的杀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盾叶薯蓣乙醇提取物的最高杀虫浓度为17.0 mg/L,平均最高杀虫率为99.37%;其次是甲苯咪唑和吡喹酮,最高杀虫浓度分别为3.4、6.2 mg/L时,平均最高杀虫率分别为99.01%和95.39%;而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中型指环虫无明显的杀灭作用。盾叶薯蓣乙醇提取物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3.47、34.05、19.34 mg/L。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2)
在水温为(22±1)℃、pH为7.6、DO为7.08.0 mg/L的条件下,对A1(1.7 g±0.2 g)、A2(3.6 g±0.6 g)、A3(10.3 g±1.5 g)3种不同规格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幼鱼进行非离子氨和氨氮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结果表明:氨氮和非离子氨对史氏鲟幼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均与幼鱼的体质量呈正相关;氨氮对A1、A2、A3组史氏鲟幼鱼的96 h LC50分别为5.30、10.20、12.3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53、1.02、1.23 mg/L;非离子氨对A1、A2、A3组幼鱼的96 h LC50分别为0.13、0.26、0.2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1、0.03、0.03 mg/L。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为探明亚硝酸态氮(NO_2-N)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简称蛤仔)的毒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常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NO_2-N急性胁迫对蛤仔浮游幼虫(壳长为162.2μm±15.9μm)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pH(7.2、7.6、8.0、8.4)条件下NO_2-N对蛤仔幼贝(壳长为9.4~10.3 mm)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00±0.20、水温为(26.1±0.6)℃、盐度为23条件下,NO_2-N对浮游幼虫的96 h LC_(50)为160.5 mg/L,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NO_2-N浓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逐渐减慢,胁迫48 h时,97.8、146.8 mg/L NO_2-N浓度组蛤仔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7.8 mg/L浓度下胁迫96 h时,壳长和壳高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0.0%和11.3%(P<0.05),胁迫144 h时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4.4%和14.7%(P<0.05);在pH为7.97±0.07、水温为(19.9±0.3)℃、盐度为30条件下,NO_2-N对蛤仔幼贝的96 h LC_(50)为628.1 mg/L,随着pH的升高,NO_2-N对幼贝的毒性逐渐减弱,pH为7.6、8.0和8.4时,96 h LC_(50)依次为497.0、628.1、1062.0 mg/L。研究表明,蛤仔浮游幼虫和幼贝对NO_2-N均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且幼贝的耐受能力远大于浮游幼虫,生产实践中可维持较高pH以降低NO_2-N的毒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8.1μm±27.3μ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_(50)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309-312
研究了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不同溶氧水平对生物滤器功能的影响及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中溶氧(DO)为10.11 mg/L(B组)和11.91 mg/L(C组)时,生物滤器功能建立仅需要8 d时间,比对照组(A组,充空气)提前4 d;当水中总氨氮(TNH3-N)浓度为0.696 mg/L时,B2组(DO为12.11 mg/L±0.52 mg/L)24 h对TNH3-N的总去除率为89.60%,比对照A2组早6 h降低到0.2 mg/L以下;3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高溶氧可以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当水中TNH3-N浓度为0.700 mg/L(H组)时,在高溶氧下饲养的大菱鲆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与对照D组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24℃、pH为7.98.3、盐度为27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8.1μm±27.3μ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_(50)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五氯酚钠溶液(0、1、2、3、4、5、10 mg/L)对鲫Carassiusauratus的毒性作用,并采用药浴的方式研究了五氯酚钠在鲫体内不同时间段的药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五氯酚钠对鲫的毒性作用很强,当药物浓度为10 mg/L时,药浴1 h后试验动物100%死亡;当药物浓度为2 mg/L时,试验动物健康存活,药浴96 h无死亡现象;将鲫在2 mg/L的五氯酚钠溶液中浸浴24 h后,药物迅速被鲫吸收,血浆中0.5 h五氯酚钠浓度就能达到11.5 ng/mL,1 h达到峰值12.0 ng/mL,但药物的代谢较慢,给药70 d后才检测不到药物;药物在肌肉中的代谢与血浆中类似,1 h达到峰值(11.84 ng/mL),比血浆中的峰浓度略低,药动学参数t1/2α、t1/2β、MRT0-t、Tmax、Cmax、AUC0-t和MAT分别为12.6 h、186.8h、260.4 h、1 h、11.84 ng/mL、1106.5 ng/(mL.h)、222.5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