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乡村振兴走廊以解决乡村地区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整合沿线资源、强化对腹地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走廊沿线地区的乡村振兴.本文以成都龙门山前"蜀山乡韵"乡村走廊为例,探索乡村走廊空间振兴发展模式,研究廊道空间模型重构方法,通过识别乡村发展潜力极核,串联纵向发展轴带,形成辐射带动面域,构建"极核—轴带—辐射面"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生态、文化、配套、土地五个方面制定振兴路径,引导乡村地区以线带面、连片策动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条重要途径,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具有较为明显的耦合关系.文章首先从时间、空间和主客体关系上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模型,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基于田野调研得到数据信息,对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历程进行讨论,归纳出袁家村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各地如何依靠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提供模式选择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审视了当前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以及以"空间、导则、项目、产业、文化"为重点的规划策略,旨在探索乡村振兴理念下的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结构性转变。鉴于此,文章以重庆南岸区为例,运用"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南岸区乡村生态空间脆弱、生产空间受限、生活空间不便三个关键问题;构建以乡村振兴目标为导向的"三生"空间规划研究体系;提出具体乡村生态空间开发保护与空间管制方法、产业组合模式选择与构建、乡村居民点体系完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三位一体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对乡村主要矛盾的部署。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则是统筹乡村空间、产业和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依据。在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下,文章以休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通过规划强调乡村建设的落地性和实用性,探索"多规合一"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庭院经济作为某些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乡村院落,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如何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喀什地区佰什克然木乡为例,通过对10户院落进行测绘调研,分析乡村院落的空间现状,探讨"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关系:分析了少数民族特殊的庭院农业生产对生活空间的遮阳、调节微气候、景观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做好法定的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因地制宜乡村产业振兴方式决定了村庄规划要弹性适应即"留白"。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苏州平望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节点,为提升村落环境,于2021年6月开展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该大赛架起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桥梁,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文章结合参赛实践,从更新模式、村民意愿、建筑风貌、乡村景观等角度探究乡村空间“在地化”更新策略与方法。希望其思路和设计手法对今后我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和良好载体,全域旅游面向区域多个村庄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社会参与,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平台.因此,乡村振兴可以尝试突破单一村庄规划或产业规划的单线思考,基于区域整体视角统筹区域内各乡村发展.文章以温州市泽雅镇为例,依托全域旅游构建,提出"文化IP引领"理念下,多元文态与形态、业态、生态四态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体系.通过四大具体策略振兴乡村新文化、新空间、新产业、新景象,进而促进全域乡村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并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文章对国内乡村振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国土空间类型的划分,响应生态宜居的实践需求,从空间维度进行阐述,勾勒出乡村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出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4种有效途径:构建"传承+创新"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构建"管控+转质"的乡村生产性景观体系、构建"保护+利用"的乡村区域绿地体系和构建"连续+开放"的风景道体系,并以实际规划设计案例作为支撑,探讨风景园林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等值"逐步成为新时期城乡发展的新导向,大都市地区村庄的内涵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村独建"出现了产业同质、设施低效、建设破碎等诸多困境,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打造。广州从化米埗乡村群规划从产业共荣、设施共享、空间共建、社会共治四个方面探索大都市地区村庄"群落化"规划策略,以期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模式,为广州乡村振兴提供一种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量具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造设计.但现存案例中许多乡村公共空间一味地照搬城市模式导致了"千村一面"的情形,使得乡村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特色.文章以祝家甸村砖厂改造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建筑材料与色彩、空间尺度等方面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地域特色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而生态营建则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抓手。文章以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苏南乡村为例,厘清乡村振兴目标与"自然—文化—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要素关系,解析当前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视域、规划手段和规划内容三方面剖析其规划诱因,并分类型、多维度、多层次提出规划策略,以期指导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研究分析乡村空间与乡村文化保守程度的关系,发现建筑、院落和公共空间的封闭都会导致居民的思想保守和文化落后。基于此,研究提出一种小家围合成小院落、小院落围合成大院落的乡村聚落规划模式,对乡村保守文化空间进行开放和重构。同时以新疆阿拉尔市托喀依乡二队的乡村规划编制实践为例,利用大院落乡村聚落模式,解决南疆地区乡村居住空间封闭造成文化固步自封和缺乏开放交流等问题,以期为南疆乡村振兴、文化润疆等工程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2)
明晰的身份"边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前提。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知识资本"的占有者、乡村少年的"教化者"和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随着现代文明和国家行政权力在乡村社会的快速渗透,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边界被逐步打破,成为了囿于课本知识传授和专业标准规约的"教书匠""专业人"以及乡村事务的"旁观者"。要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以振兴和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应完善建构乡村取向的教师选聘和培养体系,重视"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建设,探索建立向乡村教师开放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杜少喜  钞中东  游军  杨克俭 《矿产勘查》2018,9(9):1834-1840
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民生地质大有可为。文章通过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立足于陕西省经济社会需求分析,思索、探讨新时期民生地质工作如何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又对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具有积极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2):57-64
对接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区域农村职业院校的责任与使命,开化职业教育中心构建"对接·整合·扶助"的"三位一体"行动理念架构,实施"千人百村"乡村振兴行动,将职业院校建成人才中心、培训中心、技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以实现"校村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中壮大自身办学内涵,更好地释放服务地方经济的"红利"。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远景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结合昭平县黄姚镇杨村屯在实施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中的经验做法,介绍塑造特色乡村风貌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以开辟乡村振兴道路的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特色资源型村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示范和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6):30-34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兴和文化兴,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新生态,走出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人教育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学院以催生乡村产业和文化内生循环力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挖掘民间资源,聚焦传承浙江省非遗项目土布纺织技艺,建成文化品牌"手工村落",从生态链上解决产教融合的根本问题,用精准化、产业化、协同化助推乡村振兴。成果历经了村落调研、培训实践探索、模式推广,历时十余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解决了落后乡村留守老人(妇女)精准扶贫、乡村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重建、乡村生态保护等问题,在生态链上推动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新时代农民发展和乡村重建具有根本性意义。其结构性背景在于农村工业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人口外流、基层政权薄弱、群体性事件等自然和社会风险也纷至沓来。但目前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风险大多作为抽象的背景来理解,未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内容进行思考。因此,农村风险管理体系创新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主动抵御风险"的"抗逆力"范式作为新型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规避了传统风险管理的片面性、单一性和控制性等弊端,自身具有的主动性、主体性、能动性、预防性、公共性等属性拓展了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更为重要的是,以"抗逆力"为代表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其在个体、家庭、社区、地域等多层次的类型划分将会拓展乡村振兴的内容,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此外,"抗逆力"进程中的"主动适应"和"转换"两大机制,也会拓展乡村振兴的动力性思考,真正激活农民的创新性智慧,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