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真之歌》与《天真之兆》是英国浪漫主义起点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代表作。虽然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截然不同,但在创作理念上却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天真"。《天真之歌》是"天真"情结的源头,侧重于抒发真情;而《天真之兆》则是"天真"情结的延续,侧重于揭示真理。以布莱克的《诗的素描》、《经验之歌》与《耶路撒冷》为佐证,解读布莱克诗歌创作过程中贯穿的天真情结。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文论,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通过对文本中出现的5组二元对立项的分析,解读人物内心矛盾复杂的状态,探讨了作品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对双性同体诗学理论的阐述出发,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剖析伍尔夫《到灯塔去》中呈二元等级对立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从而引出作者所提出的解构或颠覆这种对立、使男女两性特征达到和谐统一的途径之一———双性同体观,并对其在这一小说中的体现和应用作了解读,从而揭示了伍尔夫在这一作品中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和《上海滩》这两部经典作品蕴含了“革命”和“后革命”两段叙事。在“革命+恋爱”的 叙事模式中,“革命”是其突破日常叙事的逻辑起点;“爱情”则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传奇与革命象征性结合。革命 和后革命暗示了生活的日常和传奇二元性质,并内在性地揭示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和《上海滩》这两部经典作品蕴含了“革命”和“后革命”两段叙事。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革命”是其突破日常叙事的逻辑起点;“爱情”则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传奇与革命象征性结合。革命和后革命暗示了生活的日常和传奇二元性质,并内在性地揭示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二律背反特质。  相似文献   

6.
《金银岛》是英国新浪漫主义小说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贯穿着人物角色的二元对立性。对该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进行探讨,认为《金银岛》中不仅包含人物道德立场上的善恶对立,而且还存在着人物行为方式上的浪漫与理性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许慎《说文解字》中所包含的历史的唯物的文字观和唯心主义的文字学思想,并从时代、社会和作者自身两个角度对许慎《说文解字》中哲学思想的二元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山姆·谢泼德的代表作《被埋葬的孩子》中处处折射着二元对立的冲突,文章主要以名存实亡的家庭为背景,从梦想与幻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死亡和再生的多重对立中,解读山姆·谢泼德的具有"破坏性"的文学诗意,人性中处处交织着悖论,然而正是这样的冲突与碰撞形成了生命的张力,如何在痛苦的生命历程中找到相对和谐的稳定状态,将会是谢泼德以及整个人类都在探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爱尔兰作家弗兰克·奥康纳以战争的旁观者又是介入者的身份,深刻挖掘了正面战场背后权威与人性的冲突,揭示了政治领域的历史真实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真实.战争的暴力行动是权威的表现形式,是权威话语的具体化.这种话语促成许多二元对立结构的形成:敌人/朋友、生存/死亡、自然人/社会人.消解这些二元对立结构的方式是唯一而不可违的:权威决定一切,顺权威者存,逆权威者亡.通过构建权威与人性冲突的叙事,作者超越了二元对立观,表达了他的人性关怀之声.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分析了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对立的叙事技巧,从理想与现实的对照、生前与死后的对照、空间位置的对照及色彩的对照等各方面分析该小说中叙事技巧的成功运用,指出它们不仅深化了悲剧主题,而且赋予了文本全新的意义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寓意深远,在意象的营造和运用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本文通过解读布莱克《老虎》中的意象,分析、总结诗人的情感和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的狐妖与《吸血鬼日记》的吸血鬼形象都是作者取自各自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但作者们都对这些形象做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些改变中体现出些许相似性,在塑造狐妖和吸血鬼形象时打破了单一形象,加入了更多人性因素,构建了属于这些种族的社会体系,把狐妖和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给与正面评价。这些改变的相似性又与两部作品被搬上荧幕之后广受喜爱的现象存在共通性。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著作,体现了其代表之思想,即以德修身、齐家、治国,从而实现儒生们所追求的大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简述《论语》中所体现出儒家德治精神的影响力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爱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说明要实现理想的两性关系,必须解构性别二元对立,建构双性同体的个性,达到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女作家之一,其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原则从论文的主题、人物自身的对立与人物之间的对立出发,解析了伊坦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6.
比较《边城》和《围城》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两部作品的最终精神旨向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追求、人格尊严的深切关注,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性的异化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又一种毁灭性力量。小说中人物的本性被自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成分所压抑,而由此引起了自身人格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隔膜,社会关系的分崩离析。小说展现了现代黑人社会中传统与道德丧失后的病态与失落,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揭露了压抑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理想国》的解读,发现沉默既是其文本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建构的方式。沉默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与人类的生存状态,它消解了主体性的霸权存在,表现出结构主义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T. S.艾略特把极不符合传统情歌形式的内容放入他的<情歌>中,使文本内容和形式相悖,形成不和谐的二元对立;诗人借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格分裂以及内心冲动与行动延宕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