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溴化锂风冷垂直降膜吸收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文龙 《制冷学报》2001,15(4):11-15
通过对溴化锂溶液在降膜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特性的分析,建立了垂直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考虑了对流及变膜厚等因素对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对风冷垂直管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对垂直降膜吸收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溶液喷淋密度对溴化锂降膜吸收器吸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李维  杨小琼 《流体工程》1993,21(12):50-55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水平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耦合的吸收模型及其相应的数值解法。模型中首次考虑了液膜中径向速度及稀释热对吸收过程的影响。计算表明径向速度对吸收过程有强烈影响,忽略径向速度的影响对观测液膜中温度和浓度的分布带来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纳米溴化锂溶液二维降膜传热传质数学模型,以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溴化锂溶液中加入纳米粒子可以显著增强溴化锂溶液对水蒸气的吸收速率,并且随着纳米粒子添加量的增大,纳米溴化锂溶液对水蒸气的吸收速率越大;在纳米粒子添加量相同时,纳米溴化锂溶液的水蒸气吸收速率随着溶液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水蒸气吸收速率随溶液流量的变化趋势为对数曲线趋势;溶液的传质强化比随着纳米粒子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溴化锂溶液中加入纳米粒子后,吸收器的传质系数随着纳米粒子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溶液流量为1.2 L/min时,添加0.05%纳米粒子后,吸收器传质系数增加1.32倍,添加0.1%纳米粒子后,吸收器传质系数增加1.41倍,但是,传质系数增幅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竖管内溴化锂溶液降膜发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气体类低品位热源驱动的溴化锂溶液吸收式制冷而提出采用竖管内降膜的发生器,其特点是溴化锂溶液薄液膜在竖管内由上而下流动,气体热源在管外部加热.通过实验得到降膜发生传热系数、放气范围、冷剂蒸汽产量与流量、热流密度的变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层流降膜时(Re<500),传热系数随Re增大而减小,随热流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回归分析得到层流降膜的传热系数关系式:h=14009.87qw0.0764Re-0.5391.  相似文献   

6.
溴化锂降膜式吸收器能在较小液流量和较小温差下获得较高的热流密度和传热传质系数,尤其是当液膜沿着水平管外作降膜流动时,传热传质效果更佳。为此建立溴化锂降膜吸收器溶液吸收过程流动的物理模型,通过对模型假设简化,对其进行数值求解,从而进行流动分析。与实验结果分析相结合,使得对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根不同尺寸规格的横纹管,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其吸收效率,选择吸收性能最优的管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和管内冷却水流速的增大,溶液吸收氨气的量增加,管外溶液传质系数增大。当管外氨水溶液喷淋密度从小变大时,光滑管和横纹管的传质系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过程中出现了最大值。该系列实验的结果表明横纹管比相同工况的光滑管有更高的强化传热和传质能力,当溶液喷淋密度为479.6kg/(m?h)时,横纹管比光滑管的传质系数增大了97.8%。三组实验中均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横纹管的传质系数随凹槽尺寸变化而改变,2号横纹管表现出更强的吸收氨气能力。该管凹槽宽度与横纹管外径的比值为0.0814。通过对凹槽内溶液流动模型分析,比较了溶液通过凹槽时掺混和涡流的流动形态,得出了不同尺寸规格横纹管吸收性能差异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热管式降膜吸收器波动降膜传热传质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升温型吸收热泵热膜吸了器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风冷和水冷联合冷却的竖管降膜吸收器,考虑汽液界面的阻力、变膜厚、横向对流和冷却水的冷却作用的影响,建立了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耦合数学模型和同心管环空内冷却水换热数学模型.计算了沿竖管内表面的液膜厚度、温度、浓度以及冷却水在混合冷却条件下的温度分布等参数.分析了冷却水进口温度、LiBr溶液Re数和PE数等参数对传热系数和吸收速率的影响.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得出的结论对联合冷却吸收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吸收器是影响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对常用的垂直管氨水降膜吸收器进行绝热吸收模拟分析,并将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稀溶液进口过冷和外部吸收冷却对吸收传质的影响,得到稀溶液进口过冷能够促进吸收传质的结论。结果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传质率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偏差在20%以内,在冷却吸收和进口过冷的实验测试工况下,吸收传质率提高了132%。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进行实验研究。搭建了一套综合的性能研究实验台,在吸收式制冷机的底部安装了一个电动振动机,使机组在垂直方向上产生振动,分别对振动频率和振幅两个因素对机组性能强化的效果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振幅相同时,振动频率对强化效果的影响较大;而在最佳喷淋量下,频率相同时,振幅太大或太小,振动的强化效果都会下降。且在实验范围内,得到最佳强化效果的频率段为20~30 Hz,此时传热的强化效果可达到8%~20%,传质的强化效果可达到10%~25%,制冷量可提高12%~18%。  相似文献   

12.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设计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是一种将板式降膜吸收和膜反转技术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吸收器,合理设计与掌握其吸收性能对今后这种吸收器的工程应用十分重要.为此,通过建立、求解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学模型,确立了设计条件下最佳吸收器结构;对于所设计的板式膜反转吸收器进行了不同吸收压力、溶液流量、进口浓度、进口温度及冷却条件下传热传质性能的计算,并与竖板降膜吸收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塑料换热技术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上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换热装置腐蚀及其引起的冷量衰减一直以来是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结合塑料换热装置的一些特点,提出了采用塑料换热装置代替金属换热装置来解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这个难题;并以研制一台制冷量为3.49×104W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为例,对塑料换热装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与传统金属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相关部件的参数进行比较.通过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传热面积、管道阻力的计算和安全强度的校核,发现塑料换热装置应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上是可行的,塑料换热技术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制冷剂、冷却水与空气之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热质交换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由此分析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冷却水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含湿量等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空气流速、干湿球温度、冷却水喷淋密度和冷凝温度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热流密度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两者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研究表明: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的热流密度随进口空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湿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几乎不受进口空气干球温度的影响;热流密度随着冷却水喷淋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增大至一定量后不再对热流密度有明显影响;冷凝温度越高,其热流密度越大。上述结论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降膜吸收传质双膜模型,分析了氨气热量、质量和动量传递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传递机理。建立了氨气降膜吸收过程能量、质量守恒方程组,使方程组离散化,然后利用Gauss-Seidel迭代法求解。得到了光滑管和横纹管降膜吸收氨水溶液氨质量分数沿降膜管高度的变化曲线。并绘出了横纹管降膜吸收过程氨水溶液和冷却水模拟计算温度随降膜管无量纲高度的变化曲线。横纹管相比光滑管在相同工况下有较强的降膜吸收性能,吸收能力在冬夏季节分别提高了118.5%和167.7%。实验结果表明,2号横纹管氨水溶液与冷却水沿降膜管高度的模拟计算温度与测量温度在溶液降膜吸收过程中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工业和建筑中的各种形式低温余热,提高余热资源回收率,但设备参数对热泵性能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基于温度对口和梯级利用的原则,对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内传热部件进行热力及传热分析,通过质量和能量守恒建立热泵机组数学模型,分析热网供水温度、蒸发器进口低温余热水温度和驱动热源温度这三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搭建以TFE-TEGDME溶液为制冷工质对的摇摆吸收式制冷实验台,对竖直管降膜吸收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静止状态下实验表明: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1~0.2 kg/min时,液膜呈层流和单色波状态;当流量为0.5 kg/min和0.8 kg/min时,液膜表面出现稳定波状流与合并波状流;当质量流量为1.2 kg/min时,液膜出现脱落现象。在不同波形下吸收器的吸收效果差别很大。摇摆状态下实验表明: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大或摇摆周期的减小,液膜受到的扰动越大,当摇摆幅度达到15°或摇摆周期达到4 s时将出现合并波状流和脱落现象;在同一个摇摆幅度和周期下,液膜在摆幅边缘受到扰动较大,在摆幅中间流动较为平缓;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28 kg/min时,在摇摆幅度为8°或摇摆周期为10 s时系统的COP最大,而当流量为0.14 kg/min时,COP峰值出现在摇摆幅度10°或摇摆周期8 s时,同时说明溶液质量流量更大时液膜受到摇摆的扰动就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