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针对氨制冷压缩机低压吸气管道破裂后氨制冷剂泄漏的场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不同气流组织下事故通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不同气流组织下的事故通风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侧墙排风口上沿距顶在0~0.2 m范围内对污染物排除几乎没有影响.在氨制冷机房两端有门,中部有上、下两排窗的情况下,对于通风120 s...  相似文献   

2.
李敏  张伟 《冷藏技术》2009,(3):34-36
文中对食品冷库氨制冷机房氨气泄漏自动报警进行了探讨。为设计人员设计漏氨自动报警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些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氢气作为未来能源的载体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氢气的广泛应用,高压氢气的泄漏事故的产生将不可避免。本文基于FLUENT软件的物质传输与反应模块建立了输氢管道、储氢罐泄漏扩散的模型,提出了研究氢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求解得出了氢气含量在模拟区域的分布等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氢气泄漏后的扩散特性。研究结论可以为处理高压氢气泄漏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ALOHA软件进行了不同风速、环境温度、泄漏量扩散模拟,分析了不同风速、温度、泄漏量条件下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泄漏扩散距离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变小,风速越大,泄漏扩散范围越小;泄漏扩散距离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温度越高,泄漏扩散范围越大;泄漏扩散距离随着泄漏量的增加而变大,泄漏量越大,泄漏扩散范围越大。将液氢蒸发和氢气扩散试验的体积分数数据与ALOHA软件模拟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LOHA软件对氢的体积分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在液氢泄漏事故应急中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某厂生产厂房内纳米粉体泄漏扩散进行模拟,分析大气风速、射流方向对粉体泄漏的扩散浓度和危险性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主导风速对气体扩散浓度和危险性区域影响较大,射流方向和风速一致时,vx=-3 m/s比在vx=-1 m/s条件下危险性区域扩大4 m,分析得出vx=-2 m/s时,扩散区域在x=28~35 m,y=25~28 m,z=1~4 m内。采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对生产现场100∶1缩微模型进行速度场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颗粒速度基本吻合,说明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对生产现场纳米粉体泄漏扩散行为的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经过理论分析计算并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发现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以及GB50072—2010《冷库设计规范》中对于氨(冷冻站)制冷机房事故通风量的计算方法和数值以及用词上存在的问题,建议未来修订该标准时在氨(冷冻站)制冷机房事故通风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用词与上统一,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谢爱霞  蒋小强 《制冷》2012,31(2):22-25
为了降低高温工况下的水源制冷机房能耗,本文提出了对高温水源冷却水先采用冷却塔进行预冷的运行方式。为了探讨这种控制方式的可行性和节能潜力,本文主要对常规制冷机房和带冷却塔预冷制冷机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源温度高过一定值时,采用冷却塔预冷,可提高实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制冷机房的节能;且节能量将随水源温度升高而增加,对于变频冷却塔而言,将存在一最佳风量使得节能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9.
何平 《冷藏技术》2007,(1):50-50,49
随着我国食品制冷企业的快速发展,氨作为制冷剂,工作压力适中,传热性能好,流动阻力小,吸水性强,价格低廉,被广泛地应用在大中型冷库的制冷装置中。但是,氨具有毒性,并伴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冷库建造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的扩大,大部分冷库正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和居民区内,对于这些制冷企业来讲,制冷设备老化,制冷管道锈蚀严重,有些企业操作人员配置不合理,职工职业技能下降,一旦发生氨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氨气的泄漏与扩散必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并将严重损害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氨制冷装置的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人杰 《制冷》1998,(1):67-70
关于氨制冷装置的新动向TheNewTrendsofAmmoniaRefrigeratingMachines费人杰(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北京100037)氨是一种人们很熟悉的制冷剂,已经使用了120多年。由于安全方面的要求,氨制冷机逐步被氟利昂制冷机所代...  相似文献   

11.
氨是环保的自然制冷工质,在工业制冷领域已有一百多年的应用历史。本文从氨制冷系统的节能和安全两个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分析了氨制冷系统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冷凝形式、冷热联供、变频技术、自动化智能控制等;分析了氨制冷系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低充注量技术、安全及可行性分析、安全仪表系统等。结果表明:科学合理使用以上两个方面的技术可有效提高氨制冷系统安全性和节能性。为推动氨制冷系统科学安全的使用及发展,提出需要加强氨制冷系统运维人员的专业培训教育,这对氨制冷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多温级蓄能制冷系统动态特性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内需要多个制冷温度等级的,以氨水为工质的多温级蓄能制冷方法和工作流程的介绍,以长江流域某一典型的两温级冷库作为算例,对该蓄能系统在全量蓄能策略下能量转换及储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系统各设备负荷的大小和变化特性、循环工作参数随时间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了解多温级蓄能制冷系统的运行特性、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以及制定动态控制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一定环境温度条件下的高温冷库中的氨蒸汽压缩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对氨的物性进行模拟,并对定冷凝温度和变冷凝温度时,制冷系统的各部件的炯损失和系统的[火用]效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冷库氨蒸汽压缩系统中的蒸发器中的[火用]损失最大,压缩机和冷凝器次之的结果。提出要对冷库氨蒸汽压缩系统的性能进行改进,必须首先考虑提高其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的[火用]效率着手;认为在一定环境温度条件下,降低冷凝温度是提高[火用]效率的较好的改进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管径为4mm、5mm、6mm的热虹吸管进行了模拟求解,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相同时,管径为5mm的热虹吸管的提升量最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三种热虹吸管的蒸汽产生量均增加,并且管径5mm的热虹吸管的增加速度最快;当加热温度大于75℃时热虹吸管的出口浓度随加热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其出口处浓度只和加热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国外氨制冷系统中新的安全设置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宪光 《制冷》2005,24(4):47-49
本文介绍了国外在制冷系统中一些国内相关规范还没有的安全设置,以及这些安全设置的新工艺和新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小型制冷装置冷凝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冷凝器的仿真模型,开发冷凝器稳态模型的仿真软件,搭建翅片管式冷凝器的试验装置,得到冷凝器参数随制冷剂质量流量变化的一系列实验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证明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吻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Perovskite structured CsPbX3 (X = Cl, Br, or I) quantum dots (QD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the past few year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Surface passiv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pathways to optimize the opto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 QDs, in which the amino grou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orrespo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lead and halide. In this work, it is found that ammonia gas could dramatically increase photoluminescence of purified QDs and effectively passivate surface defects of perovskite QDs introduced during purification, which is a reversible process. This phenomenon makes perovskite QDs a kind of ideal candidate for detection of ammonia gas at room temperature. This QD film sensor displays specific recognition behavior toward ammonia gas due to its significant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while depressed luminescence in case of other gases. The sensor, in turn‐on mode, shows a wide detection range from 25 to 350 ppm with a limit of detection as low as 8.85 ppm. Meanwhile, a fast response time of ≈10 s is achieved, and the recovery time is ≈30 s. The fully reversible,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make CsPbBr3 QDs ideal active materials for room‐temperature ammonia sen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