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贺诗的美学特征,首在强烈的主体投射性,次在形式的陌生化,次在通感。虚荒诞幻是其外表,绝望苦闷为其内核。李贺诗歌是苦闷愁郁之象征。  相似文献   

2.
通感往往是诗人们创作诗歌的一种技巧。本从欣赏通感这一审美现象入手,对通感的定义、类型、产生背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认为审美艺术上的通感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现象,这种形象思维散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能使读在反复体味中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  相似文献   

3.
“通感”,英语即Synaesthesia,来自于现代拉丁语,其中Syn意为“一起”、“一样”或“熔合”;(a)esthesia就是“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和陈望道两先生将其译为“通感”,又称“联觉”,其特点是把人的感觉沟通于描摹客观事物的形象,表现主观心理感觉。通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样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在人类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构词及词义转移功能,它又是一种修辞手段,多见于文学作品,尤其在诗歌作品中。1 英语通感修饰通感独特的“以声类形”、“以形状声”的修辞效果,在普通语言中…  相似文献   

4.
色彩描写在诗歌中的运用相当频繁,中唐著名诗人李贺诗歌在色彩的把握、色彩的配置技巧以及色彩运用上的独创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特色,从一个新的视角发掘了诗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画眉鸟》题材虽小而诗旨宏大,叙述了自由对美的决定意义。诗中遵循了起承转合的章法,文脉畅达,表意自然。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凸显了山林间画眉鸟的美妙歌声。使用对比的手法,强化了诗旨。物我合一,托物寄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抒情表意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感”这种描写手法,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提出后,在修辞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不少修辞著作将其列为一种修辞格。但由于通感常与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混用,甚至纠缠不清,有学者就主张取消通感的“格籍”。其实,通感是文学语言的一种修辞艺术,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起来进行描绘的,即骆小所先生所说的“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觉到的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味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通感有其独立的特征,与其他辞格也并非区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诉求,读者的欣赏过程也是心灵感应的过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语言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经过锤炼的话语,一种浓缩的书写形式,诗歌自有其创作的规律。诗人创作手法就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蒙太奇将诗歌中的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它连接了诗歌的感性和理性两因素。  相似文献   

8.
同为艺术作品,音乐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合为一体的。音乐、诗歌都在试图传递一种消息,描绘一种意境。在意境的传递手法上,音乐和诗歌有很多共同点。在内容上,二者所传递的意境也都是描写生活、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9.
通感对诗歌创作与欣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古今中外优秀诗作为例,论述通感的内蕴、生成、种类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广泛运用与艺术功效。  相似文献   

10.
新兴媒体电影与古老的诗歌艺术相结合,为诗歌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电影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预筛选、先解码、更间接等传统媒体没有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电影有效地结合了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节奏把握、意象组合、重章叠唱,都丰富了自身的表现性和艺术性.二者的结合也给双方带来了一些限制和不利,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这一创作倾向与其“气盛言宜”的文学主张相结合,又使其诗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使韩愈的高心劲气淋漓而出。他在李白、杜甫之后力图开辟新境界,树立自己的新诗风,开启了一代宋诗,其诗启后之功不可抹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王士禛对西昆体的接受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西昆体源流问题的界定;对西昆体诗歌的批评及态度;诗歌创作与西昆体的相似性。王士禛从宗唐的立场出发,认为西昆体当是从李义山开始,并将"李商隐体"和"西昆体"视为一体。对西昆体的诗歌特点,评之以"工丽",肯定了西昆诗人用典广博和对仗精确的特点。在具体诗歌创作中,喜用僻事新字,主修饰,重用典,且好模拟,与西昆体的风格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唐彦谦才华超人,善于在学习、借鉴、效法、继承前人的过程中进行发展、变革和创新,其早年学温李而有所超越,中年师杜甫而有所创新,晚年仿陶渊明而有所发展,可谓是转益多师,自成家数,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是清朝康熙年间中国词坛上具有婉约派风格的少数民族词人。他生于钟鸣鼎盛之家,轻富贵,重情义,个性率真。王国维评论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的词作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婉动人,被认为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接近,是婉约词风的继承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5.
查慎行是继王士祯、朱彝尊之后康熙诗坛最有名的诗人,创作成就高,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主张诗歌创作要“熟处求生”,要有创新精神和个性;“三唐两宋须互参”,广泛取法前人的艺术经验;诗人的“至性学问”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在艺术表现上,崇尚空灵,强调白描。他提倡诗格与人品的统一,但其内涵和审美情趣,已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了。  相似文献   

16.
李之仅论词力主“自有一种风格”,他以自己的词作实践了自己的词论。其词在内容上承袭花间派多写男女之情,在风格上却少有香艳禾农丽之风,体现了一种语淡情浓的民歌风味,又于清新委婉之余多了一份清旷飘逸之意,从而在北宋中后期词坛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7.
中韩两国文学的交流早在汉代即已开始,中国唐诗宋词的风格和韵律对韩国的汉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韩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李后白诗歌体现出的唐风宋韵。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其创作成就放在诸多男性作家中并不十分出色.究其原因,封建社会对女性气质的性别角色塑造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整个封建社会中,对女性意识的审美客体化评价严重影响了她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压制了她作为创作主体的自由和胆识,限制了她在词作和词论方面的成就.从李清照创作中女性角色定位入手,挖掘隐于作品中的创作客体现象,并追溯其原因.通过研究李清照的审美客体现象,论证女性作家角色意识在作品中的投影.  相似文献   

19.
论文评述了道教在古代小说和李白诗歌中的渗透以及道经中的文学作品,从而展现出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