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微观模型[1]预言,在Z=108存在强的质子形变壳,而相应的中子壳位于N=162,预计270Hs是一“双幻数”形变核。因此,实验上合成270Hs,进而研究其核结构将很有意义。然而超重核合成截面很低,在pb(10-12barn)数量级,因而难度大。为了能成功的合成超重核,选择最佳弹靶组合和轰击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二参量方程研究了熔合反应^26Mg+^248Cm,^30Si+^244Pu,^36S+^238U和^48Ca+^226Ra经4n蒸发形成超重核^270Hs。图1显示约化蒸发残余截面σER=σER/πλ^2,  相似文献   

3.
采用推广的液滴模型(GLDM)研究了超重核^263Db的宏观形变势能,形变势能对α衰变道起重要作用。在GLDM模型中假定核为质量不对称准分子形状,系统的宏观能量包括体能、表面能、库仑能和亲和势。微观单粒子能是由准分子形状的轴对称的Woods-Saxon势计算得到,并用Strutinsky方法计算壳修正。在不同形变下核的总能量由宏观-微观方法得到,即液滴能加上Strutinsky壳修正能。  相似文献   

4.
超重元素合成是当今核物理研究的热点。至今,利用^48Ca轰击锕系靶核引起的热熔合,“超重岛”已延伸到Z=118号元素。然而,目前所有合成的超重核都位于“超重岛”的丰质子一侧。  相似文献   

5.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对^38K,^36Ar,^32,34S和^36Cl的超形变转动带结构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在推转壳模型中,不同能级随三轴形变参数y变化时的变化情况,或向增加三轴形变方向的驱动作用是很不同的。因此,一个核素的核子处在不同的组态,即占据不同的单粒子能级,在不同的自旋时,一定会有不同的核形状。  相似文献   

6.
由于质子与中子不同的形状驱动效应影响,A=130缺中子核区的核在高自旋态下可呈现丰富多彩的核结构特性,如形状共存、扁椭形变、旋称反转、手征二重带结构等。对双奇核^122Cs与^136La进行了高自旋态研究,目的是在^122Cs中寻找手征二重带,在^136La中研究旋称反转与扁椭形变特性。  相似文献   

7.
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是用来描述八极形变原子核的模型。该理论计算的转动带具有好的角动量和宇称,因此可以与实验测得的转动能级直接相比较。在这里,将它应用于描述丰中子八极形变核^142Ba。计算中使用的四极、八极和十六极形变参量分别为0.127、0.075和-0.03。对^142Ba的基带和负宇称带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示于图1。  相似文献   

8.
稀土区的核往往表现出多样的核形状和核结构。^152Dy(N=86,Z=66)核在低自旋态时有3个带共存于扁椭形的单粒子态中。对于同中子数的^153Ho(N=86,Z=67)和^154Er(N=86,Z=68)也发现了与在^152Dy中相同的3种结构:单粒子结构、SD结构和形变的转动结构。即N≤90的Dy、Ho和Er同位素核,表现出集体性与单粒子性共存的特点。为了研究质子对形状共存的影响,对同中子数核^155Tm(N=86,Z=69)的自旋态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典的一维势垒穿透模型 ,考虑核静态形变和动力学形变效应 ,建立了联系周边反应和熔合反应的模型———形变 能量相依的多维势垒穿透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19F 2 0 8Pb体系的一些实验现象 ,并指出动力学极化效应仅在库仑位垒附近起作用 ,而静态形变效应则在垒下能区起主要作用。这一结论说明 :在用冷熔合形成超重核时 ,使用形变的弹靶体系将有利于增强合成的截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8Li(n,γ)^9Li反应在二类超新星及大爆炸核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众多核天体物理学家的兴趣。在二类超新星核合成中,^4He(t,γ)^7Li(n,γ)^8Li(α,n)^11B反应链被认为是形成γ射线的过程种子核的关键反应之一。然而在核合成过程中,该反应链将受到^8Li(n,γ)^9Li反应的影响,^8Li(n,γ)^9Li与^8Li(α,n)^11B反应的竞争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A〉12核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大爆炸原初核合成的标准模型假定重子密度均匀分布,已经成功预测了直到^7Li的原初核合成,并预言仅能合成极少量的重核素,主要是由于没有A=8的稳定核。在重子密度不均匀的非标准原初核合成模型中,该稳定核空隙可通过包含有不稳定核的反应跨越过去,使核合成的反应流延伸到更重的核区,从而预测了^7Li以上核素有更高的丰度。  相似文献   

12.
Th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approach predicts a strong proton-deformed shell at Z=108 to be a partner for the neutron shell at N=162. Thus the nucleus ^270Hs is expected to be a relatively strongly bound "double-magic" deformed nucleu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synthesize the nucleus 27~Hs and to investigate its structure experimentally. However,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通过重核碰撞形成的复合体系破裂产生超重核的问题。评述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即早期发展的在碎化理论框架下的量子涨落理论和本课题组尝试发展的微观输运理论模型。概括阐述了微观输运理论研究反应^197Au+^197Au,^238U+^238U和^244Pu+^244Pu等的主要结果。这就是反应中产生的超重碎块的几率与入射能的关系,复合体系和超重碎块的衰变机制以及所形成的超重碎块的结合能和形状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8Li(p,d)^7Li是大爆炸原初核合成非标准模型和r过程种子核合成反应网络中的关键反应。在非标准模型中,A=8处稳定核空隙可以通过^4He(t,γ)^7Li(n,γ)^8Li(α,n)^11B(n,γ)^12B(e-v)^12C…、^8Li(α,n)^9Li(e-v)^9Be(n,γ)^10Be(e-v)^10B(n,γ)^11B(n,γ)^12B(e-v)^12C…等一系列反应链跨越过去,从而使核合成的反应能够向更重的核区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核物理中,变形核的核反应和α衰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最近,尤其感兴趣的是核形变对超重核的产生和衰变的影响。因为超重核产物截面的合理预言和0c半衰期要求核相互作用势,在描述这些核反应和衰变过程时变形核之间的核相互作用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同带的出现概率以及一些特征,我们用投影壳模型和能量因子法从理论上对A=150和A=190区的超形变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起形变核全同带多于低自旋区正常形变核全同带,这可能因为正常形变核区较强的对关联减弱了高N轨道的作用。统计结果还表明,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双幻数核附近,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容易研究。大量的在N~50区的研究表明:本核区的核素大多具有球形核结构,一些以^88Sr作为核心的壳模型计算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而^91Nb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41和50,中子为闭壳结构而质子为接近子壳层的闭壳结构。故其形状接近球形核,具有明显的壳层结构,高自旋态呈现较强的粒子性。  相似文献   

18.
将适用于1p壳轻核的新的轻核反应理论模型推广到了2s1d壳核-^19F,计算和分析了入射中子能量为14.2Mev时中子诱发^19F反应的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与实验数据取得了很好的符合。详细分析了不同反应道出射的中子对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的贡献,来自(n,2n)反应道的次级中子在低能端对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而^5He崩裂所产生的中子的贡献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A≈100核区的核结构研究中,发现该区存在丰富的核结构信息,如原子核的磁转动、三轴形变、形状跃迁、形状共存和扁椭形变带等。本次实验选择的目标核为^106Ag。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  相似文献   

20.
超重核合成对于扩展核素版图、探索极限条件下原子核性质、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核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对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进展做了评述,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输运模型,并介绍了基于输运理论和实验上合成超重核素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针对重离子熔合反应和多核子转移反应研究情况展开讨论,并对国际上新一代核科学大装置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未来国际上超重核合成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