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储藏稳定性及释放性质,通过监测奇亚籽油微胶囊在4、25、65℃下储藏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对其进行氧化动力学研究及货架期预测;测定了不同温度和pH对其芯材释放率的影响,并采用Avrami′s公式分析微胶囊中芯材的释放率,考察微胶囊在储藏期间的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奇亚籽油经微胶囊化后,过氧化值上升速率降低,符合一级氧化动力学方程;25℃储藏条件下,奇亚籽油的货架期为16 d,而微胶囊的货架期延长至101 d;且微胶囊在65℃储藏6 d后仍能保持较高α-亚麻酸含量(54.64%);高温、强酸、强碱环境会促进微胶囊中奇亚籽油的释放,其释放介于一级释放动力学和二级释放动力学之间。综上,微胶囊化可有效减缓奇亚籽油的氧化,提高奇亚籽油的储藏稳定性,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2.
奇亚籽油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其中亚麻酸含量达60%以上,被认为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具有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免疫刺激剂作用、体外抗氧化和抗高血压作用以及调节血脂和肝酶等功效,食用奇亚籽油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和脑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奇亚籽油的提取方法及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奇亚籽油的研究报道,旨在为奇亚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并对其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青金桔籽油微胶囊,选择最佳复合材料及复配包埋条件,对微胶囊的粒度、堆积密度、流动性、溶解性、外形、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验证其包埋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酪蛋白酸钠:D-乳糖复合=1:1为最佳复合壁材,最佳复配包埋条件为芯壁比为1:2、壁材浓度为17%、壁材比为1:1,此时包埋率达80.31%;影响包埋效果的主次顺序为:芯壁比>壁材浓度>壁材比。所得青金桔籽油微胶囊水分3.38%、平均粒径269.67 nm、分散系数(PDI)0.308、休止角36.38°、堆密度0.23 g/mL、溶解度93.86 g/100 g,说明微胶囊为纳米级胶囊,颗粒均匀、流动性良好,具有较好溶解性;扫描电镜显示:青金桔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块状结构,表面致密,但有微小凸起和空洞;红外光谱检测证明微胶囊包裹良好;热重分析结果显示,低于2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以酪蛋白酸钠与D-乳糖复合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可以制备具有良好性质的纳米级青金桔籽油粉末油脂。  相似文献   

4.
奇亚籽是一种我国批准的新食品原料,因其含有极为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受到保健食品市场的关注。奇亚籽油是以奇亚籽为原料开发的油脂产品,在全球各个国家均有生产和销售。现有研究证明,奇亚籽油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糖尿病、抑制肥胖等保健功效,是一种值得深入开发的油脂产品。对奇亚籽的种植及营养进行概述,主要从脂肪酸角度讨论了奇亚籽油的健康功效及原理与机制,旨在为以后关于奇亚籽油的研究提供方向及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奇亚籽油储藏稳定性,以液压法制备的奇亚籽油为原料,探讨储藏温度、氧气和光照条件对奇亚籽油过氧化值、酸价、K232、K268和TBA的影响,并应用一级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过氧化值、酸价两个氧化指标随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变化的货架期预测模型,预测奇亚籽油货架期。结果表明:奇亚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受光照、氧气和温度的影响,在避光、密封、低温的储藏条件下能有效降低过氧化值、酸价等的增长速率,延长储藏时间;通过模型推算得出密封、避光条件下奇亚籽油在25℃条件下的货架期为94 d。  相似文献   

6.
以柚子籽油为芯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进行研究,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复合壁材,壁材间质量比1∶0.5、壁材质量分数30%、芯壁比1∶1、乳化剂1.5%、进口温度170℃。由此得到柚子籽油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8.9±2.1)%,包埋效果良好。同时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基本性质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和稳定性,基本满足一般食品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怀远石榴籽油为芯材、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石榴籽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的质量分数10%,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配比1∶2(质量比),乳化剂大豆卵磷脂的添加量2.0%,芯材与壁材的配比1∶1.5(质量比),喷雾干燥机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75℃,进料速度25 m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1.9%。微胶囊化后的石榴籽油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奇亚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达60%以上,是ω-3脂肪酸的天然来源,对预防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奇亚籽油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丰富,涵盖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及多酚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奇亚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提取工艺、氧化稳定性等领域的研究报道,并对奇亚籽油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奇亚籽进行烘烤、压榨取油,测定不同烘烤条件(温度、时间)下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探讨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和烘烤时间的延长,奇亚籽油色泽加深,酸价、过氧化值、K_(232)、K_(268)均呈现上升趋势,且180℃烘烤50 min以上较其他条件下显著升高(p0.05);烘烤条件对脂肪酸组成无影响。故烘烤奇亚籽不宜在高温下进行,若采用180℃烘烤时,则时间不应超过50 m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均质压力、进风温度、进样速率3三个因素,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因素、水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最佳条件。结果 沙棘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为: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风温度174℃、进样速率17 mL/min。在此条件下进行3三次重复实验试验,测得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平均值为93.25%,与预测值93.59%接近,响应面试验模型可靠性高具有较好重现性。沙棘籽油微胶囊后可以减缓沙棘籽油的氧化速率。结论 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样速率17 mL/min经最优工艺制备出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可以有效阻隔沙棘籽油与空气的接触,提升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可为改善沙棘籽油加工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微胶囊化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持红花籽油的风味、增强其氧化稳定性,还可以起到缓释的作用,更充分合理地体现物质的营养价值。以同种壁材配方制备微胶囊乳液,分别进行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测定微胶囊的包埋率并观察其形态,从而选择较优的干燥方法,即喷雾干燥法。设计4种壁材配方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红花籽油微胶囊,测定包埋率及微胶囊总油含量。经60 d后测定包埋率、氧化程度及微胶囊总油含量,并以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确定包埋效果,选取最佳包埋壁材配方。以超声法进行均质,离心分离法测其乳化稳定性,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均质条件。结果表明:鲜蛋清、麦芽糊精1∶1为壁材配方制备的微胶囊形态最好,60 d后红花籽油包埋率、过氧化值分别为96.07%、4.48 mmol/kg;适宜工艺参数为芯壁比1∶4、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40℃、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60℃、载量300 m L/h。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核桃油微囊,以包油率为指标,以阿拉伯胶用量、明胶用量、山核桃油添加量、固化剂用量、p H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山核桃油微囊的最优处方为:阿拉伯胶用量10%,明胶用量15 m L,山核桃油添加量0.6 m L,固化剂添加量6 m L,p H为4.0。制备的微囊平均包油率为83.9%±0.24%,经倒置显微镜法观察其形态规则,分布均匀,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为1.423μm,Zeta电位值为-38.2 m V。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微囊在高温、强光照下包油率稳定,有利于进一步加工贮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复凝聚法研究牡丹籽油微囊的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明胶质量2 g下,阿拉伯胶与明胶质量比1∶1、囊材与牡丹籽油质量比1∶0. 2、固化剂用量5 m L、乳化剪切速度4 000 r/min,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微囊包封率为99. 5%;牡丹籽油微囊大小适当,形态规则,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2. 28μm,粒径在38μm以下的占98. 06%; Zeta电位为-19. 1 m V;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的吸收峰弱于牡丹籽油的,表明囊芯被很好地包裹; DSC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在63℃左右出现尖锐吸热峰,达到相变温度,热稳定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丁香油进行包覆,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微胶囊产物,研究pH、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芯壁质量比、壁材用量、搅拌转速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进行研究,采用红外、TG、SEM对优选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微胶囊化的丁香油挥发性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大...  相似文献   

15.
以奇亚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奇亚籽油。通过单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溶剂种类、料液比、超声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对奇亚籽出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经烘烤预处理奇亚籽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奇亚籽油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烘烤温度160℃,烘烤时间46 min,料液比1∶17,超声时间55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奇亚籽的出油率为(39.41±0.72)%。奇亚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亚麻酸(C18∶3n3)质量分数最高为62.90%,亚油酸(C18∶2n6c)质量分数为18.25%。  相似文献   

16.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采用CAS/MD、OSA/MD、WPI/GA/MD 3种壁材配方,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种配方的微胶囊产品均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溶解性,其中以CAS/MD为壁材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微胶囊粒径小,表面光滑,热稳定性良好,壁厚度均一,沙棘籽油在胶囊中分布均匀,喷雾干燥制备过程未对沙棘籽油中的功能性成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茶籽油微胶囊粉末油脂,并对产品配方和啧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系统分析产品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表明,最佳配方为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为1:1.5:1.5,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1.5,乳化液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0%;喷雾干燥加热温度为180℃,进料泵速25 r/m...  相似文献   

18.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