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开始考试建造一座新的犹太教堂时,教徒们都希望这座教堂能与"犹太教之源"之间存在精神联系.Charles E.Anthony-Architects PC 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工作,建筑师充分考虑客户的特殊要求,非常慎重地选择了建筑材料,使人们看到教堂就能联想到犹太教的圣地.  相似文献   

2.
形式、空间、材料是我们对建筑实体进行表述时三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材料是其中唯一自身存在的.本文从建筑材料出发,通过对三个小教堂的设计分析,探讨建筑师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人们期许的"建筑性格".  相似文献   

3.
开始考虑建造一座新的犹太教堂时,教徒们都希望这座教堂能与"犹太教之源"之间存在精神联系。Charles E. Anthony-Architects PC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工作,建筑师充分考虑客户的特殊要求,非常慎重地选择建筑材料,使人们看到教堂就能联想到犹太教的圣地。  相似文献   

4.
<正>教堂,是被誉为"上帝之家、天堂之门"的地方。教堂建筑常见于西欧众多国家的闹市中心,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教堂以其极富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建筑形式向人们展现着城市与宗教的发展与变迁。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同时,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也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最集中体现和最高代表。抱着对宗教精神的敬畏和对现代美学的追求,不少建筑师都曾涉足教堂的设计: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迈耶的千  相似文献   

5.
建筑要回到"场所",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以安岳县"龙鼎凤山"居住小区的方案设计为例,运用场所精神理论对山地住宅的设计进行指导,以期实现人们回归自然的居住理想。  相似文献   

6.
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作为文明传承的物质场所,在各种建筑类型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建筑师对于学校建筑的设计也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遇到学校建筑这样的创作机会时,他们总是想把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未来融入到建筑中去。在学校建筑的设计中,总能比一般项目感受到更多的希望、和谐、快乐和梦想。作为建筑师的我,也希望在这样的建筑类型设计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它散发出更多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理想形式     
<正>南京万景园小教堂规模极小,功能简单,建造周期仅45天。在极端的现实条件约束下,建筑师以理性而大胆的空间、材料操作,营造了富于宗教意向的理想形式,集古典空间构图和现代技术、材料于一体而获得了感人的场所力量。基督教建筑从其诞生以来的十多个世纪中,教堂一直在欧洲城镇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欧洲城镇重要景观地标和城市形态结构要素,教堂建筑往往凝聚了建筑空间观念,工程技术和艺术的大乘,成为代表时代精神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设计》2015,(10):186-199
<正>设计合作/Collaborator: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DI-NJU建筑面积/Floor Area:200m~2设计时间/Design:2014建成时间/Completion:2014.07.31项且位于南京滨江风光带万景园段内,是一个面积仅200m~2的小教堂。这个钢木结构的小教堂具有平和的外形与充满神秘宗教力量的内部空间,质朴的材料和精致的构造,诠释了建筑师辩证的建造逻辑。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教堂空间布局存在两种相互关联的倾向:"集中"和"纵深"。在万景园小教堂的设计中,建筑师并未有意排斥"集中"和"纵深"的传统空间序列。简言之,平面是强调集中性的正方形回廊和正八边形的主厅,而剖面由于折板屋顶  相似文献   

9.
简单的赞礼     
正流芳传世的建筑作品中,不少都是教堂建筑,世人用憧憬、尊敬的眼神望向为神明构建的房屋,也望向设计的精华。除去那些体型恢弘、结构复杂的地标性建筑,最接近我们身边的祷告处可能就是那些朴素简单的教会,体量不大却功能齐全。来自SAGRA Architects的建筑师们在匈牙利索尔诺克为当地的基督教会修建了一座教堂。这个建筑复合体主要包含了三部分:一座教堂、一座带有牧师工作室的教会场所和一座钟塔。至现在,教会场所和钟塔已经建设完毕,教堂部分因为一些财政问题还待修建。  相似文献   

10.
正跨越"边界",并非意在跟风于当下时髦的"跨界",而意在表达建筑设计中本应涵盖的建筑、环境、室内、机电、结构等全过程,在建筑师设计工作中逐步缺失且界线分明;而建筑师应当有意识地跨越界线,重新关注于建筑表与里的不同层面,实现设计意图在建筑内外的完整表达。建筑之表,即场所、环境、建筑本体:建筑之里,一即内在的精神、内部空间、细节、,材质与色彩。建筑的外与内、表与里是否完整表达了设计思想,是建筑师一直探讨与关注的话题。无论从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到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还是从杰弗里·巴瓦的Kandalama酒店到路易斯·巴拉甘的  相似文献   

11.
张婷 《华中建筑》2011,29(4):8-10
当代博物馆十分重视场所和内容的策划,希望能通过"事件"来丰富博物馆的经历,增加其吸引力.文章重点关注了这种"事件"策略下,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回应,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了当代博物馆建筑"事件"设计的四种类型,提出博物馆建筑"事件"设计适应了当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趋势,是博物馆建筑师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作为特定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审视自身、审视时代、审视自然的载体。通过建筑,建筑师看到自己生命中的“原风景”对自己作品的影响,提出“使人愉悦的场所”是设计工作必须经常返回的原点;美术家看到各个时代的“具体化的时代相”,希望“当代的建筑是真正为多数人的建筑”;哲学家看到自然、风土与艺术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启示建筑师创造“有生命力的‘方盒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政策的放宽等影响,近年来现代教堂的建设应运而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忽略教堂建筑的氛围营造和场所精神,不利于构建新型城市生活模式、创造有生命活力的建筑环境。该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现代教堂中的应用。以张家港基督教堂为例,分别从教堂建筑为信徒营造的四种情感氛围,即希望感、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阐述现代教堂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方式,希望对未来的现代教堂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文星 《建筑技艺》2020,26(8):110-111
关于乡建,仿佛都是青山绿水、白墙灰瓦,用环境和材料建构建筑价值观。中国幅员辽阔,单一价值无法涵盖所有方面。设计希望通过滩涂边的教堂唤起场所沉淀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建筑将其实物化,同时回应当地的海洋文化、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的出发点之一是相信形式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也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信仰"。宗教信仰注重亲临体验的仪式场景。建筑师也相信空间形式的仪式感与行进中的体验是场所精神最重要而微妙的内涵。教堂恰好是将宗教、空间这两种信仰合二为一的类型,无形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钱烨 《山西建筑》2007,33(35):46-47
对建筑大师康及其作品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安藤的作品与康的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本质,分析了住吉长屋、光之教堂、水御堂、水之教堂等安藤忠雄的作品,以提高人们对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认识,从而提高建筑师的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成功举办以来,海内外建筑界反应强烈。该评奖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了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如果说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那么一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则需要一批批优秀青年建筑师的不断涌现。中国羽翼渐丰的青年建筑师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搭建平台,需要有一个奖项提携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人们推荐出代表华人青年建筑师群体力量和水平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还将为他们今后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创造机会。这是青年建筑师们的憧憬,更是所有关心和热爱中国建筑事业的人们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建筑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着一座奖杯,这座奖杯带给建筑师的不仅是个一认可、一个激励,更是一种希望。有鉴于此,主办单位决定举行"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18.
天堂之光     
<正>教堂作为信仰的场所,几乎伴随着基督教的整个历史,它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历史传统。任何想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尝试都是困难的。以Anssi Lassila为首的建筑师们在芬兰kuokkala教堂的工程中解决了上述的难题。芬兰的于韦斯屈莱教区作为工程委托方,他们要求新的建筑必须"让人一看便知道是教堂"。这要求具有一个潜台词,即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坂茂在新西兰基督城建造的纸板教堂,阐述了坂茂的设计主张和建筑思想。正是这些用简单易得的材料建造于极端条件下的建筑原型化场所,才是人们温暖的庇护处,才是建筑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20.
建筑师希望在这个小学设计中着眼于"教"与"学"这种生活方式对空间的需求,尝试提供给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机会和场所.在设计师看来,这是当前国内的教育建筑模式化设计中所缺失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