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然  刘维尚 《包装工程》2023,44(18):364-375
目的 研究传统意境美学思想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为文创产品意境化系统开发提供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归纳宗白华的意境美学思想;运用归纳演绎法,分析宗白华意境理论与设计学思维的共通点,演绎意境理论指导下的设计思维方法;将意境美学设计思维融入云冈石窟文创设计中,构建文创产品意境设计方法,形成云冈石窟文创意境设计流程。结果 得出意境创构理论可以融入云冈文创构建全流程,最终生成富有意境的文创产品。结论 通过活用宗白华意境理论,创新云冈文创设计思维模式,促进了石窟类文创产品的意境化系统开发,深化了云冈石窟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意境美学在设计领域实现了新的价值,也为石窟类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竞争,探索诗词文化启发下的文化创意设计方法,以促进产品与用户产生共鸣,实现文化创意的情感价值和诗词文化价值再生。方法 以诗词文化因子为文化创意设计的切入点,探讨了移情应用于诗词文化创意设计的方法。基于移情视角,从诗词文化的“三境”进行发散分析,构建了“诗词文化+移情方法”的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进行文化创意开发。结果 以《出郊》为元素进行茶具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由此推导出基于移情的诗词文化创意设计通用模型。结论 基于移情的诗词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能够以产品为载体将用户和诗词文化关联起来,使文创产品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更具情感价值。能够拓宽文化创意设计的基本思路,丰富文创设计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年文  梁尧尧 《包装工程》2019,40(10):169-173
目的创建一种叙述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产品的设计方法,使通过借鉴该方法设计的产品能够引起使用者对于相应的诗词意境的共鸣,为其提供感情寄托,从而达到理想的产品效益——商业价值的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方法基于已有的产品叙事设置方法与流程,分析与判断中国古代诗词意境作为叙事主题的可行性,制定一种专用于中国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产品叙事设置步骤:确立诗词与主题分析—载体产品形式选择—主题文本向叙述文本的转化—产品物化设计。结论中国古代诗词意境作为叙事主题文本来源是可行的。该设计方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设计需求,另一方面扩展了产品叙事设置的主题选择空间,为以后的专题设计提供了设计步骤参考。  相似文献   

4.
朱上上  吴俊骞 《包装工程》2018,39(6):109-113
目的对诗歌意象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将诗歌意象视为一个多层次的审美结构,分析其构成及表现方法,同时对比研究文创产品意象的结构层次组成,找寻诗歌意象结构层次与文创产品意象结构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探究诗歌意象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的流程,最后通过设计实例对流程进行实证性研究。结论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将为文创产品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冯思全 《包装工程》2024,(8):367-372, 423
目的 为南梁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一种“图像文化”的研究视角,以及“转向”的研究思路,丰富南梁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拓宽艺术设计的研究领域,进而在艺术设计实践中设计一些兼具文化内涵、审美与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方法 运用事实与事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艺术设计创新的实践经验为依据,通过对南梁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文创产品设计现状的分析,结合实例,探讨图像文化视角下南梁红色文创产品设计“转向”的相关问题。结果 提出南梁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视觉形象之具象与抽象的提炼、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契合、红色精神向应用场景拓展等四个“转向”策略。结论 有利于南梁精神的图像呈现,能够促进红色文创产品的精准定位与多元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造物设计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吴玲  王晨风  陈楚愚  陈新允 《包装工程》2023,44(18):411-417, 435
目的 旨在继承与发扬广州红色文化精神,在推动农民运动讲习所旅游视觉文化多元发展的同时,给予其他红色文化精神为主的文创产品设计者以设计灵感。方法 首先,分析广州红色文化精神,并且对农讲所及其文创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其次,对农讲所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且辅以文献资料的查阅,确认其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以设计基于红色文化精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文创产品设计。结果 确立整体品牌,提取设计元素并定位主题色彩,以视角渐进的方式呈现设计方法,进行农讲所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以“光影”为系列主题,设计关于农讲所的饰品、礼品文具、生活用品。设计上不仅体现了广州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更与时代文化接轨,满足了当代人的文化需求。结论 文创产品的设计能够吸引广大消费者,并有助于城市文化和旅游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小路  吴白云 《包装工程》2021,42(8):284-292
目的 在主题性文创产品设计中引入感质理论,借由感质意象的获取、传递与转化,提升文创产品的内涵表达与设计共鸣,实现不同主题的差异化体验.方法 在感质理论和感质传递机制指导下,以主题性为切入点,对文创产品的感质要素予以解析,提炼其感质意象的获取方式与编码途径,通过由物及象、由象及物、由意及象三种方法进行物境、情境、意境转译与情感传递设计,实现产品"物-界-状态"的融合表达.最后结合设计实践提出主题性文创产品感质意象的主题化解析策略、感质场域的全流程营造策略、感质体验的多通道实现策略.结论 将感质理论运用于主题性文创产品设计中,有助于深化主题,触发用户的注意力认知机制,实现用户与产品双向互动,提升产品优质化、导向性和差异化的感质体验.  相似文献   

8.
周静 《中国包装》2021,(2):38-40
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汲取和应用文化元素,能够从视觉和心理两方面去打动消费者,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域红色文化具有更加特殊的含义,运用于文创包装设计中,能够极大地提升包装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笔者通过对南梁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分析与整理,提出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原则和策略,力求在包装设计中延续和凸显南梁红色文化中的生命力和革命精神,试图建立红色文化在地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范式。  相似文献   

9.
张婷  卢国英 《包装工程》2023,44(8):352-357
目的 用科学方法提炼老上海元素的视觉基因并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和基因识别理论,归纳总结了老上海视觉元素提炼和应用模式。模式包含样本遴选、元素提炼、元素重构和元素应用四个阶段。针对实验样本,通过眼动追踪实验和问卷量表获取被试者客观生理数据和主观评价,结合样本的文化背景综合分析,提炼核心视觉元素进行元素重构;通过图形意象抽取、确立元素重构逻辑、保留开放延伸空间,形成基本形、图形组合、图案库,应用于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并以老上海糖标文创设计为例进行论证。结论 从老上海元素中科学提炼视觉基因,活化应用形成既有统一的视觉基因又有不同个性形态的系列文创产品,是海派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效路径之一,也为提取传统文化基因应用于当代设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韩君  罗心怡 《包装工程》2024,(6):416-421, 433
目的 以文化场域理论为指导,梳理武当山文化场域中的符号类型与文化意象,探索武当山文创视觉设计新思路,为传统武当文化意象的推陈出新提供指引,并与新时代审美相融合。方法 将武当山文创视觉设计分为四个层级,通过不同层级下的视觉语言,运用解构与重构、变异与重组等方法,提取出视觉符号并结合设计实践,构建符合新时代传播要素及文化赋能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果 提炼出武当山文化场域内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并融入设计中,得到一系列具有武当文化独特精神与韵味的文创产品设计。结论 基于场域视角研究武当道教文化的视觉元素符号,可以更全面地挖掘和展示武当的文化特色,能从历史脉络与人文习俗中凝练文化符号,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特征相结合,为文化符号赋予趣味性和灵动性,从而清晰有效地向大众传播武当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付莎莎 《包装工程》2017,38(14):64-68
目的受文化产业的启发,研究如何从跨学科的创意角度去审视李白酒诗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文化创意设计。方法借助文化创意设计的交叉研究方法,提炼出李白洒诗文化的文化创意设计点。结论受文化产业影响,在新的时代应从多个角度重新提取李白酒诗文化,包括诗文文化、酒文化、风雅文化、美学文化等内容,并实现这些文化在酒类用品设计中的再现,同时,提出李白酒诗文化的意象、意境在酒类用品设计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品牌化的趋势下,充分利用好南京红色资源和文教资源的优势,创建南京红色文创品牌并提出创新策略。厘清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创的定义,根据南京的红色历史地位,分析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和文创市场情况,锚定南京红色文创及品牌所面临的问题。从精准品牌定位、细化市场范围、构建视觉形象三个维度提出南京红色文创品牌的设计原则。以设计原则为准绳,迎合本地资源和传媒风向,提出打造文创品牌、丰富文创内涵、全面渠道传播、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的品牌策略。以红色文创品牌为发力点,从而更好地发挥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引领育人、文旅效益转化、城市形象强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意境,作为古诗精神传达的核心要义,具有意象包蕴的文化功能,是古诗艺术的最高审美层次。诗性叙事视角下的“意”“象”互视与VR叙事体验视角下的意境创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VR叙事体验视角下的古诗意境通过虚拟物象、场景叙事、环境渲染等空间叙事手段传达古诗文化精神。研究了基于VR场景叙事视角下的古诗意境的创构途径与结构特点,并从“沉浸式体验”“意境创生”和“文化隐喻”等几个方面阐释了VR场景叙事对古诗意境表达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先昌  彭雅莉  孔德强 《包装工程》2022,43(12):332-338, 358
目的 旅游业兴盛的当下,以非物质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为目标,构建基于非遗文化符号的湛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属性,筛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视觉符号特征鲜明、知名度高、感染力强的文化元素,经过打散、简化、形态加减、夸张变形、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其形符和意符进行提炼,并结合旅游产品属性进行转译和编码,构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舞鹰雄非遗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遗文化的植入提高了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和品质,实现文化的“变现”和“带走”,还能拓宽非遗视觉元素的活化传承方式,更好地延续其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5.
黄晶 《包装工程》2018,39(18):238-244
目的对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探索基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方法通过对井冈山实地调研和红色文化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挖掘出井冈山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所蕴涵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伟大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对井冈山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梳理,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构建井冈山红色文化体系。基于器物的文化传播功能,结合符号学和产品情境理论,从设计符号和设计情境提出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结论从设计符号和设计情境出发,进行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使之成为历史情境和产品情境的关联纽带,成为红色文化互动性情感体验的触媒,传承井冈山红色革命精神,是对契合时代特征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黄伟 《包装工程》2023,44(18):393-399
目的 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将韶关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角度构建地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设计出具有韶关特色的文创产品,促进韶关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阐释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并解析视觉文化符号的构成要素;对韶关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筛选,从中挑选出最具识别度和艺术特点的项目;从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两方面提取视觉文化符号的图形元素,用借用和隐喻两种方式对图形元素进行再设计,以形成符号新的能指和所指,并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之中。结论 设计实践方案表明了运用符号学方法设计韶关地域特色文创产品的有效性;使用该方法能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播,为地方特色文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