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窑煅烧水泥熟料质量的优劣,产量的高低,在入窑生料成份已给定的条件下,取决于物料在窑内煅烧过程中底火层和热工制度的稳定程度。机立窑在连续煅烧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火现象,这不但影响热工制度的稳定,影响熟料的产质量,且隐伏着生产不安全的因素。为此,  相似文献   

2.
我国立窑水泥厂目前多数采用全黑或半黑生料工艺,用球磨机混合粉磨燃煤和生料,所得黑生料成球后入窑煅烧。这种工艺设备单一,操作简易,不少厂已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但这种工艺尚有严重缺点,诸如:煤的干扰使出磨生料化学成分难以准确控制;入窑煤量不易适应窑况进行调节;尤其是煤被过粉磨,燃烧时易于生成 CO,形成化学不完全燃烧和窑内还原气氛,使得窑况不佳,熟料热耗高、质  相似文献   

3.
立窑煅烧技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稳定“底火”,也就是要使窑内的热工制度稳定,控制好高温层的位置和厚薄。我国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机械化立窑厂,在煅烧操作上,采用大料、大风、大煤盲目追产量的强化煅烧法,并且在操作上采用明火或露火操作。更有甚者,或多或  相似文献   

4.
机立窑水泥在我国水泥生产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大部分立窑没有或很少有检测仪表,无法连续观察立窑的煅烧工况,需凭人工经验进行操作,严重影响了立窑熟料产、质量的提高和热耗的降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局面,近年来对机立窑的新工艺、新装备和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开发研究。已开发出适用于机立窑煅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微机的强大处理功能,对立窑热工参数进行检测、判断和处理,自动调整窑内煅烧的各有关参数,实现闭门操作,稳定产量和质量,减少热耗,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安全操作。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技术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企业…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我国水泥立窑操作技术还很落后的状况,1981年国家建材局向建材研究院水泥所下达了“水泥立窑热工参数连续测量与控制”科研项目。四年来在建材院水泥所和镇江市水泥厂、山东省栖霞县水泥厂、吉林市水泥厂有关同志的共同努力和河北省遵化县计量站等单位大力协助下,在上述三个厂安装了包括烟囱废气成分分析仪表(含CO,CO_2,O_2)、烟囱废气温度仪表、窑内壁测温仪表、入窑风压仪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户县水泥厂综合改造机立窑,主要采取了预加水成球新工艺和微机控制机立窑煅烧。改造后的机立窑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转,较改造前具有下列显著效果。一、提高了成球盘效率和料球质量。成球盘由半盘成球变为全盘成球,运转平稳,效率提高,料球粒度均齐率高,抗冲负荷为1.5米跌落10次全不碎,960℃无炸裂现象。二、提高了熟料产量和质量。机立窑台时产量由原来的4.5吨提高到6.5吨。改善了窑内通风条件,窑内底火和窑面烟气均匀,熟料中的C_3A含量提高,fCaO含量降低,熟料3天抗折强度60公斤/平方厘米,抗压强度350~400公斤/平方厘米,熟料标号可达625号以上。三、实现了安全、文明生产。微机控制机立窑煅烧和闭门操作,杜绝了喷火事故的发生。看火工放下了钢钎,只需坐在微机房里操纵电钮,从而改善了劳动条件,做到了安全生产。机立窑排放废气含尘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我国湿法水泥厂入窑料浆普遍采用传统的勺式喂料机,这种喂料系统难以准确计量控制入窑料浆,对旋窑热工参数稳定、熟料产量、质量有较大影响。为解决此问题,云南省开远水泥厂研制了入窑料浆计量自控系统,该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际应用,于1989年9月通过了由云南省建材局、标准计量局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建材局电子办及青海省经贸委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水泥厂“回转窑生产过程自控技术”研究项目进展顺利。自1993年开始,有关技术人员经广泛调研,确定了控制方案。经2年的努力,现已完成部分工作,即实现软手操和热工参数自动巡检,于1994年底投入使用,至今运转良好,实现了全车间23路模拟量的微机检测、主机设备电机运行状况的在线检测与报警,并实现窑转速、喂料、喂煤、电机转速以及风机阀门开度的计算机键盘自动调节的控制方  相似文献   

9.
1987年,山东省建筑科研院在山东临淄水泥厂进行了全黑生料法煅烧闭门操作及微机在线控制的研究,经过一年的试验工作,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并于1988年底进行了技术鉴定。该成果是在煤料分别粉磨法闭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的新技术,它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改进,并加强了生产控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改造立窑扩大口的几何尺寸,加厚保温层,使窑面温度分布均匀;2.加强生料质量控制,保证生料化学成分及配热量均匀稳定;3.生料配料采用微机控制,提高出磨生料质量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济南水泥厂自去年9月份以来,立窑熟料一直稳定在500号,有时达到600号.熟料质量的提高和稳定,主要由于在配料和煅烧等工序上作了许多改进.如在操作中,根据窑的大小,严格掌握底火的深浅,1、2号窑较小(φ1.8×1.6×9米),底火深度就控制在1-1.5米;3、4号窑较大(φ2.2×2.0×2.1×8米),底火就控制在1.5-2.0米.在配料方面,首  相似文献   

11.
许青海 《广东建材》2010,26(11):31-32
水泥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要求生料质量均匀稳定,,以保证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烧出优质高产的熟料。而一个完整的生料均化系统必须包含有四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即:原料矿山的搭配开采、预均化、生料磨的配料控制、入窑生料的均化。这四个环节互相连接而组成一条生料均化链。生料均化方式的选择,决定了该系统在生产中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及其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高低。作者简单介绍了生料均化的重要性和均化方式的选择,同水泥厂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立窑水泥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工程。这主要由于立窑熟料质量较差。影响立窑熟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窑内热工制度;②生料配料方案。在迎接ISO水泥新标准的今天,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是当务之急。 一、窖内热工制度 1.窑内热交换 热交换是在化学变化条件下进行的。 立窑熟料烧成主要通过传导传热和对流传热两种热交换形式来完成。燃料是煤,介质为空气中的氧气。生料球从窑面加入,助燃空气从窑底部鼓入,空气首先通过料球之间孔隙与料球表面接触,燃料燃烧与物料煅烧从料球表面开始,发生化学变化,然后…  相似文献   

13.
微机控制预加水成球工艺在许多水泥厂已受到重视并得到应用,但成球效果有好有差。其原因之一是入窑生料流量的稳定性差异甚大。显然没有稳定的入窑生料量,就不能保证煤料比和双轴搅拌机内水料比的准确。从而成不了高质量的料球。我厂两台φ2.8×10m、φ2.9×10m机立窑分别在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组织力量对我省建材行业微机开发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据初步调查的情况,微机在水泥、水泥制品、玻璃、玻纤、砖瓦、建材机械等行业的一些企业中巳开始应用,有的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水泥在我省小水泥行业中,微机主要用于立窑系统的自动控制。目前只有镇江水泥厂及扬州水泥厂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扬州水泥厂与上海建材专科学校协作,用单板机对立窑窑温实行自动控制。第一步先进行自动检测,即先对窑温、送风压力等参数进行检测,自动处理及自动记录。待检测运用成熟后,再应用微机进行喂煤、喂科及送风。镇江水泥厂为国家建材局小水泥立窑热工  相似文献   

15.
袋式测温器     
我院与大同水泥厂合作,在该厂φ3×118米旋窑上安装了袋式测温器,以测量碳酸盐分解带入料端的物料温度,效果良好,从而为窑的煅烧操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参数.因为碳酸盐分解带入料端物料温度高,即说明物料少;温度低即说明物料多.看火工人根据物料温度就可及时调整风煤及窑转速,使窑内热工制度保持稳定,这就为提高产品产质量和旋窑长期安全运转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袋式测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窑的胴体上开一个φ150厘米的孔,孔  相似文献   

16.
窑外分解窑入窑生料计量控制系统是大型干法水泥厂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系统自动化程度、计量精度、设备和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对窑的安全运转、稳定操作、产品质量、降低消耗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引进的几家大型水泥厂都配置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窑尾生料计量喂料系统,实现了计量与喂料的自动化.TDGSL入窑生料计量控制系统列为国家“七五”计量攻关项目,我们采取了攻关与引进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为了适应国内大中  相似文献   

17.
立窑偏火微机控制系统一、概述水泥机械立窑煅烧过程中出现的偏火及底火下沉,是令广大立窑企业头痛的生产难题,它不仅会破坏立窑的热工制度,影响熟料的产量和质量,还会诱发塌窑、喷窑等恶性事故,危及安全生产。严重的偏火,人工处理费时费力,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相似文献   

18.
1 预均化堆场设置的必要性 大中型水泥厂设置原燃料预均化堆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1 有利于稳定水泥窑的正常热工制度,稳定熟料质量,提高熟料产量,节省燃料消耗,维持长期安全运转 新型预分解窑,对于原燃料的稳定性要求更加严格,入窑原燃料稳定与否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生料配料过程中,生料控制目标值一旦确定后,控制人员将根据目标值对配比进行调整,力求达到控制指标。目前,大部分小水泥厂生料控制项目有碳酸钙、三氧化二铁滴定值及细度等。总的看来,合格率较低,质量波动较大,即使有均化设施,也难以保证合格的入窑生料。立窑热工制度不稳定,其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窑外分解窑结“大蛋”的内在技术原因。通过采取稳定入窑生料、控制火焰形状、调整煤粉细度、稳定窑的热工制度等工艺技术措施,成功地消除了窑外分解窑结圈和结“大蛋”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