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梁璐  江德熙 《餐饮世界》2014,(10):50-69
正长夏过后,天气由酷热转成凉爽并很快进入到寒冷时节。从气候看,秋季是冷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各种疾病都开始增加,人体还要准备接受漫长寒冬的考验,这时,人体内"营养库"的储存经过夏季的消耗有待补充,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也有待调整。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中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季需要进补。所以,决不能错过秋季进补的良机。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现代人都  相似文献   

2.
张丽坪 《电击高手》2009,(10):98-99
潮湿炎热而又漫长的夏季终于过去,脱离了每日汗津津的狼狈模样,而夏末秋初之时也正是健脾、养脾的重要时期,中医就认为"脾与长夏相应","湿气通于脾".让我们在这凉爽的秋季通过脾胃的调养,由内而外的恢复优雅的身姿吧!  相似文献   

3.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但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饮食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素食养收"这一原则。中医认为,秋季的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太过或不及均会伤致身心,只有常摄素食"和谐阴阳"才会百病不生。正如古典《大戴礼记》有云:"食肉荤,勇而悍,阴阳失衡;食谷素,慧而巧,养阴平阳。"  相似文献   

4.
夏末初秋,气候日趋凉爽,一年生植物大多果实成熟,已至收获时节。故而,古人将秋季又称作为“金商”、“金素”、“金秋”。金秋季节,时鲜货繁多,农家爱将时鲜地货莲藕、芋艿、甘薯制成小甜品,俗称“三糖”。秋季最宜“平补”,这些佳点正好适宜人体将夏季  相似文献   

5.
《饮食科学》2009,(9):66-67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时令进入初秋。天气会变得更加凉爽。有些人却觉得浑身皮肤发紧,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咽干口渴、声音嘶哑、便秘以及小便少等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有这些现象的比较多。这是由于秋季气候干燥引起的“秋燥”症。宜多食秋季时令的果蔬。如:甘蔗、秋梨、苹果、石榴、藕、百合、红菱、银耳等。鸭子、鲫鱼、鸽子、甲鱼等都是秋时除燥的上佳食物。  相似文献   

6.
正"立秋"节气虽然意味着暑去凉来,是秋季开始的标志,但高温天气通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还会有闷热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而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崇明白扁豆炒酱瓜白扁豆起源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100多年前由传教士从印度尼西亚引入上海崇明栽培,  相似文献   

7.
长夏宜健脾     
长夏特点 中医将年分为五季,与五脏相对应,并提出了"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的养生保健理论.在长夏时节,"湿"是主角.中医认为,"湿"与水同类,属阴,容易伤阳气,阻碍气的运动,导致脾胃运化不良.其次,湿邪重浊,其所致疾病多表现出沉重感,如头晕头重、身体困乏、四肢沉重等不适.  相似文献   

8.
阿笑  陈艳 《食品与药品》2005,7(10B):66-69
秋天之后,便是严冬。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能量来抵御。秋季适宜的气候、丰富多样的水果和蔬菜,使这段时期成为人体储存能量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会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减辛增酸"防秋燥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  相似文献   

10.
夏天是秀身材的季节。但是穿多了流汗穿少了怕晒,实在令时尚潮人LIVIA纠结。所以初秋时节这短短的数周才是最好的季节,若论气候,此时正当时。  相似文献   

11.
张瑶 《中国食品》2011,(18):82-83
在感受秋高气爽之时,也不要忽视了干燥的秋季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秋季里,人们更容易由于秋燥所引起的"上火"。所谓"上火"是中医术语,意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主要指咽喉干痛、两眼红赤、流鼻血、情绪不稳、心烦意乱等症状。秋季上火主要是由于气候较为干燥或饮食过于辛热所引起。"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但在吃的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节制.且"食疗"有独特的效果。那么"上火"该吃什么好?  相似文献   

12.
秋凉巧贴膘     
正我国民间对二十四节气有深入讲究,依照秋冬养阴原理,立秋过后需要进补。苦夏的消耗要在秋季补回来,就是所谓的"贴秋膘"。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有贴秋膘的习俗。然而,传统意义的"贴秋膘"更适合农耕社会。在当下都市,秋膘要贴,但要巧贴。中医的总结颇为精妙:初秋平补,仲秋润补,晚秋滋补。关键在于"平衡"二字。  相似文献   

13.
煲汤新品     
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余热不减的初秋悄然而至。俗话说“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主妇们不妨从煲汤开始,为家人进补提早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正俗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三伏食俗,丰富了人们的舌尖文化。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农庆活动。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中的"汉魏伏日有  相似文献   

15.
秋季气候转凉,自然界阳气逐日消退,阴气日渐加深。此时此刻,秋风萧瑟。于是,“干燥”便成了这一季节的主要特点。这时的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一改炎夏饮多食少的现象。经过了漫长的夏季,人体吸收少而消耗多的营养物质需要在秋季给予补充。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原则,我们在秋季进补就必须重在养肺补肝了。但由于秋季和肺在五行中都属金,所以这时肺气最旺;因为金克木而肝又属木的缘故,所以这时肝气最弱。为此,秋季进补定要“少辛多酸”。因为辛味入肺会导致肺气过旺而使内火亢盛而伤阴,所以时逢秋燥伤阴之时必须少吃辛辣之物。相反,酸味入肝,对秋季处在最弱势的肝气就大有补益,加之酸能生津润燥,同时可缓解秋燥时引起的诸多病症,因此秋季进补的原则就该是:“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寿亲养老新书》语)当肝气一旦得以补益,显然,这就有助于滋养肺脏了。  相似文献   

16.
《美容院》2014,(2)
正早春季节,是心脏病的高发期,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再加上多数人的血管弹性较弱,而气候多变往往会刺激血管,常使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所以,在这个春天,为了防止这个"杀手"突然而至,多掌握一些防治心脏病的科学知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秋团圆味     
中秋节,在秋季中间、一个月的正中,农历八月十五。这时,暑热刚匆匆而去,秋凉正款款而来,没有了初秋的炎热.亦绝无深秋的肃杀、萧瑟。天高气爽,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而柔和,让人心情为之一爽,不禁感叹:“天凉好个秋!”  相似文献   

18.
三伏,是指从夏至后第三庚到立秋后初庚的这段时间。古人认为三伏是金气伏藏之时,故谓之“藏伏日”。因为三伏正是天气大热的季节,所以古人都把三伏天避暑作为要事,也由此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唐宋以来,三伏吃清暑食物渐成风气。时至明清,三伏食品有增无减,除了吃凉冰冷饮之外,还吃新莲、新费和喝苏叶、甘草等消暑汤,另外还要吃面条、羹类、粉团和素菜汤等,品种十分丰富。明代三伏天以清暑场和新莲为主要伙食。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种二;内河着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  相似文献   

19.
“秋令进补”,各位家长历来都把初秋做为为孩子“充电”的大好机会,因为秋天冷热适宜,各类蔬果尤其是水产品大量丰收上市,是最适合给孩子滋补身体、增强免疫力、蓄积能量的好时节。不过,秋季进补贵在“平补”,最忌燥热食物,所以,家长们,一定得为孩子秋补把好关。  相似文献   

20.
秋季天气转凉,日温差较大.古语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告诫大家,白露节气以后不能再袒露身体,睡觉时候盖好脚,早晚薯添加衣服.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容易耗人的津液而出现口干、咽干、鼻炎、皮肤干裂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