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兖州煤田属全隐蔽型煤田,沉积基底为奥陶系,整体构造为一向斜构造区内褶曲较发育并伴有一定数量的断层,岩浆岩及陷落柱均不发育,对煤层影响不大,总体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区域内地势较平坦,地表水系发育,盆地内除第四系上组和奥陶系灰岩外,其他含水层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均不好,兖州煤田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有8层,煤质优良,具广泛的工业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东宁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东宁盆地北部,太平岭山脉南坡,绥芬河与瑚图河汇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老爷岭地块,张广才-太平岭边缘隆起带,太平岭隆起与老黑山-东宁断坳陷接触过渡地带。穆棱组是东宁煤田唯一有工业价值的含煤岩系,可划分三个岩性段,初步查明三层可采煤层,赋存于穆棱组中部含煤段。煤种为长焰煤,具有中灰煤、高灰发份、特低硫、特低磷煤和中发热量的特征。区内地下水类型有六种类型。区内岩石可划分为三个地质岩组,即坚硬半坚硬岩组、软弱岩组和松散岩组。区内煤层瓦斯含量较低,有自燃倾向,煤尘有爆炸性。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煤田地处伏牛山东端与华北平原西南缘的交接部位,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过渡为冲积平原。十二矿位于平顶山煤田东部,含煤地层属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为含煤地层,总厚度794.00m。含煤46层,煤层总厚度25.31m,含煤系数3.18%,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8层。自下而上共划分为九个煤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的勘查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滇东晚二叠系煤田正常地层层序下钻孔见煤前的一般岩心岩性特征,对指导见煤预告、钻机钻遇煤层、地质鉴定员等有重要的参考或借鉴意义。根据区域性特点滇东晚二叠系含煤地层称为宣威组或长兴组+龙潭组,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舍煤地层的特性、煤层、岩层都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实例白龙山煤矿勘探及老厂矿区的成果资料作详细概述了含煤地层、煤层的顶底板特征及岩性特征,掌握了它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对我们的煤田勘探设计、认知煤层号等有参考性作用,才能较准确提前预告煤层,同时也能让钻机更好的控制煤层的深度、厚度,为地质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平顶山煤田深部东段勘查区位于平顶山煤田的东北部。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可采煤层为二1、四2、五2煤层。通过对各煤层物理性质、煤岩特性、化学性质、工艺性质的研究,划分本区煤炭资源煤类以肥煤、焦煤、瘦煤为主,可作为炼焦煤、炼焦配煤或工业动力用煤。研究勘查区各煤层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对区内煤矿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矿区内构造较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为辅,其中北西西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导构造,对煤田构造起控制作用,李口向斜是煤田的主体构造。构造对煤层、矿井涌(突)水及瓦斯赋存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区内构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通过研究马河向斜煤田地质构造特征,归纳区内煤田构空间分布及发育规律,浅析煤田构造对煤层形成和赋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是以甲烷为主要成份赋存在煤层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的富集程度由含煤地层有机质含量、沉积相、地质构造、煤层特征、变质程度、煤层埋深、水文地质条件及盖层岩性等主要控制因素决定。综合研究表明认为同一含煤地层中,泥岩分布区煤层气含量高于砂岩分布区;浅层高变质煤层也可具超级含气量;控煤构造以逆冲断层为主,易于煤层气蕴藏。通过研究煤层气赋存地质特征,可对煤层气资源的分布以及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九峰山组地层是黑龙江省重要含煤地层,主要以陆源碎屑岩及多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为岩性特征。九峰山组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北部,由于地域广含煤地层沉积有差异,含煤性及煤层发育也各不相同。煤种主要为长焰煤和褐煤,为一套陆相的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相沉积聚煤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佛寺井田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南部,合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主采煤层为4煤。4煤在井田东北部结构单一,厚度较大,向西南、南方向分叉成4、4上、4上-2、4上-1煤层。4煤及其分叉煤层在井田内均属于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其中4煤厚0-19.73m,平均厚度11.65m,全井田分布;4上煤厚0-7.02m,平均厚度2.88m,距下部4煤0.80-45.35m,平均17.05m;4上-1、4上-2煤为4上煤的分叉煤层。4上煤与4煤间距变化大,但规律性明显,井田东部区域内两者间距20—40m,中西部为2-10m,南部间距较大,向北逐渐变小,直至二者合并。矿井先期开采区位于井田东北部,煤层分叉对矿井生产布局影响不大,但随着向南、向西不断开拓,煤层分叉已对矿井的布置和开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煤层分叉机理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各可采煤层赋存特征,对指导矿井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双鸭山东瓮泉勘查区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煤层、煤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勘查区成矿地质特征,确定该区煤层属低-中灰、中高-高热值、特低硫、特低-低磷煤;并且属于中高-高挥发份,中等-强粘结性的富油煤,煤种为1/3焦煤、气煤。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南票煤田系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属于华北赋煤区。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于典型的地台沉积,沉积建造发育于巨型克拉通盆地内,盆地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决定于其大地构造背景。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是中朝板块之上的大型克拉通盆地的中国部分,其基底为华北地台(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时期,海水主要从东部或南东部侵入盆地,北西部亦有海水侵入,在板块内形成范围广阔、坡度极缓的陆表海基滨岸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3.
根据煤、岩层的物性特征,利用三侧向电阻率、伽玛伽玛及自然伽玛曲线的形态特征和组合规律,对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而达到掌握该煤田的煤层变化规律和地质构造的目的,是煤、岩层对比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运用煤层气含量直接法,并结合地质背景,对淮南煤田潘集深部13-1煤储层含气量及其与埋深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潘集深部13-1煤层气含量介于9.58m3/t~23.59m3/t之间,平均含量为15.93m3/t。总体看,较大的含气量数值差异主要由损失气体量造成。高含气量样品集中分布在古沟乡附近,平面上具有南高北低的特征;纵向上,当埋藏深度在500m以下时,含气量与埋藏深度具有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当埋藏深度超过900m时,含气量增加速率变慢,含气量数值趋于定值。对比发现,煤层有效埋藏深度与煤层气含量关系较埋藏深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双鸭山煤田的地层、构造特征及煤层煤质的研究,全面分析总结了整个煤田的煤层气平面赋存规律、垂向赋存规律以及煤层气赋存规律与构造的关系,并对全区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矿井构造控制着矿床的发育特征,而其中的断裂构造直接的影响着各种地质条件,对矿产的安全生产极其重要。作者以淮南煤田杨村煤矿为例,查明其构造发育程度,通过断层权重综合评分法对杨村煤矿的断裂情况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出断裂构造发育程度中等类型,据此进一步判断杨村煤矿构造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的广泛地区里,发育有侏罗纪延安组低发高热的优质厚煤层。已确定,神木区主煤层形成于浅水湖泊和三角洲环境中。延安组含煤地层,厚200—250m,由九个向上变相的三角洲层序组成,并可进一步根据沉积演化分成五个成因单元。每个程序中的砂体图和古流测量表明有几个主要推进方向为SSE和SE的三角洲朵叶体。出露好、密集施工的钻孔和地层近水平展布的特有条件,使我们能够从三维上去研究不同沉积体的内、外特征,以及对它们进行长距离地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瑶上北矿区地质特征背景下,从区内童子岩组含煤地层特征入手,并以构造控煤研究为核心,分析含煤地层后期构造改造作用,揭示该矿区的煤矿赋存特征,为在矿区确定进一步找矿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孟津煤矿位于新安煤田深部,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二1煤,全区大部可采,二2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埋藏深(650-1000m),瓦斯压力大(3.1Mpa),瓦斯含量高(13.94m3/t),本煤层消突困难,为严重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采用立井两水平上下山开拓,设计产量120万吨/年。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巷掘进前必须超前施工底板瓦斯抽放巷,底板抽放巷是指布置在主采煤层底板以下用于对工作面顺槽掘进和回采时的区域瓦斯抽放工作的岩巷。采用底板岩巷穿层钻孔加水力冲孔等措施进行消突。从地质条件、煤岩层赋存规律、巷道支护方式、消突效果、防治水等因素考虑,对底板瓦斯抽放巷的层位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底板瓦斯抽放巷安全、快速掘进。  相似文献   

20.
在南威尔士煤田的煤中,我们发现了具有地化意义的微粒金富集。我们认为这是天然金赋存于煤中的首次报道,它证明金是在低温下直接沉积的。以前有少数文章报道了煤中异常高的含金量,现已明确证明是由附近金源有关的碎屑成因的。最初,从煤田西北无烟煤区的几个中部煤层系的煤中,在密集的正常成层的裂隙内(煤的内生裂隙),发现金呈小的胶状粒(2—10μm)与碳酸盐(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