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多孔吸油树脂悬浮聚合的基础上,加入偶氮二异丁腈发泡剂,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孔高吸油树脂(BM),对树脂的表观形貌、吸油倍率、吸油速率、缓释性、水面浮油回收等性能进行表征,并结合树脂的吸油倍率和吸油速率两种重要性质,对树脂的吸油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含物理交联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和吸油性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提出在单一化学交联吸油树脂中引入物理交联的设想,并采用悬浮聚合法全盛了含部分物理交联和单一化学交联的高吸油聚丙烯酸酯。研究了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引发剂、分散剂用量和交联剂形式及用量对树脂形态、凝胶分率和吸三氯乙烯、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方式对树脂的吸油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短链烷基酯类高吸油树脂。通过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等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最佳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当n(BMA)∶n(BA)=0.67,BPO质量分数为0.5%,DVB质量分数为0.5%,采用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且其质量分数为3%时,树脂的形态结构最好,且吸油率最大。研究表明,树脂可吸收四氯化碳11.2 g/g,甲苯6.0 g/g,汽油3.9 g/g,柴油2.2 g/g,且树脂的保油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棉浆粕为基材,硝酸铈铵/HNO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悬浮震荡接枝聚合反应制备了纤维素基吸油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差示量热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棉浆粕的引发及其后的接枝聚合反应,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含有铈离子的0.15 mol/L的HNO3水溶液在45 ℃下将棉浆粕活化处理2.5 h后,在HNO3水溶液及交联剂存在下,与BMA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反应配比为纤维素/引发剂/单体/交联剂=1/0.03/1.5/0.03,聚合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24 h。所得纤维素与BMA的接枝共聚物有较高的接枝率及理想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酯系共聚物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作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以吸油率作为性能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各种反应因素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并系统研究了体系中单体组成及配比、交联剂、引发荆、分散剂及致孔剂用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MA):m(BA):m(St)=42:58:8,ω(BPO)=1.0%,ω(DVB)=1.2%,ω(PVA)=0.2%,ω(CHCl3)=10%时,树脂吸油率达到最大,可吸收四氯化碳23.61g/g,甲苯22.58g/g,笨18.85g/g,柴油14.8g/g。树脂的保油率在90%以上。经过热重分析可知,树脂的稳定性比较好,分解温度在333.7℃。  相似文献   

6.
周爱军  田智龙  钟毅  付艳梅  王涛  曾水娟 《应用化工》2012,41(12):2064-2066
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和甲基丙烯酸异辛酯(EHMA)为单体,苯乙烯为功能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丙酮为致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高吸油性树脂。通过红外光谱(IR)和热失重分析对不同配比EHMA和LMA的吸油树脂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LMA与EHMA的质量比为2∶1时,得到综合吸油性能最好的树脂,在氯仿、二甲苯、柴油、环己烷、汽油、机油6种油品中的最大吸油倍率依次为14,9,7,6,4,3 g/g。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正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改进的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AIBN加入量及加入时间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BA∶MMA质量比为4∶1,引发剂BPO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质量的0.15%,发泡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单体质量的18%,在此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最高可达40.17 g/g,速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作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体系中单体组成及配比、交联剂、分散剂及致孔剂用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MA):m(BA):m(St)=33:67:12,w(DVB)=1%,w(PVA)=1.2%,w(CHCl3)=35%时,所合成的树脂吸油性能最佳,其对柴油、甲苯、四氯化碳的饱和吸油倍率分别可达11.2g/g、18.9g/g、27.4g/g。  相似文献   

9.
《塑料科技》2017,(8):50-53
以质量比为2:1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0%的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0.5%的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系吸油树脂(合成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苯乙烯)。研究了苯乙烯单体对吸油树脂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树脂的吸油性和缓释行为。结果表明:添加苯乙烯后,树脂颗粒表面有孔洞出现,硬度增加;苯乙烯用量为15%时,树脂对小分子CCl4的吸油性最优,同时树脂的热分解温度提高到373.3℃。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酯类接枝型高吸油树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聚丁二烯(PB)为改性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甲基丙烯酸丁酯(M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出一种高吸油树脂。分析了改性剂的用量对树脂吸油速率和吸油倍率的影响,研究了交联剂、分散剂、引发剂以及聚合温度等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B后,可以显著提高树脂的吸油速率,其饱和吸油时间为2~3h;高吸油树脂的最佳配方为m(St)∶m(MBA)=1∶1,油水比1∶3,w(AIBN)=1.0%、w(交联剂)=1.0%和w(PVA)=0.3%(相对于单体质量而言),聚合温度为78℃;由最佳配方合成出的高吸油树脂,其对甲苯的最大吸油倍率为17g/g。  相似文献   

11.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大分子单体,以不含极性基团的烯烃分子苯乙烯、含不饱和侧基的衣康酸为共聚单体进行三元共聚合,得到一种新型高吸油树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树脂的结构、吸油性能及吸油后断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加入适量的衣康酸共聚单体可以大幅提高EPDM基吸油树脂对柴油的吸收能力,对柴油最大吸油倍率可达19.8 g/g;同时还可显著提高吸油树脂的吸油速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推断,吸油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形成了互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周晓明 《塑料工业》2012,40(6):110-112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基吸油树脂作为载体,通过吸附石蜡作为相变物质,制备了高分子固-固相变储能材料。采用悬浮聚合法,探讨了EPDM基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工艺对树脂吸附石蜡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吸油树脂吸附石蜡前后的微观形态变化;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吸附相变材料后,吸油树脂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结果表明:EPDM基吸油树脂对石蜡的最大吸附量可达4.9 g/g,其相变焓为124.5 J/g,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将聚合单体丙烯酸异辛酯(EHA)和化学交联剂苯二乙烯(DVB)溶于环己烷,通过γ射线引发聚合制备吸油树脂,并采用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树脂热稳定性和官能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吸附实验系统研究吸油树脂对脂肪烃、芳香烃、酮类、醋酸酯类、醚类、卤代烃以及燃料油等典型有机化学品的吸附性能.结果表...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高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孙晓然  张秀玲 《塑料工业》2003,31(7):7-8,13
以甲基丙烯酸酯和苯乙烯为单体,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树脂;研究了共聚单体组成,交联剂用量对吸油树脂吸油性能及吸油后树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成的树脂可吸自重21倍以上的煤油.25倍以上的苯、二甲苯,且吸油后树脂强度高。  相似文献   

15.
以加拿大一枝黄花纤维为基材,采用悬浮聚合接枝共聚法制备吸油材料。考察了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交联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用量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单体质量比对该产物吸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接枝前后的性质。结果表明:产物表面附有聚合物,且原材料中的C=O键断裂,产生醚键。这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表面已接枝甲基丙烯酸酯。在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比为0.75,引发剂BPO质量分数为0.7%和交联剂CTAB质量分数为1.2%的条件下制备吸油材料,其吸附葵花籽废油的性能较好,吸油倍率为21.036 g/g,且重复吸油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吸油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缓释性能以及吸油树脂的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吸油树脂热分解温度为366.68℃,其吸油性能符合一级动力学,对不同油品的吸油速率与油品的极性有关,对CCl4的吸...  相似文献   

17.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自溶胀型的吸油树脂,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交联剂、致孔剂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BMA):n( BA)=1:2、引发剂用量为0.8%、交联剂用量为1.6%、分散剂用量为5.0%、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5 h、水油比为7:1时,甲苯的吸油率为17.24 g·g-1,致孔剂乙酸乙酯的加入使甲苯的吸油率提高至25.24 g·g-1.  相似文献   

18.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丙烯酸和十二(烷)醇直接酯化法制备丙烯酸十二酯,然后以丙烯酸十二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该树脂的最优方案,同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_(丙烯酸十二酯):n_(丙烯酸丁酯)=1:2,引发剂用量3.0%,交联剂用量2.2%,分散剂用量2.8%,水油体积比8:1,温度80℃,反应时间5 h时,生成的树脂吸油性能最好,对甲苯的吸油率达16.5 g/g,对甲苯和四氯化碳的吸附量也在10 g/g以上。在3 h内,树脂基本达到饱和吸油状态,同时保油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致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引入混合致孔剂,溶剂萃取后的吸油树脂有着更好的油品吸收率,进一步证明了吸油率对树脂内部孔结构的依赖性。使用异戊醇与乙酸乙酯混合致孔剂时,汽油、煤油、柴油吸油率分别达到16.9 g·g-1、13.0 g·g-1、9.2 g·g-1,而当使用丁酮与乙酸乙酯混合致孔剂为单体量的55.0%(wt)时,汽油、煤油、柴油的吸油率为分别为17.2 g·g-1、14.7 g·g-1、10.6 g·g-1。  相似文献   

20.
以(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为主要共聚单体,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二乙烯基苯(DVB)等为交联剂,采用悬浮共聚工艺合成了一系列高吸油树脂.研究了树脂共聚单体组成、丙烯酸单体链长、交联剂种类、交联度、引发剂量以及聚合工艺等因素对吸油树脂吸油量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EGDMA交联时以丙烯酸十四酯的效果最佳,采用DVB交联时以丙烯酸十二酯效果最佳;交联剂种类及交联度大小对树脂吸油性能及树脂形态有明显影响;树脂交联度的大小明显影响树脂共聚物的转化率与可溶性分率,也明显影响树脂产品的收率.在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具有较佳的吸油性能,对甲苯的吸附量可达17.32 g/g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