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元素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对于传承中国的艺术及文化,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历史长河的印记中,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植入马元素、中国地域造型元素、中国图形元素等,在进一步体现东北城市建筑设计风格的同时,促进中国建筑设计艺术文化在国际舞台的魅力绽放。  相似文献   

2.
侯春 《建筑结构》2021,51(16):后插21-后插2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多元化功能设定,而是强调基于不同风格装饰元素的空间环境氛围构建,其中就包括绘画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为实现建筑空间文化环境氛围的一致性,设计人员对绘画元素的选择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同时,借助绘画元素的空间构图效果,从而形成差异化的建筑空间风格,并结合建筑空间的艺术美感给人以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建筑千篇一律,随着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意识加深,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对建筑性质及本质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客观论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及美学原理,形成具有一定韵味和文化内涵,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契合,是地域性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该文针对当前建筑设计面临的国际式风格泛滥的问题,结合具体设计实例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寻求一种积极延续地域性建筑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地域性建筑是以地域主义思想为理论原则来进行创作设计的建筑。狭义的地域主义也称为乡土地域主义,一个地区中的乡土建筑是当地居民长期创造的结果,在设计中我们往往通过一个地区的乡土建筑和地域性元素来寻找创作灵感和依据。建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广西地域性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地域性特色的应用研究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色,增强居住者对所在地域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提升整体文化底蕴和地域形象。  相似文献   

5.
李闽川 《山西建筑》2010,36(11):32-33
以安徽桐城市微派风格商业步行街设计为例,从地域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地方人文精神,在繁华的商业氛围下塑造传统建筑意境。  相似文献   

6.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荆楚风格建筑的特点与设计方式与楚地周边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逐渐变得难以识别。该文通过对宜昌龙泉古文化街的设计思考,研究了荆楚建筑特色,探索了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思路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关系,并提出在设计实践中以新地域主义理念为依托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除考虑建筑技术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文化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融合,从而提高建筑空间的艺术气息,并丰富建筑设计形式,使之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空间功能的需求,还能够感受不同建筑设计带来的文化体验,其中就包括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韦慧 《工业建筑》2023,(1):265-266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呈现的作用和价值,众多行业领域尝试利用国风元素来提升产品历史性和文化性,其中别具一格且饱含历史文化色彩的国风建筑备受关注,其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动画场景、动画角色、动画音效等动画元素在国风建筑中的深度融合不仅使人们获得新的视觉体验,而且使国风建筑设计呈现出别具韵味的设计风格,逐渐成为国风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人对中国地域文化的认识与提高,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地域特色的表达,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原型策略,加强对地域特色建筑空间元素的分析,提高建筑的地域特征与美观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大地富裕辽阔的土地诞生了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是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化交流碰撞,地域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延安地区以黄土高原风貌和窑洞著称,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审美共识的黄土文化意识尤为重要。本文概括了延安的地域文化,总结了当前延安校园建筑设计的现状,探究了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及应用,分析了校园建筑设计中延安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策略。深入挖掘延安地域文化元素,并将其切实融入校园建筑设计,使学生能从校园建筑设计中学习陕北地域文化,实现延安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果表明:地域文化元素以图形形象和色彩元素提取为主,主要应用于建筑外观设计、建筑内部布局和艺术装饰;目前延安校园建筑设计色彩过于单调,缺乏独特文化内涵;需要对陕北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细致研究,将延安地域文化元素切实融入校园建筑设计,加固地域文化底蕴,实现延安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岭南传统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有的建筑设计手法体现了岭南文化特色。在当前城市化逐渐加快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日渐衰微,传统建筑文化的消失促使建筑设计从注重经济发展和空间扩展转变为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提升。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传统建筑为例,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从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元素组合、风格造型和细部处理等建筑技术层面对该区域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分析其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可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上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设计方法,以便更好地传承岭南建筑及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1978年至今,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高潮,福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更是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汲取闽北传统民居元素而形成的“武夷风格“,创造了“嘉庚风格“之后福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又一个高潮;以彭一刚先生为首的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福建进行的一系列园林建筑创作,极大地促进了福建传统园林现代化的创作;加拿大B H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3号候机楼被誉为适合国情的高技派地域性建筑典范……域外建筑师队伍在新一轮福建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他们不同创作倾向的分析,揭示建筑师隐藏于作品背后的创作智慧,以启迪人们去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
室内设计来源于建筑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对中国室内设计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中式风格汲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把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了新中式风格。该文从新中式风格的产生、风格元素、设计原则三方面,分析新中式风格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文化蕴含着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更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对现代建筑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对相关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和独特性,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势在必行。基于此,该文分析了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思路和具体应用方案,以期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宁夏建筑地域特色因现代建筑设计思潮的冲击而渐渐弱化,地域、民族特色与建筑设计如何结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直喻式、抽象式、隐喻式三种建筑设计方法对宁夏银川现代建筑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地域元素在宁夏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浅析了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民族特色以及现代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合,尝试探索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特色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国建筑相融合,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通过研究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地域文化作为营造手法,吸收当地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试图探寻到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汇点,创造出既保留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可很好地体现出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要想将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优化建筑构造设计,根据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设计方案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城乡发展以规划和建筑为依托,这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二者融合后其表象与精神就有了别样的意境。我国古代、现在城市与乡村的建筑设计中均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呈现,使得当地建筑物别具风格,文化浓厚。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不完全是表面的呈现,还有一些隐含在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这其中更多的是精神的体现。故针对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客家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特色,凝聚了客家人的营建智慧。文章基于对梅州客家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总结出梅州地区的传统客家建筑的特征,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发展与历史文脉,提炼相关元素应用与现代建筑设计中。文章以梅州市林风眠小学设计实践为案例,从设计思路与设计策略的层面对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现代演绎的实践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设计元素,能够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扬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该文从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出发,重点探讨了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包括在现代茶馆建筑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旨在推动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