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实验室认可体系建立近6年,终于在1999年12月3日正式签署了“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相互承认协议”。签署这个协议,不只是为了说明中国运作了一个与许多国家(或经济区)具有同等水平的实验室认可体系,更是为了使实验室认可活动能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为促进贸易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认可代码分类是支持认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认可申请申报认可项目(参数)、评审派员工作安排、评审员专业能力评定、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实验室检测/校准能力的表述以及实验室分类和管理的统计等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系统收集有代表性的境外认可机构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的信息,研究境外认可机构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境外认可机构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的特点,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代码分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将明确、清晰表述的获认可实验室的认可范围提供给认可的实验室并向社会公布,是认可机构的责任。但近年来,为适应一些特殊专业领域和实验室的认可需要,尝试采用不同的、适度灵活的方式表述认可范围在世界各国的认可机构中成为一种趋势,各国认可机构也已经或正在建立一种相对灵活的认可范围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认可准则(ISO/IEC17025)是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对实验室是否具备特定校准和检测能力所进行的一种认可制度。实验室认可的对象是各类检测和(或)校准实验室,实验室通过认可表明该实验室具有从事某个领域检测和(或)校准任务的能力。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的目标是:提供良好的服务行为;具备运作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准确、有效、可靠的技术检测能力及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校准证书。  相似文献   

5.
检查活动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其社会制度。具有一百多年的运作历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人们更加关注安全和诚信问题,检查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检查手段日新月异,政府也越来越多地利用检查机构为我国的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相对于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在我国仍发展较慢,对其认识仍有待于深入和加强。本文拟通过追溯检查活动的发展历程,分析检查活动和检查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各行各业的检查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呈现出优胜劣汰之势。一些检查机构随着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从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客户及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通过在不同的地域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检查机构认可工作的快速发展,这些带分支机构的检查机构也会整体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申请认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实验室认可过程中的各项要求,使申请/已获认可的实验室能够持续满足认可要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修订了CNAS—RL01:2007《实验室认可规贝嗡。2011年8月1日起,CNAS所有的实验室认可活动均应执行修订后的CNAS—RL01:2011《实验室认可规则》。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认可中,能力验证(PT)与现场评审共同构成了评价实验室技术能力的两种有效手段。能力验证不仅是实验室开展外部质量保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验室识别和控制风险的重要工具。根据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MR001《建立和保持认可机构间APLAC互认协议的程序》规定,申请互认的认可机构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应满足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P9《ILAC对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政策》,只要有可获得的能力验证计划且可行,申请签署或已经签署互认协议的认可机构应推荐其认可的实验室参加IAPLAC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因此,满足能力验证相关要求是认可机构签署和维持国际互认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国际标准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创建国家认可实验室,能够有效打造名牌实验室,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运用该标准创建国家认可的实验室,一是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设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框架、人员培训授权、环境设备选择等;二是要制定实施方案,包括设置机构、落实人员、建立体系完善手段、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具体工作。通过创建国家认可实验室,提高实验室人员群体素质和硬件优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决策,我国将依托综合实力强、接近或可能冲击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开展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增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凭借航空学科的传统优势.举全校之力.致力于“航空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申请和筹建。  相似文献   

11.
业务外包是许多工商企业降低经营运作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开展物流业务外包,加强物流业务的外包管理,本文就此作初步分析探讨,以便更好发挥物流外包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AC 01 IDT ISO/IEC 17025,以下简称《认可准则》)的要求,是实验室建立、实施、保持质量体系并持续符合《认可准则》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切入,有利于深入理解《认可准则》,提高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运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已授予1847个实验室、28个检查机构、4个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资格。越来越多认可实验室的结果被政府部门、社会相关方以及有关国家或经济体所承认和利用,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在认可实验室结果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室或检查机构准备承担某个部门委托或授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检测实验室在日常检测业务活动中,常常需要将部分或全部检测业务分包给其他实验室。导致分包的原因很多,如客户或法定管理机构的要求,顾客委托的检测业务超出了实验室的技术能力范围,实验室无法独立在约定时限内完成检测任务(检测业务量已趋饱和、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设备出现故障、专业人员无法正常进行检测),成本核算方面的原因等。但是,由分包产生的一系列权利、义务、法律责任问题却常常被实验室所忽略,实验室似乎更关注承包方的技术能力。但是,除了技术能力以外,合格的承包方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实验室应如何对承包方进行考核和管理才能保证分包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认可准则的规定,保证分包工作的质量并满足客户的要求?对此,本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认可实验室1810家,认可检查机构28个,认可能力验证提供者4个;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共注册实验室评审员2183名、检查机构评审员102名,拥有技术专家2174名,并且组建了涉及20个专门技术领域的专业分技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专业转向后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特点是原有实验室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实验室用房更加紧缺,设备投资严重不足.同时,时间要求紧迫,人员素质必须迅速适应新专业.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合理调整了原来的专业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了立体布置,把有限的设备投资分轻重缓急使用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我们仅用了16万元投资,在400多平方米的实验空间内,初步建成了水力学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室、水处理构筑物实验室、水质检测实验室和工程设计室,并借助联合办学单位的优势条件,建立了两个实习实验基地,基本上保证了我系新办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专业转向后高校实验室建设要靠自力更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立足基础、瞄准高新技术;同时也要走出校门,充分利用联合办学单位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7.
建材领域实验室开展检测能力范围宽泛,不仅所含子领域覆盖面广。有些检测领域和项目还与其他行业有交叉。 随着建材领域实验室认可数量的不断增加,该领域实验室在认可检测能力表述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既影响了认可质量,也给相关方采信认可结果带来不便。 因此,规范建材领域实验室认可申请检测能力的表述,使评审员准确把握实验室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评审效率,以及优化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的质量,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产权改革深化,以形成多元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特征的企业重组,已经成为优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主要运作方式,并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域、所有制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重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医学实验室认可是实验室认可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副主任宋桂兰表示,“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并不在于获得认可的实验室数量。”她认为,通过认可约束机制,整体推进我国医学实验室的质量、能力和安全水平,建立并传递信任,才是认可机构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90年代开始实验室认可活动以来,已经认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2800余个,如何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过程确保实验室认可的质量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实验室现场评审受到评审组成员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只能用抽样的方式进行,即通过抽取部分代表性样本进行核查和现场目击试验判断实验室是否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