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基于中国城市“场所及场所营造”的概念,通过泉州古城铺境生活模式与韵律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传统邻里的“场所精神”;采用“建筑民族志”的图绘研究方法呈现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观察记录、时间-空间分析等图绘以及针对当地邻里日常实践记录的民族志,涉及铺境传统邻里的世俗活动与信仰活动交织、日常礼俗与节庆仪式交替、纪念功能与场所记忆交错,展现铺境场所营造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地方信仰”相叠加的二元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聚焦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问题,创立体系化 人居风貌理论、制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寻找综合协同实现路 径。依据风景园林三元论提出风貌自然人文生态、人民文化心 态和国土景观形态的三元;基于中国哲学传统,构建起国土人 居环境风貌“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 学体系;进而构建起以“风貌三态”为核心的国土空间人居环 境风貌三轴六向一体化理论与应用体系。从而将风貌优化问题 转化为“风貌三元”的“三元耦合”及风貌客观构成与风貌主 观感受的“二元互动”,最终力求实现风貌的主观愿望与客观 实际相辅相成、协同融合,即风貌的“主客合一”。以人居环 境地方性风貌优化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性”“适宜性”和 “优美性”作为“风貌三态”的评价标准,通过文献梳理、案 例分析、实地调研,选取了18种典型的地方性国土空间人居环 境风貌,并将其划分为9组类型进行比较,构建了由“3准则、 9维度、27项指标”组成的风貌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以此对 标,分析提出了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面临的基本问题,为国 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及管控提出了优化策略与风貌自然人 文生态保护、风貌人民感受心态引导和风貌优美形态营造的三 大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规划》2020,(1):2-3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相似文献   

4.
“八景”是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中约定俗成 的一种组景现象。如何更为深入地对“八景”起源、形成、发 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再认识,更具现实意义。从人居环 境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材料进一步梳理和研判,对“八景” 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归纳总结了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从 虚到实的嬗变路径与特点。我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 式嬗变可分为起源、萌芽、形成、发展、衰落5个历史阶段, 贯穿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具有人居内涵上的一脉相 承、生成模式的多源汇聚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特点。结论可 为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树声  仵佳琪  李小龙  杨思然 《城市规划》2022,46(5):中插1-中插2
<正>1.何谓“拓胸豁目”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重视对“登高揽胜”空间的经营,强调通过收揽一方胜景,开拓人之胸襟、振励人之精神,营造“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人居意境。由此累代形成“拓胸豁目”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游目骋怀”“豁目开襟”“畅幽怀、豁壮眸”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6.
评价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分 析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厘清地域差异化 结构、因地制宜的提升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 7个盟市、11个旗县、25个乡村、278个村民 样本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研获得一手数 据基础上,以盟市域为单位测度乡村人居环 境质量,旨在剖析不同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的 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人 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 格局;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划分,乡村人居环 境质量呈现农区优于林区、林区优于牧区的 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域间的物质供给条件 存在明显“两级分化”现象,社会支撑力度 小、居民满意度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普遍 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于2003年10月22日在北京揭晓。青岛、厦门、三亚成为“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获奖城市;北京“菖蒲河改造——皇城保护”等34个项目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特别奖”。另外,唐山等34个城市被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刘敬民等35人被评为创建园林城市优秀市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 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 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 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 智慧。川西林盘是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是乡民于川西平 原山水自然之中赋予精神创造的景观物象。以山水文化“形意-象”逻辑关系为整体思路,以“人-情”“物-景”为两大 方向,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进 行分析和论证,探究川西林盘人文精神需求和物质表征的价值 导向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应的营建办法,致力于 “人-情-物-景”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建构起川西林盘人居环 境营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旨在秉持发扬国故传统、与古为新 的精神,以川西林盘为代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营建之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人 居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探究不同时期人居环 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对推 动区域和谐发展、缩短区域发展差距以及 推动人居环境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 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分析2000—2019年 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使用曼-肯德尔法 突变检验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突变时间点, 采用局部高/低聚类探究区域人居环境质 量冷热点区,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 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时间变化: 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整体 上提高了26.18%,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差异波 动明显,整体下降了35.66%;二、突变检测: 2009年为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 质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节点;三、空间变化: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阶梯”式空间分布结构,人 居环境质量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四、障碍因子: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 量障碍因子逐渐由文化性障碍转变为社会性障碍,障碍主要阻力为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日前,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办、倍受社会关注的“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领导,各相关社会团体,联合国人居署官员代表,人居环境领域资深专家与学者,国内外成功房地产开发商与企业家,知名规划师、设计师汇聚一堂,畅谈中国人居环境发展大计,探讨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人居环境委员会倡议,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四会五方”共同签署了《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联合议定书》,同时…  相似文献   

11.
穆村 《上海住宅》2004,(10):6-7
由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建设厅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于9月l~5日,在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最高奖项“人居奖”的威海市成功举行。这次国际人居节的主题为“人居.环境与发展”,是人居环境建设事业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将于2004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科技引领人居未来”。届时国家相关领导、联合国人居署官员、人居环境领域资深专家、国内外著名开发商与设计师将汇聚一堂,畅谈中国人居环境发展大计,探讨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携手共建绿色、生态、健康人居环境。 自2003年11月“首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发起“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的倡议以来,倡议赢得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为此,本次论坛将全面总结一年来“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工作,重点介绍人居…  相似文献   

13.
<正>1.何谓“西湖”中国本土规划素来关注城市与水的关系,注重对城市周边大面积湖池的用心经营。既善于通过巧施湖池工程,泄洪蓄水、保障民生,亦强调在工程建设中葆有风景意涵,融入对美好人居的不懈向往与创作才情,塑造湖池胜境、构建湖城一体式特色格局。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饱含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西湖”风景营造模式,深刻影响地方人居建设。在历史实践中亦多见“东湖”“南湖”等,虽方位与命名不同,但营造义理相通。  相似文献   

14.
张薇  李小龙  张瑶  冯晓欢 《城市规划》2022,46(4):中插1-中插2
<正>1.何谓“景无大小”中国疆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各地风景资源禀赋多样。纵观本土城乡规划与建设实践,不论在风景繁盛地区,或风景贫瘠之地,皆不乏精彩的人居创造,强调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特质,因地制宜、因境置景,营造饱含地方特色的风景胜概与空间格局。由此累代形成“景无大小”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景物无小大”“风景小观,然忘乎其为小”“不以一篑为卑,九重为高”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范围扩展为城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历经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管理办法和评选标准经过了多次修改,最新版于2022年发布。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选对象以城市为主。  相似文献   

16.
信息     
2004 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在京颁布    (本刊讯)为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表彰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城镇、单位和个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参照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的宗旨,建设部于 2000年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总体成就,表彰对象是城市人民政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反映获奖者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某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彰对象是城镇政府、社会…  相似文献   

17.
园林与“人-境”系统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祥艳 《中国园林》2000,16(5):92-94
探讨园林本源-“人-境”互创系统对发展现代生态园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分析“人-境”系统时空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园林与“人-境”系统的关系;即园林“人-境”系统的子系统,它既具有“人-境”系统的全部特征,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子系统的空间环境“场所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中“建筑-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图绘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环境整体观图式的形成过程,进而解析以舆图为代表的图式表达特点,归纳为“时空拼贴与并置”“客观要素再现与主观要素感知”2个方面;以李兴钢“胜景几何”理论为例讨论传统环境整体观及图式的转译路径,为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与转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近日,经中国人居环境奖领导小组审议,建设部根据《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对拟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自2006年3月8日起至3月16日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