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为改善毛织物的防毡缩性能,选用皮层为低熔点聚合物的皮芯复合ES纤维分别以不同的比例和羊毛混纺,采用有热处理和无热处理2种工艺对上述织物进行后整理,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经过热处理的纤维、纱线和织物内部的黏结情况,测试了纤维的最大黏结强力、纱线的收缩率和织物的洗涤收缩率。结果表明:混有ES纤维的羊毛织物经过热处理,防毡缩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洗涤收缩率测试结果达到了国际羊毛局(IWS)性能测试标准TM31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选用皮层为低熔点聚合物的皮芯复合纤维ES纤维分别以不同的比例和羊毛混纺,采用有热处理和无热处理2种工艺分别对上述织物进行后整理,通过折痕回复角、FAST风格测试和洗涤收缩率测试,评价了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和服用性能,并同纯羊毛织物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有ES纤维的羊毛织物经过热处理之后,尺寸稳定性和防毡缩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由于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染整加工中经常伴随着湿热加工,因此,着重研究了湿热处理对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对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的收缩率、强力、白度及表面形态影响显著,对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结构及结晶形态影响很小.随着湿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织物的顶破强力稳步提高,而白度出现下降;当湿热处理温度大于100℃时,收缩率的增幅明显变大,且手感变硬;特别当湿热处理温度超过130℃时,纤维的表面已经几乎没有平整的地方.因此,牛奶蛋白复合纤维宜采用90、100℃为其最高湿热加工温度.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研制的所谓“新合纤”,不仅接近于“天然性”,而且以此为织物的某些特性更超乎于天然纤维。其独特的外观及手感、肤感、舒适感是天然纤维和常规合纤织物所不具备的。多功能、多组分复合纤维即属于“新合纤”的范畴。近几年,市场畅销的大多数面料所用原料都配合有色、改性、不同性能、不同收缩率的纤维、经网络复合后再织造使用,产品多为中高档产品。  相似文献   

5.
预定型对涤纶纤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收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预定型对涤纶纤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收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预定型温度的提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涤纶织物的收缩率下降 ;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温度、压力的提高 ,涤纶织物的收缩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高收缩涤纶纤维,顾名思义,其在沸水中的收缩率有15~40%,比普通涤纶纤维(沸水收缩率为1~2%)大15~20倍。当高收缩纤维部分地掺入涤粘混纺纱线并受到湿热处理时,该部分纤维即行剧烈收缩而埋于纱线之内,其他纤维则蓬松于外形成稳定的卷曲,使纱线及其织物具有毛型感(见图1)。为此我们在研究这类织物的染整工艺时,应该尽量使其有充分收缩的机会,排除严重影响收缩率的过大张力。下面就高收缩织物的前处理、染色及后整理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戴莹瑛 《丝绸》1993,(11):17-19
将涤纶纤维进行不同收缩率,不同纤度,不同孔形的三异化设计,就能赋于织物特殊的外观和手感。三异纤维是理想的仿真丝纤维。文中对三异纤维的工艺路线进行了探讨,认为采用收缩性不同的两种涤纶切片,利用双螺杆复合纺丝技术生产出总纤度小于111dtex的三异纤维的工艺路线是先进的。  相似文献   

8.
以28.2 tex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纱线、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纱线(混纺比分别为50:50,25:75)为原料,编织纬平针组织的试样,重点测试织物的折皱性、悬垂性、透湿性、透气性、耐磨性等服用性能,并做详细的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具有更好的悬垂性、透湿性能;折皱性、耐磨性比与棉混纺的织物差;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对于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织物优缺点的分析,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印染问答     
问:怎样设定复合纤维织物织造后的加工路线?答:纤维的种类繁多,而由若干纤维复合的复合纤维织物的种类更是繁多,复合纤维织造后加工工艺路线的确定,较之单一纤维构成的织物更为复杂得多。在设计复合纤维织物织造后的加工路线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参与复合的是哪些纤维?是长纤维还是短纤维?它们在复合纤维中各占多少重量百分比?2、参与复合的纤维,各自加工性能如何?有什么异同点?3、复合纤维织物的最终用途是什么?在印染和后加工复合纤维织物时,当然要兼顾各种纤维的性能,但羊毛、蚕丝、氨纶等高档纤维,还有占主要重要…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28.2 tex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纱线、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纱线(混纺比分别为50:50,25:75)为原料,编织纬平针组织的试样,重点测试织物的折皱性、悬垂性、透湿性、透气性、耐磨性等服用性能,并做详细的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具有更好的悬垂性、透湿性能;折皱性、耐磨性比与棉混纺的织物差;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对于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织物优缺点的分析,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仿棉涤纶长丝织物在染整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尺寸变化,给织物生产工艺设定带来较大的难题。为了控制尺寸的变化并找到生产该织物的最佳工艺,设计了3种组织结构、4种上机密度以及2种后整理过程,分析了3种因素对织物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织物在后整理过程中的横向收缩率大于纵向收缩率;适用于运动面料的组织为经绒平组织,上机密度为20横列/cm;生产工艺流程为:整经→织造→水洗→预定型→染色→复定型→成品;成品的面密度为183.4 g/m2,纵向收缩率为24%,横向收缩率为38.9%,幅宽为160 cm。  相似文献   

12.
前处理对涤纶长丝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染整前处理不同工艺参数影响涤纶长丝织物透气性这一问题,在实验室模拟染整前处理过程,改变热定型温度、张力和碱浓度,测试织物在不同缩率和碱减量率的条件下透气率的变化。并通过多项式回归确定了缩率及碱减量率与透气率之间的关系,即织物的面积缩率与透气率呈非线性负相关,碱减量率与透气率呈非线性正相关。最后对缩率和碱减量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并用BP神经网络预测透气率,预测误差均较小,而且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花兆辉  杨丹 《国际纺织导报》2013,(9):51-52,54,55
介绍了一种仿机织物风格毛涤针织物的开发与研究.生产设计时,增加了织物的涤纶质量分数和线圈密度,并加入新型高弹长丝CM800,从而在改善织物风格的同时,保证了针织物的性能特点.对所用原料进行研究分析,合理安排了生产工艺及设备,并对织物成品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尺寸稳定性、起毛起球、色牢度、缩率等性能测试.分析发现,该仿机织物风格毛涤针织物性能完全可达到标准要求,且仿机织物风格毛涤针织物的拉伸回复性、悬垂性及手感都优于普通针织物.  相似文献   

14.
以涤纶超细海岛型纤维和毛涤纱线为原料,采用绉组织和织物中加入高收缩涤纶丝的方法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仿乳突效果,研制出仿荷叶织物。对该织物进行拒水拒油及耐洗性整理,探讨整理剂和配套耐洗加强剂浓度、焙烘温度和时间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弹力纬纱织物纬向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芹 《棉纺织技术》2008,36(2):21-24
探讨纬向弹力织物和经纬向弹力织物纬向缩率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纬纱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织造工艺对纬向缩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弹力纬纱氨纶丝预牵伸倍数越大,弹力织物纬向缩率增加;弹力纬纱线密度越小,纬向缩率越大;织物经密越大,织物的纬向缩率越小;织物纬密越小,织物纬向缩率越大,但变化不很明显;纬纱采用较粗的氨纶丝作为芯丝,织物纬向缩率就较大;织物组织交织次数多,织物的纬向缩率小;经纱张力越大,织物的纬向缩率较小;纬纱张力大,织物下机后纬向缩率大;边撑撑幅力小,织物纬向缩率增大;车间温湿度高,织物纬向缩率增大.  相似文献   

16.
轻薄型吸湿排汗长丝织物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长丝类吸湿排汗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和整理工艺,利用吸湿排汗长丝开发的机织面料在经过适当的整理加工后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功能,可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PTT/毛混纤织物的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曹秋玲 《纺织学报》2008,29(1):45-48
研究原料种类和纺织工艺对PTT/毛织物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制产品的弹性从优到劣的次序为毛与PTT/PET长丝sirofil复合纺织物>毛与PTT长丝sirofil复合纺织物>经短纤纱与纬PTT长丝交织织物>PTT/毛混纺织物;改变煮呢工艺,提高煮呢温度,热定型中加强超喂都有利于提高织物弹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PTT/毛混纺织物结构参数与弹性伸长的关系,认为织物的经向上机紧度对织物弹性伸长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组织浮长和纬向上机紧度。  相似文献   

18.
傅菊芬  白伦 《纺织学报》2006,27(4):31-35
通过解析织物缩水率与织物结构参数、织造条件、原料特性之间的关系,基于生产实践中人们对织物缩水现象的认识,从平纹织物着手,建立了织物的缩水模型,给出了根据织造工艺技术条件估计缩水率的方法及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测试棉织物、粘胶织物的缩水率,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可靠性。还利用此模型,分析讨论了纱线直径、经纱屈曲波高、织物纬密、纱线溶胀率对织物经向缩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织物紧度相同的情况下,纱线捻度、纤维细度、织造方式、染整方式等因素对含PET/PTT聚酯弹性纤维的毛混纺织物弹性的影响.过大的长丝捻度会降低织物的变形和弹性回复性能;长丝细度增加,使得织物在小外力下不容易变形,回复性能较好.将长丝和毛涤纱并线作为纬纱和将1根长丝、1根毛涤纱间隔作为纬纱的方式织造,织物弹性变形能力没有差异.经过拉幅定形的织物弹性变形能力小于经过松弛定形处理的织物.原色着色丝和白丝均能很好的实现织物弹性,但染色丝织物的变形能力要好于原液丝和白丝织物.  相似文献   

20.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uses doubling and twisting yarn worsted fabric of wool and bamboo charcoal filament attached to new green environmental fiber. It selects tensile property, antiwrinkle performance, moisture permeability and UV protection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 is all new products have better tensile property and moisture permeability compared with wool and bamboo charcoal filament interlacing fabric. Moisture permeability of doubling and twisting yarn fabric increases and UV protection performance falls off gradually when weight and weave is equation of all fabric. It also gets No. 1 sample has optimal performance in four properties when the content of bamboo charcoal filament is 29.5% ,the twist is 58.5 twist/10 cm, the weave is plain, the square meter gram weight is 144 g/m2 by product performance rank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