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元经济理论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加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增长使之能吸收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最终这种互动的良性循环使整个国民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增长.然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按照刘易斯过程一帆风顺地发展,而是表现了转移的艰难,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农业人口过多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并从我国工业化进程角度探索了它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文章结合经济学理论和国外经验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种形式,在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和资源约束日益严重的今天,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转移方式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和各国经验说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式,即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并比较了向城市转移和就地非农化两种空间转移方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在今后一段时期转移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片面发展城市工业的结果,它造成了乡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就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还农民以公正待遇;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展空间;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陕西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对传统农业部门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加速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随着农业部门的发展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也就与非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趋于相等,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也就趋于均衡。本文采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和二元对比系数四个指标来对陕西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情况进行总体度量。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工业化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推动我国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度量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应该从部门相对劳动力规模和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进行。但是,二元对比系数仅使用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度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由于非农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所以在短期内,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是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而是上升,这使得二元对比系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度量时产生了严重偏误。分析显示:二元反差指数是更为有效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度量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应该从部门相对劳动力规模和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进行。但是,二元对比系数仅使用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度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由于非农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所以在短期内,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是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而是上升,这使得二元对比系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度量时产生了严重偏误。分析显示:二元反差指数是更为有效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 ,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 ,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的。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质量的现状分析 ,探讨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利弊和可行性。指出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农业增长才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但其因受众多制度因素的制约而步履艰难。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现有制度的安排 ,指出旧制度的缺陷 ,提出制度创新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前提。进一步阐述制度创新应从农村教育、土地政策、城镇化、户籍制度和农民就业等方面着手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应转移到以能力为本。提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培训工程,并通过一系列有效就业、创业机制的建立,使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自我发展业能力4个方面大力增强。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论述实现武汉城市圈统筹城乡就业,应以劳务品牌为重要抓手,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首先对劳务品牌的内涵和作用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实例分析武汉城市圈劳务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劳务品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方法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讲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借助于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用严格的数学推导获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方法,并给出了恰当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解决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农业、农村工作的最现实问题,解决二元经济转换这个新世纪的最大难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城市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之后,许多地方不但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反而相继出现了丢弃耕地的现象。这里针对欠发达地区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之后农村土地经营出现的困境,分析了制约土地规模经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