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南屯井田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煤系地层的成因、沉积环境及含煤特征的分析,总结了南屯煤矿含煤地层旋回结构划分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机理,对于了解煤系地层的沉积结构及含煤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城煤田位于河北省中东部大城县境内,含煤地层时代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细碎屑岩,含煤32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9层。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环境由浅海陆棚沉积演变成泻湖~潮坪沉积,再演变成三角洲沉积。有利于煤层发育的主要是泻湖、潮坪及三角洲环境的稳定时期,易形成稳定或较稳定的煤层。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白银市王家山煤矿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J2y)和新河组(J2x)地层,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和含煤性特征将含煤地层由下而上分为第Ⅰ旋回、第Ⅱ旋回、第Ⅲ旋回3个旋回。通过研究煤矿含煤地层岩相古地理环境特征,揭示了含煤地层含煤性及各煤层赋存情况,并通过综合煤岩层对比方法对矿区煤层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对煤层对比可靠程度进行了评价,保证对比正确可靠性。为煤矿开采及和矿区外围煤炭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清镇市流长研究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由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浅灰色泥岩、浅灰色粉砂质泥岩、灰色泥质粉砂岩、浅灰色细砂岩、灰色粉砂岩、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灰白色铝土质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及煤层(线)等组成,厚191.83~283.64m,平均厚243.37m,上覆地层为长兴组燧石灰岩,下覆地层为茅口组顶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煤层10~16层,一般13层。利用厚度指标、可采指标、煤层夹矸数据,应用煤层间距法、标志层法和测井曲线特征对研究区煤层进行对比和煤层稳定性分析,发现可采煤层4层,即6、8、9、13煤层,6、8、9煤层可采指数分别为68%、67%、77%,为大部可采煤层,13煤层可采指数为47%,为局部可采煤层;6、8、9、13煤层的厚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2.46%、62.12%、48.65%、64.52%,均为较稳定煤层。  相似文献   

5.
依据钻孔地质资料和岩芯测试成果,运用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葛泉矿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并对葛泉矿下组煤进行煤质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葛泉矿含煤地层时代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和潮坪沉积,成煤环境为潮坪沼泽,至早二叠世,沉积环境演变成三角洲平原沉积,成煤环境为...  相似文献   

6.
宁夏沙巴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和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石嘴山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含煤地层和植物群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12属17种,划分了2个植物化石组合,即晚石炭世晚期LepidodendronszeianumNeuropterisovata组合和早二叠世早期TaeniopterismucronataAnnulariaorientalis组合,其代表地层为晚石炭世晚期的太原组和早二叠世早期的山西组;此外,还讨论了含煤地层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  相似文献   

7.
宁夏沙巴台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和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克勤  张周良 《煤炭学报》1998,23(5):461-465
对宁夏石嘴山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含煤地层和植物群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标准经石12属17种,划分2个植物化石组合,即晚石炭世晚期Lepidodendron szeianum-Neuropteris ovata组合和早二叠世早期Taeniopteris mucronata-Annlaria orientalis组合,其代表地层为晚石炭世晚期的太原组和早二叠世早期的山西组;此外,不他含煤地  相似文献   

8.
嘉禾县浦溪井田位于袁家矿区中段,其煤系地层龙潭组为一套湖沼—泻湖海湾过渡相为主的沉积,厚度14.9~335m,含煤7层,煤层总厚5.25~7.85m;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不含煤段,为泻湖相沉积,平均厚187m,上段泻湖—湖沼相沉积,平均厚137m,并形成了泥炭沼泽,形成了2、3、4、5、6、7号煤层,可采煤层为2、5、6号煤层,其中,形成于滨海沼泽地区的5煤层厚度稳定,是该地区主采煤层,下段厚度比上段厚度要大,反映了该区晚二叠世期间地壳沉降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本区找煤条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滇东晚二叠世聚煤区,是西南近海型聚煤区的靠陆部分,保存有古陆剥蚀区和沉积区的原始边界,构成西南完整的晚二叠世含煤沉积盆地,陆源物质供给充分,发育有广阔的滨海平原环境,有陆相、过渡相、海相三种含煤建造类型和龙潭期、长兴期两个含煤时期。龙潭组与长兴组连续过渡,为陆相与过渡相含煤地层,且合煤性好。通过对滇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磷酸盐古盐度的分析,对这一时期的环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渭北煤田澄合矿区含煤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迭统山西组均属地台型碎屑岩含煤建造,虽为连续沉积的一个整体,但因形成时期沉积环境不同,所以在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地层的部分岩层岩性特征很明显,且分布较稳定,基本控制了主要煤层的对比,是很好的煤层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筠连地区(钻孔岩心和露头剖面)晚二叠世乐平组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了地层发育特征、沉积相及其与煤层发育的时空关系,并从煤层发育的规模、厚度、稳定性等方面阐明了不同类型煤层的产气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乐平组自下而上,年代地层限于上二叠统吴家坪阶和长兴阶;岩石地层采用乐平组;沉积相类型由西到东属于近海平原相区、海岸相区,近海平原相区属于河湖-沼泽沉积体系;海岸相区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源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煤层是河流、湖泊沼泽化和潮坪、潟湖沼泽化的产物,有利的沉积相带为距离康滇古陆一定距离的河湖-沼泽相;川南的C7+C8煤层对应于黔西北的M16和M18煤层及滇东北的C5+C6煤层,为研究区分布稳定和最具煤层气勘探潜力的主力煤层。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蔚县王喜洞村附近有含煤地层零星出露以往地质资料多定为侏罗系,经采集植物化石和孢粉样进行鉴定,分析,初步确定该含煤地层时代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沉积,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沉积边界的厘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光超 《陕西煤炭》2012,31(1):1-3,10
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彝良向斜煤矿区宣威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宣威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聚煤作用受古地理、古构造、古植物等因素影响,矿区东部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大;西部含煤层数少,煤层厚度小。富煤层位位于宣威组上段,是煤田勘探的主要目标层。  相似文献   

14.
韦咏梅  李建慧  孙亮亮 《陕西煤炭》2012,31(4):14-15,31
介绍了朝克矿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K1bs1)含煤地层,煤层含煤性和可采煤层等特征,以及各可采煤层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5.
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地质历史时期,石炭系和二叠系是蕨类植物繁盛时期,也是主要的成煤时期,但至今在贵州范围内,对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和龙潭组(P3l),对其它地质时代含煤地层煤炭勘探开发认识相对较少。通过对贵州省威宁石炭系下统祥摆组(C1x)(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勘探工作取得的大量基础煤质资料进行整理,系统分析贵州威宁石炭系下统含煤地层中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后面石炭系煤田勘探开发认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参考,并初步提出了该煤田煤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琪 《云南煤炭》2004,(3):30-31,45
恩洪矿区北部含煤地层(晚二叠世)沉积环境处于陆海过渡的环境中,在陆相区与过渡相区交界附过。具有冲积平原的沉积特征,又有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由于沉积相的频繁交替,形成多煤层的沉积旋廻,含煤地层复杂,加之断层的破坏造成煤层对比十分困难。提出了依据煤层特征,标志层特征及地球物理测井曲线特征综合对比。  相似文献   

17.
铜冶煤矿位于安阳市西北32公里。井田内出露地层有: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O_2);中上石炭统(C(2-3));下二叠统山西组(P_1~1)、下石盒子组(P_1~2);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_2~1)、石千峰组(P_2~2);第三系汤阴组(N)及第四系(Q)。 主要可采层为山西组大煤,是煤矿现采煤层。厚度一般3—4米;伪顶为灰、灰黑色泥岩,厚0.2~2米,老顶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底板为炭质泥岩,砂质泥岩及中细粒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18.
黄永元 《煤炭技术》2012,31(2):141-143
通过龙永煤田古地理分析表明:童子岩组第三段含煤沉积是在受限制的聚煤凹陷中形成的,成煤作用是复杂和不均一的,含煤岩系形成时的坳陷内部存在构造分异。早二叠世童子岩组早期龙永煤田内为浅海相的沉积环境;中期开始的区域性大海退逐渐形成的滨海、海湾泻湖及近海湖泊、泥炭沼泽等环境,并形成了童子岩组第三段含煤建造;晚期海水由东北向西南退出,古地理环境是由浅海向陆地迁移,从而结束了童子岩组地层的含煤建造,预示东吴运动来临。  相似文献   

19.
本区位于滇中,地处哀牢山北缘。原称为祥云煤系或花果山煤系,是滇中主要的含煤地层。对上三叠统花果山组煤岩层对比,是搞清其资源量和提供有利地段进一步勘探的关键。基于这方面认识,通过野外调研,对区内的煤层对比,提出初步看法与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黔西煤矿区箐口煤矿含煤地层为晚二叠世龙潭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滨海沼泽含煤碎屑岩沉积,为河流作用、潮汐作用双重控制下的过渡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区内的8、9、12、15等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具有各自的沉积微相。煤层对比主要采用标志层对比、物性特征对比、层间距、岩性组合特征对比、煤层特征对比、煤质特征对比等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能准确区分箐口煤矿区的8、9、12、15等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并为箐口煤矿及其深部、邻近矿区勘查、矿山生产中的煤层提供可靠的对比依据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