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发展态势。文章通过对柞水县凤凰古镇的调研解析,从传统建筑的衰败、部分合院空间混乱、新建村镇空间形态对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侵蚀和影响、自然山水关系的淡化、非物质文化的衰退等方面,分析古镇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及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力图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戴彦  张辉 《室内设计》2013,28(5):61-65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既具有显性的历史文化属性,又具有隐性的生态属性。对其文化保护理应兼顾生态关注,这既体现了对此类遗产构成中原有生态关系的承认与尊重,又强调了生态保护在遗产保护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基于与历史环境的关联,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问题有其特殊性和研究重点。结合巴渝地区情况,归纳了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特点。揭示了当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景观风貌重塑两个层面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保护的总体策略与技术框架。凝练解决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生态问题的技术要点,探索山地生态视野下的保护模式,丰富当前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村镇蕴涵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保护工作中,对历史文化村镇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文章以固新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案例,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建立线段分析模型,利用整合度、可理解度及选择度对古镇街巷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对古镇保护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亮 《规划师》2008,24(8):32-36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应注重对活体的保护,要重视最基本的单元文物的保护,又要重视整体的街区保护,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和谐,物质为非物质的载体,非物质为物质的精神和内涵体现。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2005,(12):23-23,29
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借此机会,我仅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角度谈以下三点意见。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文化名镇(村)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村(镇)。这些历史文化村(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完好的空间格局及村落风貌,我国已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有相当部分历史悠久但未列为各级历史文化村(镇)的村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  相似文献   

8.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后,认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以及旅游研究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制定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并据此评选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这为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由专家学者呼吁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主导而民众参与有限的被动保护阶段,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实现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和产业引导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8):161-163
该文深入发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量化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使评价因素集新增了"公众参与"和"社会经济措施"等关键因素,从而推进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体系的量化评价的发展,使评价因素的选择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选取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因人们价值观改变而产生的具体转变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变化,文化遗产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护内容和原真性理解的变化,可持续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与遗产关系的融合上。分析结合国内一些历史村落的调查数据,并借鉴国外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思考这些转变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陆琦  谭皓文 《新建筑》2011,(6):140-143
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使城市边缘的历史村落及文化价值正在逐渐消失。在极力提倡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今天,纳入城区历史村落建筑群的改造利用已刻不容缓。建筑师应在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道,研究其历史文化的同时,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街区规划。  相似文献   

15.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新文  刘克成 《华中建筑》2012,30(6):12-14,11
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威尼斯宪章》特别强调了保护遗产的历史价值。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世界遗产运动则更加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城市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空间单元,显然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该文分析了城市文化遗产理念的特殊含义,提出城市文化遗产应该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夏青 《城市建筑》2006,(12):15-17
面对当前在旧城更新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遇到的种种尴尬和问题,笔者从保护与更新内容的界定、保护性开发机制的系统性、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保护机制的延续性四个方面,立足于建立系统科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机制,探讨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在实施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肖竞  李和平  曹珂 《城市规划》2016,(12):81-90
从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我国历史城镇的遗产对象,将其分为"可视的"景观要素与"无形的"文化内涵两大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地标节点四大载体层级,分别阐述了上述两大系统中各种景观、文化要素的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3,(12):144-147
该文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融合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主观评价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主观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模型;评价因素更符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宗旨。研究推进了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定量化发展,促进了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松 《城市建筑》2009,(6):94-96
本文通过探讨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城乡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措施,强调在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文化遗产与地方风土、传统风貌与社区结构进行整体性保育,关注遗产保护遗迹开发利用带给文化生态格局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