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以杭州市沿山河流域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与碎片几何学的理论,采用景观特征指数的量化评价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流域湿地原有景观地貌的干扰和破坏,以及水涝灾害发生的景观生态机理.城市化导致了系统形态结构的巨大改变,严重影响了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文生态过程和视觉美学特质.景观结构的巨大改变引起了流域湿地贮、排水功能的衰退,主要表现为滞洪、消能空间的丧失,径流量的增加和汇水时间缩短等.探讨了量化分析景观特征、维护流域水文平衡的景观生态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安全的本质集中在生态风险与生态脆弱性等方面,生态安全研究是低碳绿色发展的热点方向,对于优化景观生态空间结构与维护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应用地理学、生态学以及遥感、GIS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的特征与规律、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关系、景观格局与功能特征;分析景观格局、气候要素与生态系统中土壤、水文过程及植被过程的关系,气候变化对碳储量、NPP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表明,气候要素影响生态安全的表现特征及其变化,景观格局是制约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对生态安全机制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连云港4期海岸带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连云港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17年,耕地和海域面积不断减小,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林地变化较为稳定;滩涂的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缘密度指数不断下降,建筑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建筑用地的干扰呈逐渐增强态势.连云港海岸带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区域,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呈下降趋势,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云港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矿区土地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1983,1993,2003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层次分析法等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强度,构建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相关分析、地统计分析对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期土地生态风险全局空间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表明矿区土地生态风险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矿区生态风险从中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向低生态风险和高生态风险转移,即生态风险格局朝两极发展;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较明显,采煤塌陷区生态风险由于矿区土地复垦的实施,生态风险有所降低,城区东部、北部由于城市空间扩展,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成为高生态风险区;东部作为粮食主产区受城市化和复垦项目的影响较小,生态风险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因此,在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区域生态风险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使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以彭阳县高建堡流域为例,按生态恢复措施将流域划分成14种景观类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借助DEM提取高程和坡度,分析高建堡流域2013年景观类型在不同高程带、坡度带的结构特征及在地形位梯度带上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景观类型在1 722~1 822 m高程带分布最多;坡向以斜、陡坡居多,急、缓坡次之;荒山自然修复、混交林、沟谷景观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经果林、水平梯田、建设用地、乔木林及生物围栏等景观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退耕还林(草)及鱼鳞坑等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  相似文献   

6.
文中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域,通过CA-Markov模型完成区域2025年景观格局预测;对区域2025年景观分布进行6000米网格划分,采用景观易损度指数及景观类型面积比重结合层次分析权重赋值法,构建并计算网格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区域2025年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2015年到2025年,林地、草地和水域三种生态景观面积增大,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三种非生态景观面积减小;(2)2025年研究区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较低,其中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等级面积比例分别为34.92%,28.75%,31.53%,3.02%和1.91%;(3)景观生态风险全局Moran's I为0.8242,呈现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景观生态风险“低—低”值区分布较为集中,大范围分布在木兰县和通河县交界处林地景观范围,“高—高”值区分布也较为集中,大范围分布在主城区建设用地景观范围。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土地利用及其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对区域生境保护、生态安全构建意义重大。以皖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分析皖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对2000—2010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总结皖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皖江流域的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皖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度指数逐年上升,景观连通性差;皖江上游到皖江下游生境质量值逐渐递减,大部分皖江中下游平原区域生境质量值低于0.6,生境质量较差,皖江上游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区生境质量值高于0.6,生境质量较好;2000—2010,皖江流域的GDP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也逐步向二、三产业为主体发展,建设用地大面积扩张,整体生境质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流域控制性水文站和水利工程的观测资料,分析出天然降雨量、洪水来水量,统计了主要干支控制性水位值,结合现有历史洪水资料和工程设计成果,分析了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特征和重现期.综合流域降雨量、长江外河水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今年洪水的综合重现期.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巢湖富煌工业园区建设为例,采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通过对园区建设前的生态调查和规划方案分析,对园区的生态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评价与预测,为此类项目的生态评价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RS,以赣江上游太平江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解译.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率、开发度,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了近20年来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得出的结果是:(1)1995—2015年,太平江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为林地,2015年已经占流域总面积的67%.草地面积一直缩减,水域和其它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率较大,开发度相对稳定.建设用地在2005—2015年的动态度和开发度高达80%,变化显著.(2)景观类型中,草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逐步增长,林地和其它用地的斑块数量急剧下降.只有局部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相连接的区域.景观水平中,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33和0.67下降到1.22和0.63.(3)经济因素是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文章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了济南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要素时空变化、景观格局特征、多样性及分异性变化.结果表明:(1) 2000-2010年,济南市土地利用景观要素变化明显,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主要流向耕地且城镇、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及工矿用地内部转换明显.(2)水域、交通水利和未利用地三种景观类型分维数呈上升趋势,表明这3种景观类型分散程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3)耕地作为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其所占比例降低,对区域景观的整体控制性减弱,景观异质性增大,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朝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不利于生态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城镇化阶段,面对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本研究在辨析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地貌特征将其划分为平原型、台塬型、丘陵型与山地型,并在四类乡村景观中选取一块中等尺度的景观样片,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es软件计算景观指数,同时比较不同变化程度的乡村景观,分析快速城镇化前后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发现不同的乡村景观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特征,提出乡村景观变化的具体动因主要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各种生态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岷江流域从地理单元上横跨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 成都平原区、 盆中丘陵区和川西南山地区, 涵盖了森林、 草地、 湿地等多种类型, 生态结构复杂, 生态系统完整。以岷江地区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 技术, 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结合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根据粒度反推法提取生态源地;依据景观类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风险性和地形因子构建最小阻力面模型;采用电流电路理论和生物物质流动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识别模型。最终识别得到生态源地面积7 111. 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 23%;生态廊道总长3 713. 62 km,沿岷江水系分布明显;结合国内生产总值对区域内断裂点分级得到待修复的生态断裂点共36 处,其中四级断裂点5 个,综合识别得到沿岷江干流分布区宏观生态安全格局,为岷江流域自然资源合理分配提供科学指导,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农村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从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功能、景观生态质量3个维度,对株洲市云峰湖社区的景观生态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峰湖社区耕地、林地景观生态结构很好,园地、道路景观生态结构较好,城镇景观生态结构一般,水域景观生态结构较差;云峰湖社区耕地、水域景观生态功能很好,林地、园地、道路景观生态功能较好,城镇景观生态功能一般;云峰湖社区耕地、林地景观生态质量很好,园地、水域、道路、城镇景观生态质量均为较好。根据生态评价结果,提出加强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为目的,提出了优先领域设定的4个原则,以大同江流域为例分析了其左岸与右岸的面积比率、地形特征、降水量分布特征以及对应的洪水特征,设定了该流域的优先领域(优先保护领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管理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及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拉鲁湿地的生态学特征、生态变化特征、退化成因及生态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拉鲁湿地的退化现状和环境特征,构造了包含湿地非生物环境特征、湿地生物特征以及湿地系统特征3个综合指标和16个评价因子在内的一整套较为系统、完整且操作性强的湿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了拉鲁湿地生态恢复综合评价,得出湿地景观对外界干扰的恢复力降低、湿地景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退化等结论.研究成果为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也为青藏高原的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提供了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巢湖流域成为淮南铁路交通网络的重要结点,沿线矿业随之兴起。淮南铁路的运行,促进了巢湖流域矿产品近代贸易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但由于局势不靖,铁路的运输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加之铁路支线缺失、社会工业化程度较低等,矿业发展态势欠佳,未能引导巢湖流域经济步入现代经济的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山地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学特征基础上,以山地城市——重庆市长寿城区为例,基于自然环境、城市布局、空间形态的特点,概括了其绿地现状并指出其存在一系列问题,依据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对整个规划研究区域从绿地生态结构、生态敏感区两个角度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进行生态系统规划研究,最终形成结构鲜明、生态安全的绿地生态系统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解释景观生态安全及“景观污染”的涵义,指出景观生态安全具备三位一体的特征,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影响景观安全的环境要素作了进一步分析,并通过对景观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景观生态安全度,景观生态能量级等相关理论概念的阐述,提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评价模式框架,指出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的复合性和动态性,具有动力学的效应及机制,管理调控应根据系统运行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调控原则及措施,城市景观生态的安全与健康应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体系研究同步进行,对解决目前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钱塘江河口海湾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与海洋动力学理论以及景观特征量化分析方法,探讨沿海岸地貌结构与潮能耗损之间的关系、滩涂围垦对沿海防灾功能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潮差削减率与景观特征指标间的综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和实测数据表明:舟山本岛和钱塘江河口段大规模滩涂围垦与开发建设,改变了沿岸景观结构和边界复杂度,使水动力作用减弱,潮差削减率减少,河口段潮差不减反增;河口洪水受潮水顶托作用加大、排水不畅导致河口海湾抵御灾害的功能减弱、加剧了水涝灾害的发生.探讨了沿海滩涂围垦与湿地合理利用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