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婧  陈天 《建筑与文化》2015,(1):118-120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美学概念的内涵、产生和发展,从思想基础和美学风格特色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与美学特色。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以及异彩纷呈之美。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研究期望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营造法式》是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建筑书籍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作人是北宋土木建筑家李诫。书中关于传统建筑理论观念的叙述、艺术审美的分析,展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美学价值。本文基于建筑技术专著《营造法式》的结构和内容,阐述传统技术条件下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审美意匠"礼制"观念下传统建筑的伦理之美、传统建筑的意境及精神境界,总结该书在建筑史中的美学价值,从而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美学。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揭示了楚建筑的美学意蕴,认为,楚建筑所蕴含的线型之美,和谐之美,因借之美,空灵之美,朦胧之美等美学特征,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中国建筑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宗凯 《四川建筑》2011,(6):77-78,80
首先从美与建筑美学开始,阐述了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继而引出了高迪与他的曲线建筑。以当代建筑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评述高迪建筑之美在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中的体现与意义,为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复兴提供了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5.
冒亚龙 《重庆建筑》2009,8(6):54-54
返璞归真,天人融会,当代建筑美学同传统的建筑美学在研究内涵、重心和审美视角上已经大相径庭,其视野所及已远非只是狭义的建筑之“美”了。20世纪20年代那场世界范围的建筑革命深刻地触动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建筑美学观念,也彻底地改变了全世界建筑的面貌,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审美旗帜也是无比鲜明的: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建筑审美则彰显了主观主义思潮,导致建筑多元化格局的诞生,由此引发出了建筑美学领域中审美视野、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这些变化需要从当代哲学发展的深层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4)
美学教育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文章立足美学原理和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从学习美、理解美、评鉴美、把握美、创造美等方面对审美感知、审美思考、审美评价、审美转化以及审美创造进行阐释,分析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培养美学素质、提升美学修养的方法与要点,从而搭建系统的建筑美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1古代建筑美学概念古代建筑美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建筑史实中分析建筑的美,系统完整,年代悠久,内容丰富,辐射范围广阔。二是建筑形式的美,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层次与虚实的美。孔子的美学思想境界是"仁"。他一直认为,美和艺术直接与社会政治及人的生活活动关联着。美的精神是"善"。"尽美矣,又尽善也"。他的美和善是有不同的含义的。"子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往往被视为建筑设计的新工具和新手段,其美学方面的意义易被忽视.本文从社会学意义上的建筑美、物质形态的建筑美、理想中的建筑美三个层面阐述数字技术给建筑美学带来的影响.社会意义方面,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互动美学),数字技术将对建筑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性等重新诠释,机器感知、远程控制等拓展了人的“感觉”,促成建筑与人互动;物质形态方面,探讨理性控制替代主观想象的设计(过程美学),虚拟现实技术将引入时间、质感、声音等诸多要素,体现四维之美;理想形态方面,探讨综合性而非还原性的设计(整体之美).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建筑形式的跃迁.  相似文献   

9.
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孝祥 《新建筑》2004,(6):37-39
建筑艺术具有书法之势、音乐之韵、绘画之境、诗词之意……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广泛的共通性不仅丰富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和审美属性,而且也为不同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活动中感发审美情思、驰骋审美想像提供了多样化的条件和契机。  相似文献   

10.
风水美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风水的研究颇多,有许多人从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风水的流变、内涵与价值取向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一些从审美角度来探讨风水美学思想的文章,但多为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尚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识我国古代风水美学思想。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价我国古代风水术时指出,风水术“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遍中国的田园、房屋、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得到说明”。另一位英国学者帕特里克·阿伯隆也指出:“在风水下所展开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过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最为精美的”。这充分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文学     
马识途 《四川建筑》1994,14(1):17-19
建筑和文学的问题,我以为,实质上就是建筑与美学的问题。因为一切文学和艺术就是追求美,表现美、作为物质生产的建筑和精神生产的文学发生关系,其契合点就在美的追求和美的表现。一个建筑,一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除开要讲求便利于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工作,要讲求以最少的物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外,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实用和经济外,还要叫人们往起来在精神上感到舒服。因此,任何一个在头脑的建筑师,都知道要使自己的设计不特尽善,还要尽美,要使人们居住起来,在视觉和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享…  相似文献   

12.
从山地建筑空间的同发,分析山地建筑的美学特征,揭示了在存在于理性秩序美之中的非理性的反秩序之美。  相似文献   

13.
建筑美学和建筑艺术是建筑学的重要分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是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在建筑设计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调研对象---酒店及餐饮建筑的建筑艺术性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美学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辉 《世界建筑》2011,(10):118-122
借鉴美学相关研究,文章针对西文建筑美学发展中的“现代性”展开研究,尝试从观念演化、思潮分野两个方面对“现代性”精神加以概括,进而剖析“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辉 《世界建筑》2010,(10):120-123
建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在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指引下,有关建筑美学的研究也拉开了新的篇章。本文在人居环境理念下开展建筑美学研究,从建筑美与"学"(学科形态)、辩证学与思(切入视角)、空间形与意(二元范畴)、特色古与新(研究意义)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尝试提炼出以新视角切入的建筑美学辩证法,希望能对新形势下建筑美学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林拾筑     
李怀埙 《新建筑》1993,(4):59-61
建筑的美学属性含有多个方面,建筑作品要符合基本性、显示其目的性,追求单纯与和谐,创造环境和意境之美。建筑是综合的艺术、建筑师是综合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建筑自从诞生伊始便与美和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设计离不开美学判断.在古代建筑美学为权力阶层所独占;现代则成为知识精英表达新精神的媒介;而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建筑美学则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在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影响原本是专业范畴的建筑学话语,这就给今天的建筑带来了新的美学倾向.该文即尝试讨论在大众文化繁盛的中国都市中这种新美学的典型特征,以期望为这一课题勾勒出大致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作者提出建筑师是负有伦理义务的,并在文中对一种新的伦理化的美学给予了定义。在这一美学下,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关系不仅是伦理的需要,同时也是美学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互补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我们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需要走向新美学——大脚的美学,追求健康的生态过程之美、丰产之美。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