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日本传统茶庭是日本传统茶道文化与传统建筑中的精华,通过设置在茶庭中的飞石连接茶室与外部空间.本文以日本传统茶庭中的飞石动线为对象,通过资料调查等手段,对其动线的布局形式、物理形态以及动线与景观要素的构成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揭示了飞石动线通过"复杂化"的设计手法,实现了进入茶室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展览类建筑的空间配置形态对参观者的使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性。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SANAA事务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与传统美术馆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本文拟以空间句法(spacesyntax)之动线和视域分析方法来分析美术馆的空间组构形态,希望借此更客观地理解形态表层操作对空间深层的影响,以便于分析设计者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存量商业资产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存量商业改造的设计要点,从项目选址、外部交通整合、动线规划、空间改造、后勤附属功能空间优化到业态整合,从运营视角多维度探讨改造设计要点。最后通过葫芦岛龙港商业建筑改造案例,分析其物业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为存量改造提供一般性方法,以对此类改造项目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珂 《室内设计》2014,(5):68-73
动线是建筑空间的灵魂。良好的动 线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情境创造。本文首先阐 明情境创造的概念和动线设计的意义。然后 通过对动线设计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特别 是对萨伏伊别墅和凯布朗利博物馆两座优秀 建筑的实地考察和切身体验,展现通过动线 设计进行情境创造的独特魅力。最后总结出 在动线设计中进行情境创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工业园而言,工房才是主要建筑。而偏建设计在整个工房的设计中,重点并不是这些建筑,而是它们背后的建筑,即所谓的"Back-of-house"。偏建设计旨在通过"屋后"的空间联系制造一次"创异"的建筑经历。反映动线的剖面成为整个设计重要的出发点,剖面可以是垂直的剖面、水平的剖面,甚至可以是影射剖面的立面。当把这一系列由动线引起的剖面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提供了全新的自由式空间体验——在工房内购物、在工房内工作和在工房内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建筑流线俗称动线,是指人们在建筑中活动的路线,根据人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这是百度百科中对于"建筑流线"的解释。而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流线设计更多是在方案后期表达设计的一种方式,在方案的决策阶段,流线与空间、建筑形态的关系,包括人在流线中的空间体验却很少被重点关注。"建筑流线"这个带箭头的"线条"很多时候被看成不同类型建筑的流程范式,机械地串联起任务书内的功能清单。流线本身代表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及其丰富性被隐匿了,人员数量的聚集、时间顺序和空间体验这些基本特征常常被忽略,干瘪的流线设计导致了空间体验的缺失和尺度的谬误。而建筑功能的发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的更新和改造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在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层面,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以传统封闭庭院为基本单元的建筑空间与新的城市功能不匹配;二是原有外部场地景观空间缺少有效连续的协同整合。以建筑学背景深度解读了2015年度英国《建筑评论》举办的"ARMIPIM未来建筑"国际设计竞赛作品"空中庭院——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通过对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重新思考了历史街区的现代表达方式,并从建筑和景观2个层面的空间设计进行尝试和突破。街区的更新改造不再局限于"修旧如旧"的照搬传统街区和建筑格局,而是在新建区域内以现代建筑的抽象设计语言创新性地表达和升级传统建筑空间形制,并通过外部场地的景观空间设计对整个街区进行整合与织补。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建设步入“高速时代”。为了满足旅客出行的舒适体验,业内开始探索新一代铁路客站建筑模式。其中,无障碍设计是铁路客站探索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旅客行为动线空间角度出发,对既有站房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新建项目大同南站站房为设计实践,旨在得出旅客行为动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优化策略,为既有与新建站房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动线与表皮     
当还原到最简单的形式,建筑是由动线和表皮组成的.一个人进入建筑在其中移动的轨迹即动线.而阻挡风雨、寒热、噪声和窃贼的部分是表皮.动线活化空间,表皮定义空间. 动线通常和策划有关.表皮往往是对社会、文化、政治和地理的文脉环境的回应.动线、表皮、策划和文脉都是建筑等式中的基本量——这一简单朴素的事实却在数百年来的艺术与建筑史中变得模糊不清.实体材料是另一重要因素,因为建筑是概念或想法的实体化.不过也可以把材料看作社会文化、政治或地理文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从消费者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理解建筑形态和形象对于消费者空间选择的影响,理解建筑动线和布局对于人的行为路径的影响,探讨一种关于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动线与表皮     
正当还原到最简单的形式,建筑是由动线和表皮组成的。一个人进入建筑在其中移动的轨迹即动线。而阻挡风雨、寒热、噪声和窃贼的部分是表皮。动线活化空间,表皮定义空间。动线通常和策划有关。表皮往往是对社会、文化、政治和地理的文脉环境的回应。动线、表皮、策划和文脉都是建筑等式中的基本量—这一简单朴素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正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以"螺旋形"展现。素来以个性化和纯粹驾驶乐趣著称的BMW宝马展厅在长沙望城区完成了领创4S体验中心的革新设计并完美落地。设计师将原有的老建筑翻新改造,打破以往传统客户动线模式,在6000平方米的建筑中把展厅、咖啡厅、书吧、手办区、餐厅、零售店、儿童游乐区、办公区、车库、修维车间等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领创前沿概念的大型宝马新零售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18,(5)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养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养老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首先通过实证调研,对辽南地区乡村老人的居住空间与生活行为进行研究,探索不同功能空间布局与老人行为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通过Depthmap中的空间整合度值,描述老人卧室与客厅、厨房之间的行为动线;最后运用Matlab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将其表达出来。研究结论期望对养老建筑空间中行为动线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完善空间适老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和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联合举办的"城市街区·既有住宅·再生改造"国际研究工作坊,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艺设计等专业学生共同参加,旨在探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解决既有住宅存量过剩的现象和改善居民生活[1]。文章以提出老旧街区改造的可行性方案,总结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传统设计模式的差异性的方法进行学术实践,通过国际研究设计工作坊探讨"存量时代"城市空间复兴及住宅再生可借鉴的经验,为未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下既有建筑空间的再生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连市社区养老设施的调查发现,由于既有建筑的限制,致使设施建成后功能繁杂,参差不齐,空间利用率较低。研究选取其中3所社区闲置建筑改建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调研对象,首先归类其设施的空间类型,然后通过定点和动线观察,记录分析老年人日常活动、行为动线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空间类型下老年人的行为类型和设施的空间使用情况的差异,最后综合分析结果,重点在既有建筑的选址要点、小规模网格化布局模式构想、设施空间设计要点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吴凯东  王卡 《建筑与文化》2021,(10):145-146
商业综合体客流动线的设计,在空间布局和组合上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双动线"是商业综合体动线的一种模式,是在传统商业综合体单一动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发展出相互作用的两条动线.文章对商业综合体中的"双动线"策略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商业综合体的客流线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建筑中的交通空间作为探讨建筑形式生成的主要切入点,从探讨建筑形式生成的过程模型以及交通空间的形态特征入手,分别从原型运用、构件组合、三维动线以及倾斜楼板四个方面来探讨将交通空间作为建筑形式生成过程中的核心要素,通过对交通空间进行形式化表达进而获得建筑形式生成的具体设计方法,并结合一系列经典案例指出交通空间在建筑形式生成中的重要性意义及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老年人行为动线的实地观察记录和对护理人员的访谈调查,对养老建筑内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公共浴室空间构成形态和老年人洗浴行为内容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结合护工人数和洗浴介护相关护理行为,针对公共浴室及过渡空间提出知能化交互设计重点。  相似文献   

19.
王昀  LI Min 《世界建筑》2015,(4):77-79,137
<正>一个"白盒子"的值入由王昀创建并主持的ADA研究中心现代建筑研究所位于北京西城区北京建筑大学科研楼的4层。这栋建筑建于1950年代,采用传统的设计谓言。研究所改造面积65.5m~2。在这个改造项目中,以功能作为形式的直接表达。在一个既存的中国传统建筑中,植入一个可以展开现代建筑研究工作的空间,可容纳12人同时展开相关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由于该空间原作为实验室使用,为了相关的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周凌工作室新近完成的一组学校建筑为对象,分析了建筑师如何在苛刻的预算、有限的操作机会和不够确切的任务要求下,通过大关系上"嵌入"的操作和严整的空间布局,利用场地微弱的高差资源,在大尺度城市空间中创造出亲切校园空间的设计构思。设计中的场所感知、便捷动线和空间表现以最经济直接的方式得到了呈现与融合,展现了建筑师应对模糊条件和背景的建筑设计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