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中建筑》2021,39(4)
一种民居形式,其居住空间只能满足当时当地的生活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新型民居不断涌现。纵观泉州传统民居的演变过程,官式大厝是一种型制稳定的传统民居类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居住需求的提升和城市用地的限制,民居类型不断推陈出新。从平房到楼房,出现了官式大厝的"楼房版"。与此同时,泉籍华侨从南洋带回的殖民样式与官式大厝结合,出现了官式大厝的"洋房版"。进入和平年代,可以看出官式大厝的演变沿着两条路径:主厝顶落空间的"楼化"及其厅口廊的"洋化",由此形成了一种平面布局为四房一厅一堂的"四房看厅"新型民居。该文认为:从官式大厝到四房看厅,其中有延续,也有创新,处处显示传统民居类设计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以民间的建造—"土木/营造"为基础的,其单体和聚落是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关系的空间呈现,并在历史演变中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关系。近现代以来,尤其在近30年来剧烈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当下的乡村复兴正是以自然/人文生态保护下的乡村发展为目的,乡村空间的生态发展成为当下建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之核心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的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民居研究,脱离真实的"土木/营造"之传统建造体系而过于注重民居建筑的表面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拨开"形式风格"之迷雾回到"土木/营造"的传统建造体系中,从传统建造体系的合理内核中探求其现代化路径,是乡村空间得以生态发展的关键。因此,本论文基于"土木/营造"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质之理论,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作为对象,研究其在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条件变化之中的适应性演变—应变之规律性,认知传统建造体系的内核以辨析其现代化方向和路径之可能性,从而为乡村复兴中将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联结为连贯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视角。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汉人移民的集聚地,闽东北区域是移民经陆路和水路迁徙通道入闽的首站。中国传统建造体系"土木/营造"在移民至闽东北的迁徙和定居过程中再适应而演变发展,形成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然而,闽东北区域内因地形阻隔而形成相对地理独立、生态差异、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多个地理文化单元,移民在其间定居和相互交流的发展中,"土木厝"以类型学原理在各地理文化单元中因建造因素的差异而不断应变,形成极为丰富的各种演变类型。本文限定闽东北为空间范畴,以唐末至今为时间范畴,研究"土木厝"的应变规律。"土木厝"依据闽东北移民族群的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空间,根据自然地理因素构筑居住与礼仪空间并置的单座建筑/院落,依据家庭/族群关系和地形条件组合形成聚落。本文以闽东北人文地理背景下"土木厝"的演变规律定义其建筑学基本类型,在基本类型建造要素分类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应变:地形、气候和材料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基底、墙体、构架、分隔面和屋顶等建造要素在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中再适应而发生单体类型的应变;家庭模式、经济模式、宗法信仰、行为习俗和安全防卫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因素的差异造成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为空间的变化引发"土木厝"的单体类型和聚落类型的应变。依据"土木厝"类型应变的研究和调研,初步划定了"土木厝"在闽东北地域的人文地理范畴。"土木厝"应变的研究思路,是去除闽东北民居形态差异和风格特征理论的干扰而直达其建造实质的途径,对于当下乡村复兴中明晰传统建造体系之核心价值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合理衔接在思想方法上提供指导意义,即:在地形、气候条件无实质性变化而建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现代化的当下,应循"土木厝"应变逻辑而探求其现代化更新的路径。此外,"土木厝"的应变研究亦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土木/营造"观念的佐证,并作为案例有益于重新诠释中国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
陈述 《住宅科技》2012,(11):42-49
红砖大厝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类型。立足角美地区红砖大厝的多个调研案例,分析其选址布局、规模形制、功能、群体组织及公共空间等,突显红砖大厝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并探讨了红砖大厝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1997,(4)
一、钟家的居住需求(一)整体原则:钟先生很扼要的指出三原则1、人性化2、自然法则3、朴素,简朴就好(这也有助于推展).(二)个别空间要求1、公妈厅(大堂)祖先神主位.继承老祖宗,延续拜下来.希望子子孙孙每天生活与祖先打成一片,不要只长辈去烧香,子孙逐渐疏远.不要太大.兼喝茶、聊天,亲切些.(如:黄宅云墙前)供案4.2尺太高,3.6—3.7尺就好.将祖厝的公妈厅,移来新厝,祖厝改做道亲住宿.原有建三楼摆二楼之议,后同意建二楼放一楼.弹性:摆两桌,道亲吃饭.  相似文献   

5.
雷芳 《福建建筑》2009,(2):26-28
闽东地处江南与岭南两大园林体系之间,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分析闽东私家庭园布局与空间特色,探讨闽东古典园林布局与空间的主从关系,园林空间的内向特征、渗透与层次变化等问题,加深了对闽东古典园林地域特征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永泰县嵩口镇垅口祖厝属于典型的闽东大厝,是比较罕见的同一家族在同一地域逐步营建的民居建筑群,具有较为清晰的年代层次。通过现场勘察和实测数据,介绍了垅口祖厝的基本布局和形制,研究垅口祖厝在穿斗梁架、斗栱、装饰木构件等方面的年代差异。该案例对于研究永泰乃至闽东明清木构建筑发展轨迹和形制分期,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7.
永泰县嵩口镇垅口祖厝属于典型的闽东大厝,是比较罕见的同一家族在同一地域逐步营建的民居建筑群,具有较为清晰的年代层次。通过现场勘察和实测数据,介绍了垅口祖厝的基本布局和形制,研究垅口祖厝在穿斗梁架、斗栱、装饰木构件等方面的年代差异。该案例对于研究永泰乃至闽东明清木构建筑发展轨迹和形制分期,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识别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以闽江流域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相似度理论,依据其民居景观特征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以期为整合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凸显区域景观特色,提升区域旅游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永泰县嵩口镇垅口祖厝属于典型的闽东大厝,是比较罕见的同一家族在同一地域逐步营建的民居建筑群,具有较为清晰的年代层次.通过现场勘察和实测数据,介绍了垅口祖厝的基本布局和形制,研究垅口祖厝在穿斗梁架、斗栱、装饰木构件等方面的年代差异.该案例对于研究永泰乃至闽东明清木构建筑发展轨迹和形制分期,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永泰县嵩口镇垅口祖厝属于典型的闽东大厝,是比较罕见的 同一家族在同一地域逐步营建的民居建筑群,具有较为清晰的年代层 次。通过现场勘察和实测数据,介绍了垅口祖厝的基本布局和形制, 研究垅口祖厝在穿斗梁架、斗栱、装饰木构件等方面的年代差异。该 案例对于研究永泰乃至闽东明清木构建筑发展轨迹和形制分期,具有 较高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闽南历史建筑是侨乡的社会关系、文化遗产、历史嬗变、游子乡愁的重要空间载体。在相隔5年后的2019年,我们复查闽南侨乡的闽南官式大厝、红砖厝、番仔楼、家庙宗祠、牌楼、文化教育、土楼等235栋历史建筑。在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古民居因村民迁出而空置,无人居住和修缮,逐渐损坏破败;祖厝、家庙及宗祠因宗族集资翻建,未按传统工艺营建,造成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丧失;村落人口增加,居住建筑进行加建或扩建,建筑风格、空间形态与传统风貌不符;因热带风暴、白蚁、火灾  相似文献   

12.
闽南红砖大厝的文化特色民居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反映各个地区的风俗、气候、文化等特点,也显示出各自的独特内涵。福建有四大民居,即土楼、土堡、灰砖和红砖民居,其中闽西土楼最有特色,而以闽南红砖大厝最为靓丽。闽南开发当在三国时期。随着明清时期厦门港、漳州月港等的盛兴,闽南人跨海出洋谋生的越来越多,而后华侨回乡大量建造住宅。因此闽南红砖大厝从总体布局到细部装饰都明显可见西方及南洋文化影响的痕迹,有别于闽东民居的江城文化、闽北民居的书院文化、闽中民居的山林文化、闽西客家民居的移垦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内涵和亚热…  相似文献   

13.
闽东民居是福建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闽东沿海地区的文献史料和气象背景,以典型的闽东沿海传统民居长乐"九头马"古民居群为例,从整体环境、空间层次和细部构造策略三个方面分析其适应气候方面的特征。宏观层面,聚落选址利用周边环境,注重体量组合,趋利避害,因地制宜。中观层面,民居群空间组织有序,外部的"埕"和冷巷,内部院落布局中的厅井、敞廊、檐廊等热缓冲空间,共同组成气候空间系统。微观层面,就地取材,适宜的建构技术体现气候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4.
某大学体育专业楼球类训练厅设计为39.6m×31.2m的大空间,楼盖结构采用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井式梁,属国内外较少见的双向大跨度结构,文中较详细地介绍其设计过程,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渡茳 《中华民居》2012,(5):17-23
传说白琳镇有“四大”:一是名大,漓江村有一自然村,名曰“管天下”。二是墓大,当地有一个萧氏大墓,据说无论臂力多大的人,站在墓顶,手持一块石头。无论你朝什么方向扔,都扔不出墓埕。三是厝大,说的就是翠郊古民居了。四大是人大,棠园村村民邵成龙,身高2.08米,至今仍是闽东“第一高人"。  相似文献   

16.
走进位于延安东路隧道口的申鑫大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平整、明亮、美观的大空间,楼厅内见不到一根凸出的横梁,原来这幢楼的总承包市建二公司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他们将整个楼板直接搁置在外柱与中间内筒上,这样,屋中的横梁和  相似文献   

17.
5月7日,中国上海新黄浦集团-美国洛克菲勒国际集团外滩源项目合作协议与中国上海新黄浦集团-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SPG(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半岛酒店投资项目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7楼上海厅举行。上海市政府杨雄副市长、黄浦区陆晓春区长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8.
赖世贤  刘毅军 《华中建筑》2008,26(12):215-219
深井与厝埕是闽南官式大厝中的两个重要空间组成,该文从二者的词源、物质形态和生活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力图探索其各自存在意义及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民居类型文化圈之间的交融,曾催生大量的变异民居。以福建南部为例,闽南官式大厝与闽中干栏民居、闽西土楼民居、外来洋楼民居之间的相互影响,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干栏式官式大厝、土楼化官式大厝、洋楼化官式大厝等民居变体,其中也承载了特色的民间创造经验。这些变异民居作为珍贵的草根遗产,有必要在后续的民居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给予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20.
瞿袆  王娟 《建筑与文化》2023,(7):210-212
福建南安蔡氏红砖厝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基于从伦理角度出发,对建筑进行研究的方法,文章将主要从闽南人伦理观中的尊卑上下、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等核心观展开对蔡氏红砖厝代表性民厝的空间排布伦理与建筑装饰伦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闽南建筑伦理观是如何影响闽南红砖厝的建筑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