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伴随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乡村休闲体验产业逐渐成为了广大乡村尤其是发达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然而无论是社会学范畴下的休闲旅游学科,还是直面空间规划设计的建筑学科,其理论体系都有太多不完备之处。面对新形势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问题研究,学科交叉的方法必不可少。文章从产业、社区和旅游地变迁三个方面概括了休闲旅游学科在乡村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从耦合性、乡村性和生态景观三个方面概括了建筑与规划学科在休闲旅游型乡村空间营建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各自学科已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缺憾,进而提出今后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可能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周举  姚萍  李子蓉  吴杰 《四川建筑》2012,32(6):8-10
在大村庄试点的背景下,选取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重点从乡村聚落形态的转变导致农户行为空间的演变入手,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的路径。阐述了大村庄制产生的背景;基于对大村庄制概念的认识,以《雅典宪章》提出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为基础,分析了大村庄制后农户居住、就业、休闲与交通空间的演变对农户行为空间的影响;提出了大村庄制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为例,通过对乡村"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内涵的解析,从产业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两方面综合评价"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并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全流程问题解析框架。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产业内卷化通过人地空间关系错位分离形成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效应;其次,乡村社会原子化在多主体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愿景,以及物质空间建设与社会组织网络构建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产生差序分异影响;同时,"内卷化"、"原子化"影响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普适性的主体不清、过程低效、结果相左的错位选择悖论。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乡土聚落空间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从人居学视角保存乡土、聚落的空间关系,以及乡村空间变迁中的乡土性、乡村行为活动、生活方式;从时间维度探求传统乡村聚落对现代乡村空间形态的演变,寻找乡村空间元素,探索乡村空间设计方法,实现传统乡村空间的保护与重构。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增长动力,建设休闲旅游型乡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选取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存在的供给侧问题及成因,进而根据供给侧改革目标,确定合适的休闲旅游型乡村振兴机制,有效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和完善开发经营体系,并从乡村规划体系、整体空间格局、人居环境改善3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以期实现休闲旅游型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在"自(他)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依据相关政策和时代特征,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分为失衡、模糊、转变、升华四个阶段。通过对自组织、他组织演变路径的分析,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部主体之间、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探析了"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作用逻辑。最后在逻辑框架的指导下,对三大驱动因子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发展引导的建议,以期实现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社会等多样要素聚集,加速了乡村边缘化,造成乡村人居问题不断出现.在乡村振兴时期,各地的先行先试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探索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总结经验,寄希望于发挥其极核作用并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文章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进一步聚焦乡村载体,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着手,梳理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社会文化空间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化策略,并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官渡村为例进行实证探索,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功能转型、空间活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20,(4)
人居环境营造是人类根据生产生活需求建造居住场所的过程。蒙古牧人迁徙与民人拓疆的环境适应过程,使得内蒙古乡村空间的形态、结构逐渐分化,形成具有明显差异的空间单元。文章聚焦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基于地域空间特征抽象方法,总结农区、林区、牧区(包含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农牧混合地区)的乡村空间人居环境特征,研究不同区域、形态、性质的乡村空间发展规律,以反映内蒙古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本源面貌。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城乡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着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县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结构变化更为突出;同时关注城乡空间发展的演变进程,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发展趋势下,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最佳效率匹配,是解决城乡空间发展失衡的新视角.因此文章从空间效率视角审视县域城乡空间,通过梳理城乡空间效率体系,重构“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乡空间”,探讨在县域范围内产业—人居—生态空间的最优匹配模式,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模式,最终建构从“企业联动—产业循环—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城乡空间”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合理的产业格局、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家杰 《华中建筑》2022,40(4):95-99
广大农村地区在城镇化的趋势中日渐式微,产业不成规模且结构单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人居环境衰败形成了传统村庄逃不出的发展陷阱.乡村振兴战略是直接对标"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方略.该文着眼于五邑地区村庄,通过分析其历史起源、空间特点以及变迁过程,并以西海村产业重构及环境改造...  相似文献   

11.
转型重构语境下的城郊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城郊地域发生巨大变化,城郊乡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发展乏力、乡愁记忆淡漠、人居环境堪忧等共性特质。文章基于人本视角建构了"产业、空间、文化和人居环境"四位一体的城郊乡村转型重构模型,倡导"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集约布局的村域空间、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和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汉中市青龙寺村为例,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郊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7,(3)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已融入到乡村空间发展格局中,而乡村旅游功能的植入使得乡村空间面临调适、优化的契机。文章从旅游产业融入的视角,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利共生为切入点,提出了乡村共生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同时以陕南会峪村为例,探讨其"借点造势、多元复合,打造界面、延续记忆,五边象形、塑造意象"的生产、生活、生态共生空间调适途径,以期为当前旅游产业融入背景之下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聚焦于当代乡村改造中建成人居空间与传统人居环境再生问题,以批判性的观点和视角,重新审视乡村改造的"有为"与"无为"实践智慧。首先从小说《红楼梦》稻香村章节中关于民居建设有为与无为策略的争论谈起,继而以莫干山劳岭村岭坑里为例,论述有为与无为的乡村实践智惠特点,进而阐述无为在当代乡村改造中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乡村照明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复兴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乡村照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景观经济策略引入乡村照明建设过程中。挖掘乡村夜间"生产力",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乡村照明建设不仅应承担基础照明和修饰美化乡村的作用,还要整合当地的优势资源、联动旅游服务、发展夜间休闲娱乐经济等相关产业领域有机结合。以乡村照明建设为契机,实现优化乡村环境品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效应,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对当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找出切入点至关重要。文章以村落的"功能"与"空间"作为人居环境规划的切入点与先行点,提出传统村落"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策略。并结合杨贵庆教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与徽州传统村落特征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四步走"战略,应用到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村人居环境规划中,以期为徽州其他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相关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21,37(2)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如何将外部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对照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状态,根植于地域的特色资源和乡村社区的地方产业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聚焦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地区—浙江省,选择传统农业、加工贸易业和旅游业三种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乡村开展案例研究。从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发展的匹配程度,建构"产村互动"发展解释模型,揭示上述案例地区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规划干预的重要性,总结提炼出"三阶段、九要点"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以期为相关地区的乡村发展及其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晋  张静 《中国园林》2022,38(2):83-88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中村"是我国城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厚垟村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美丽乡村建设中"城中村"的空间价值与环境规划整治问题,提出"保留特殊空间形式、重拾传统历史记忆、引导特色旅游产业"三步走的创新思路,使城中村成为人居环境中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山东省政府发起"四一三"行动,在省内开展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工作。孙隆村作为试点之一,在村委带领下,积极开展美丽村居建设实践,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并提升乡村产业。人居环境改善主要从民居建筑改造设计、环境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着手;乡村产业提升则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建设田园综合体——戴氏庄园,围绕"礼乐文化"主题,进行民宿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资源发掘等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