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十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不平凡的5年。也是水利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取得历史性突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得到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与环境治理得到加强。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析“十五”期间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并将其作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两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重点,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节水改造等工程是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现有大型灌区400多座,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4。但这些灌区多建于50~70年代,当时很多工程未能全部完成,配套设施更差,运行几十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加之由于管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景电灌区工程在甘肃省景泰县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景泰县重要粮油保障。灌区自建设以来,经历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以及石羊河流域重点工程改造等大型项目改造,总结分享了灌区在以往改造中,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灌区改造中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并对现代化灌区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8年以来,湖南省按照水利部的部署,以节水为中心,狠抓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狠抓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水价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文章对10年来湖南省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续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大型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应重点抓住渠系节水,田间节水,管理节水三个主要环节和农业水价体系改革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组织实施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分析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灌区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介绍了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工程的建设原则、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和已取得的初步成效。论述了灌区信息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近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余登科  葛耀 《治淮》2023,(3):33-34
本文以安徽省驷马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工程及生物调查,分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生态环境特点、工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乡市有大型灌区5处,加上境内的省管人民、武嘉灌区,数量居全省18个省辖市第一位。"十一五"期间,全市5处大型灌区共投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资金1993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466万元,地方配套7470万元,经过五年的节水改造,共新增灌溉面积960公顷,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55万公顷万亩,灌区的骨干渠道利用系数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大型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阐述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提出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应重点抓住渠系节水、田间节水、管理节水三个主要环节和农业水价体系改革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大型灌区是我国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型灌区存在的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1996年开始,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各地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和部署,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全面总结各地经验,加快“十五”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实现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两改一提高”的工作目标,本刊与水利部农村水利司联合推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专栏,陆续刊出各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大型灌区高效用水技术选择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占义 《中国水利》2005,(23):59-61
灌区高效用水技术的选择应在分析影响灌区运行的内在因素之后进行,即分析灌区工程所使用的硬件设施和运行管理机制及规程等状况.在综合运用高效用水技术和措施时,要注意分析应用这些技术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和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选择合理的高效用水技术需要对灌区工程和管理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价,建立起灌区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2.
李远华 《中国水利》2005,(23):47-49
"十五"期间,我国大型灌区灌排系统工程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和减灾效益,成果十分显著.根据我国大型灌区灌排系统工程改造量大面广、投资需求大的特点以及国家投入的可能性,在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型灌区灌排改造的总体设想和灌排系统工程改造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指出实践中在渠道防渗、灌溉体系配套、排水系统改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竞成 《中国水利》2005,(23):50-52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从投资规模、建设范围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看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在我国农村水利发展历史上更是前所未有的,项目管理关系到巨大投资的效益能否正常发挥,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评估,总结了项目管理的经验、成效以及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提高项目管理科学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贾永军 《中国水利》2007,(13):49-51
甘肃省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艰巨,在节水改造方向和技术路线、技术决策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包括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灌区发展规模,根据作物要求分别确定灌溉标准等。因此,甘肃中小灌区节水技术改造有一些具有共性的需求,如灌区水循环的模拟和评价技术、渠道防冻胀技术、管道输水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耕地盐渍化控制技术和灌区分析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15.
汤玉江  冯臻 《中国水利》2009,(10):34-36
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型灌区水利管理现状的调查,提出了大型灌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并针对灌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治理机构的职能和权责,通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使灌区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对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在横向上,跟踪和调研分析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来。6个典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情况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比较研究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的规律;在纵向上,以宁夏青铜峡灌区和卫宁灌区为例,详细分析了1991—2007年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过程,剖析了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各种节水措施的适用条件,提出了适合山西不同区域的四种农业节水模式,即自流、泵站灌区节水改造农业节水模式,井灌缺水区有限灌溉农业节水模式,山丘区旱作农业节水模式和城市郊区高新农业节水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相保成 《中国水利》2007,(17):28-29,41
山西省运城市尊村引黄工程是一座大型多级提水工程。经过30年的运行,水源脱流、渠道淤积、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日渐突出,致使泵站装置效率逐年下降,渠系利用系数越来越低,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家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区整体实力增强,水源条件有所改善,机电设备改造效益巨大,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灌区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指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尺度效应的含义,分析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随空间尺度加大而减少的规律及其原因;根据全国2006年各省测算数据分析,表明随灌区规模的增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整体逐渐降低,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其中,大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异程度最小,而小型灌区的变异程度最大;由于近年国家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投入,大中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表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已取得显著成效;漳河灌区2008年不同尺度测算结果表明.同一灌区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即灌区规模的减小,输水距离缩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桓  杨玉龙 《江西水利科技》2021,47(6):459-462,46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赣抚平原灌区坚持以水利工程良性长效运行管护为核心,以水价形成机制为依据,以精准计量体系建设和农业高效节水为基础,推行灌区农业、非农业用水水量分配和转移,探索形成独具大型灌区特色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