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21”特大暴雨对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山区经历2012年“7·21”特大暴雨,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总体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应有的效益.针对局部区域存在工程损坏较严重的情况,对流域的沟道、坡面、村庄三大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各区成灾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改进措施,强调防洪安全、改进设计和施工、加强部门联动,为控制和减轻未来极端天气下的小流域损失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改造自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建立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和高效稳定的水土保持经济系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必须走好以下几条路子。1水土保持产业化实践证明,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必须以支柱产业开发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配置高效农业经济体系,以小流域治理开发为单元,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水土保持措施、农业措施和开发措施相结合的规模治理开发中,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加快区域内水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  相似文献   

3.
自1987年治汾以来,山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近年来汾河上游小流域内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威胁省城用水安全,因此开展汾河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尤为必要。以汾河上游涧河进口段流域片治理为例,研究区域内主要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林草等措施,并分析其水土保持效益。同时结合当前国内治理小流域的一些先进技术及经验,提出了汾河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山区的流域管理某种意义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等,如何衡量水土保持的治理成效,评价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多大的程度和多少时间起到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的作用。该文通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动态变化,根据分析计算所得的水土流失现状侵蚀图像使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范围得到明确,并按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轻重缓急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今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主要方向。本文以江西省莲花县巨源小流域为例,对传统小流域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在传统小流域措施体系上进行了拓展,更能适应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要求,为同类型区域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结合江苏省徐州市"二次进军荒山"治理行动,对全市丘陵山区小流域开展实地调查,根据当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功能区定位,开展水土保持规划、荒山绿化树种选择和造林设计以及编制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总结了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的小流域治理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模式。一、徐州市丘陵山区概况1.徐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全市共有小流域136个,山丘区面积1 158.02 km2,主要分布在邳州市、新沂市、睢宁县、铜山区、贾汪区、徐州市区。其中铜山区、贾汪区、睢宁县、邳州市以及徐州市区的丘陵山区类型为石灰岩山丘区;新沂  相似文献   

7.
弋海燕 《陕西水利》2016,(2):173-174
英买里小流域位于伊宁县中部波状丘陵中强侵蚀区域,是典型的暴雨侵蚀地带,水土流失面积11.17km2,侵蚀模数500~2500t/km2·a.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但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针对英买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给出水土保持治理建议,为英买里小流域后续水保工作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伊宁县整体水土保持工作推进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河沟小流域位于博爱县寨豁乡北部,流域总面积32.12 km~2,水土流失面积26.44 km~2,该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以面蚀和浅沟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针对王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将该流域列入博爱县2009-2011年太行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内,综合治理面积16.45 km~2。其中工程治理措施面积5.97 km~2,生态修复措施面积10.48 km~2。工程总投资506万元。从已治理的流域来看,王河沟小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综合治理效果显著。通过王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探索博爱县太行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松山和和美小流域为例,采取封禁治理、自然修复等措施,提高全市林草覆盖率。统筹全市各行各业及社会力量,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确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内水土保持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及饮水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10.
泰山区安家林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1997年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在4年的治理期中,通过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科学配置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集中力量开展规模治理,连续治理,实行区域  相似文献   

11.
利津县盐窝镇洋江片区小流域治理项目,通过工程配套、土地整治、营造林木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黄河下游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探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对保证居民用水需求及区域内生态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关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评价指标的研究已进入高度发展时期。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各类相关性指标及对其评价方式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提出了具体分析方式,以便当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为我国部分区域生态发展及实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崮山水库特色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土地利用、地貌部位、空间结构、措施类型以及治理与开发等问题,因地制宜地布设生物、工程等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初步建立起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北方土石山区胶东半岛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京市已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效益评估,最终确定以面源污染防治型、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该类项目建设的实际工程量和竣工结算投资,与水土保持定额指标的工程投资测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投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各类技术经济指标的典型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是顺应生态文明新形势和新常态的需要。根据云南省区域地理区位、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主体功能定位等指标,分析提出了云南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类型,并对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和防治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对因地制宜做好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利发展研究》2014,(6):22-22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河南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建成了一批生态清洁型、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小流域.2013年,义马市又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市)”,至此,河南省已拥有4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市、工程)”,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8个,全国水土保持中小学教育社会实践基地3个,数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河南省有望再成功创建2~3家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旱灾害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防洪抗旱的有效手段。文章以辽宁省为例,结合水土流失防治布局以及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考虑全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防治布局方向、功能定位和不同特点,总结分析了多条小流域治理成效、技术措施及工程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并深入探讨了三类模式的技术要点及其适用范围,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的小流域分为3类:富资源型小流域、开发平衡型小流域、辽西丘陵区开发过度小流域。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包括规划经营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法律性措施。其布设特点是,“镶嵌治理模式”、“金字塔”型治理模式、区域经济与小流域开发治理相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北部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北部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在对现状资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王俊芳 《陕西水利》2014,(5):177-178
通过分析合阳县北王小流域概况,对流域内水土流失存在问题及危害进行了探讨,从工程、生态和综合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流域治理措施,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为类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