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充分收集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间现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地质环境因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并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体条件等3大方面对该区进行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对该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多种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开发、利用以及运营时不可避免产生一定风险,为规避风险,要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开展评价。本文以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适宜性为评价对象,在北京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相结合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因子指标量化取值标准,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划分了3个评价等级,通过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某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高度符合地质条件的优良成果。  相似文献   

3.
地下空间资源作为郑州市一种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城市建设载体,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在系统分析了郑州市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地下空间资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敏感因子—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该地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各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面积的一半左右,总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与资源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从地形地貌、水文、构造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等角度,建立了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价综合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适宜性的影响,并结合已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现状,估算中心城区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和资源量评价结果。该成果成功指导了最新的《天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了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在已开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内容,加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估工作的认识。在本文中,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危险性指数和各主要影响因子的判定方式,初步分析各因子的权重分配和危险性大小的评判划分标准。并以重庆高新区罗汉沟某小区内规划市政公路隧道工程为例,验证了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以期对地下空间开发先期选址和空间布局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城市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分析福州市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对福州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下水、岩土体工程性质、断裂构造、地下有害气体等地质因素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福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地质依据,为实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芜湖市城市集中建设区为例,探讨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思路,建立资源综合质量评估模型,在充分分析该区自然、环境、人文、建设4个要素以及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原理,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总序,运用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评价地下空间资源工程适宜性和潜在开发价值,得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评估,划定地下空间分区管控,并估算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得出较为完善的芜湖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成功地指导了最新的芜湖市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 (以下简称芜湖市“两规合一”)的编制工作,并纳入了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8.
地下空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质环境条件影响着地下空间资源的质量特征与发展难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内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和场地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牡丹江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建立了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0~10 m)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按各指标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分区图进行叠加,得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性优区、适宜性良区和适宜性中区3个质量区。其中,适宜性优区和适宜性良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2.4%,分布于高平原地貌单元上;适宜性中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7.6%,主要分布于高漫滩地貌单元上。在该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建议提前做好该区的洪涝等灾害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可为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青岛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对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分析青岛市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构筑了青岛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体系,对青岛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对地下交通、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防空防灾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布局,并提出了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施实机制和保障措施,从而推进青岛市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应对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备受重视.开发承载力作为衡量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对区域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社会经济发达度、地下空间资源承载力、环境脆弱度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评价计算指数模型.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研究对象,计算评价其浅层和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及地下空间开发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地处黔中高原山地中部,市域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资源稀缺。科学合理的开发地下空间,对缓解贵阳城市空间发展、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节约城市能耗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有积极作用。本文基于贵阳市地质环境条件,对贵阳城建区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下水位变化、岩溶、采空区、断裂构造,以及开发后可能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改变、岩溶塌陷及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展城市地质勘探和综合研究、地质灾害监测预测以及建立城市三维地质的工作建议,为贵阳市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地下空间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地下空间开发是必然选择,而地质条件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基础。本文从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出发,提出基于指数标度AHP评价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的方法,改进了传统的Saaty标度法。并运用此方法分析了昆明市地质条件,提出适合于昆明市的评价体系并确定其指标权重。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排除法以及最不利等级判别法等数学法则建立评估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根据昆明市地质基本情况,进行昆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经评价,昆明市地下空间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禁止开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7.81%、20.38%、17.61%、24.2%。表明昆明市大部分区域适合于地下空间开发。本研究为昆明市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开展了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首先,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筛选出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技术经济问题,建立了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其次,利用ArcGIS和C#程序,开发了基于Fuzzy-AHP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统。最后,以宁波市东部新城为例,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基于ArcGIS+C#的评价系统能够较为合理地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开发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有着特殊的优势,对其进行资源质量评估是利用地下空间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条件之一。文章通过对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不同的特征,利用隶属度表和隶属函数法,确定单项指标的隶属度,采用多层次、加权平均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模型,并以扬州老城区东关历史街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推进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在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原因与缺点,提出“先规划-再建设”的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模式,即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规划和制订地下空间信息化目标;由政府统一协调确定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管理主体、实施和维护部门、参建单位;建立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系统建成后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期建设,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从管理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基础资料信息化、工程应用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其中考虑了不同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现状和特点。最后,对开展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推进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支撑服务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期勘察的雄安新区496个钻孔岩芯资料及19449组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明确了雄安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建立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0~100m的工程地质结构并划分了18个标准工程地质层组;分析了不同工程地质层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及产生的环境地质效应,指出了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方法,为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空间资源潜在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对其进行评估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条件之一.文章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影响因素的多源复杂性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选择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数学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地下空间资源潜在开发价值等级分类与分布评估的指标和参数体系;在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中,针对普通层次分析法的局限,采用最优传递矩阵法对群体判断矩阵进行优化处理;以北京旧城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质环境背景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应用基于矢量单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分区,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和“适宜性差”四个等级,其结果对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春明  匡俊 《建筑知识》2014,(2):103-10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建立一个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与开放、动态、实时的三维可视化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区域地质信息的集成集群、深度开发和一体化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三维可视化决策平台,为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以某开发区为例,利用城市地质勘察大量工程地质勘探孔取得的资料来描述工程地质层的空间展布情况,建立恰当的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并使相应的空间可视化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在建立了总体规划专项工程地质数据库的情况下,按区域的工程地质情况进行了分区,对地质适宜性作出了评价,并对天然地基、桩基础、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基坑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估。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叠加功能,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Ⅰ级)、较适宜(Ⅱ级)、适宜性差(Ⅲ级)和不适宜(Ⅳ级)4个等级,浅层、次浅层和次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均以Ⅰ~Ⅱ级为主,占比分别为80.96%、61.29%和58.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