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沉积Ni-W-P-SiC复合材料的组织及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射线衍射仪测定表明,当Ni—W—P—SiC复合镀层中的磷含量大于8wt%时,镀层在镀态时呈非晶态结构;α—SiC微粒的存在并不影响复合镀层的结构,也不参与结构的转变。热处理温度对Ni—W—P—SiC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当温度升到300~400℃时,产生Ni3P粒子,起到沉淀硬化作用,因此,复合镀层的硬度最高;若继续升高温度,Ni3P粒子长大,然后集聚并粗化,导致镀层软化,硬度下降。扫描电镜证明,α—SiC微粒在复合镀层中的分布较均匀。添加剂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复合镀层的晶化温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工艺条件对Ni-W-P-SiC复合镀层表面形貌的影响,分析复合镀层的截面显微组织以及镀层的相结构。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与镀液的pH值和阴极电流密度有很大关系;复合镀层经氮碳共渗后,增强镀层与基体金属之间的结合力,使其由机械结合转变成冶金结合;X射线衍射表明复合镀层在镀态下的为非晶态,经氮碳共渗后转变为晶态,并产生很多新相。这些相的存在提高了复合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Sb—Si复合阻燃剂的性能及其对PVC拉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梅  张力 《有色金属》1997,49(4):73-75
研究了Sb-Si超细复合阻燃剂的热稳定性、阻燃性及其对软质PV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超细Sb2O3相比,Sb-Si有助于提高软质PVC的热稳定性及拉伸强度,氧指数达难燃标准(添加5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镀层厚度可达42μm,经X-ray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等离子光谱分析证实,所获得的Ni-Fe-P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主要成分Ni、Fe、P的含量分别为74%-38%、9%-24%、和6%-10%,此外,还含有0.01%-0.14%B和C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是导致非晶态N  相似文献   

5.
杨丽梅  张力 《有色金属》1997,49(1):83-86,102
本文研究了Sb-A复合阻燃剂在软PVC中的稳定性,阻燃抑烟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使用Sb-A复合阻燃剂后,软PVC的氧指数可达30.8,同时发烟量只相当于使用超细Sb2O3时的77%。Sb-A复合阻燃剂与超细Sb2O3相比,有助于提高PVC的热稳定性及抗张强度。  相似文献   

6.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W—Ni—Cu重合金复合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香的90W-Ni-Cu重合金复合粉具有粒度细、成形性好,成分均匀的优点。本文研究了共沉淀条件对复合粉性能的影响及复合粉还原的相变过程;对制得的合金进行了断口形貌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共沉淀粉可以降低合金的烧结温度,改善合金成分的均匀性,提高合金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添加金刚石对镍基合金的强化与磨损性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添加金刚石对镍基合金的强化与磨损性能的影响,随着金刚石添加量的增加,金刚石复合的体积分数提高,金刚石弥散分布于镍基合金之中,复合的体积分数增加,基质的强化效果增强,硬度提高,比Ni-P,Ni-Mo-P,Ni-Cu-P合金具有更高的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扩大超轻LA141镁锂合金的应用范围,提高其表面硬度、耐蚀性和耐磨性,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式在LA141镁锂合金表面制备Ni-P/nano-Al2O3复合镀层,主要研究了搅拌速度对复合镀层物相结构、微观形貌、硬度、耐蚀性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复合镀层表面的纳米粒子沉积量先增加后减少,其硬度、耐蚀性和耐磨性同样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镀液搅拌速度为600 r/min时,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最好,其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502 V和3.85×10-5 A/cm2;当镀液搅拌速度为800 r/min时,复合镀层的纳米粒子沉积量最多,耐磨性最好,其摩擦系数在0.45~0.55之间,磨痕宽度约为750 μm。  相似文献   

9.
煤矸石制β—SiC调节α—SiC的导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煤矸石低温合成制取的β-SiC微粉来调节α-SiC的非线性导电性能,取得了良好效果。讨论了β-SiC的导电机理和粒度、含量对α-SiC非线性导电性能的影响,指出了有可能用β-SiC代替α-SiC作防晕材料,从而使材料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硅对Al—Si合金及其复合材料耐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Si对Al-Si合金及其复合材料γ-Al2O3f/Al-Si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Si合金的耐磨性随Si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而Si含量对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影响不大,经过硅变质处理的γ-Al2O3f/Al-12Si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未变质的稍好些,硅变质后的Al-12Si基体合金的耐磨性比未变质的低;当Si量为17%时,Al-Si合金的耐磨性与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相近。  相似文献   

11.
PdCuSi非晶合金晶化过程的相变及电子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用DTA和X射线衍射综合技术研究Pd-Cu-Si非晶合金体系晶体全过程中的相变观测结果。实验表明,在结晶过程中亚稳态稳定态转变与前人报道的有明显不同。用XPS技术观测了Pd-Cu-Si非晶合金体的诸原子的电子结构变化,表明Cu,Si原子对该体系的晶化相变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压旋转组合喷嘴渗硼热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为提高喷嘴的硬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而进行的渗硼热处理,从渗剂配方,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试验研究表明,渗硼后喷头内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渗剂配方为:5%B-Fe,5%B4c,80%SiC,10%Na2SiF6渗硼效果最佳;时间,温度对渗硼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电镜观察了Sb-S的微观状态及其在PVC中的分散效果,测定了Sb-S及Sb2O3在PVC中的氧指数。讨论了分散性对阻燃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CrMn2SiMo钢的机械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研究了15CrMn2SiMo 钢的机械性能变化状况,并与18Cr2Ni4WA、20Cr2Ni4 等钢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5CrMn2SiMo 可以用作煤矿机械重载齿轮材料。  相似文献   

15.
Bi2S3矿浆电解热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Bi2S3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Bi2S3-Cl-H2O系的电位-pH,电位-lg「Cl」图分析表明:Bi2S3矿在氯盐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矿浆电解时它同时存在三种浸出机理。即 1.化学溶解,Bi2S3(S)+3nCl(aq)+6H(aq)^+=2BiCl^3-nn(aq)+3H2S^0(aq) 2.化学氧化。Bi2(3S)+6Fe^3+(aq2)+2nCl^-(aq)=6Fe  相似文献   

16.
铁镍代钴新型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热处理对粘结剂质量分数为10%的WC-(Fe,Co,N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回火过程中,硬质相WC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基本上没有变化,但粘结相的结构有变化;烧结态粘结相为马氏体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淬火处理使烧结态合金中的残留奥氏体量减小;淬火后回火,粘结相中出现逆转变回火奥氏体;随回火温度升高,逆转变回火奥氏体增加。文中还讨论了烧结态粘结相中马氏体的形成和逆转变回火奥氏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锰的添加量以及其工艺因素对W-Ni-Cu钨基合金性能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制备具有较好综合性能的W-Ni-Cu合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光亮Fe—Ni合金电沉积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光亮Fe-Ni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外观接近镜面的Fe-Ni合金镀层,其厚度可达37μm。经X-ray衍射及等离子光谱分析证实,所获得的合金镀层为γ(Fe-Ni)合金相,镀层中含Fe和Ni的量分别为23.5% ̄45.7%和76.2% ̄53.8%,同时含有少量的P和B元素。文中对电沉积的工艺条件、光亮剂HB、添加剂HT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硫化钠对高冰镍中六方硫镍矿的抑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单矿物、人工混合矿和实际高冰镍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和分析了硫化钠(Na2S)对高冰镍中六方硫镍矿(Ni3S2)、辉铜矿(Cu2S)浮选行为的影响;利用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测定及Na2S溶液中含S组分分布图探讨了Na2S对Ni3S2矿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Na2S对Ni3S2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实现Ni3S2与Cu2S矿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20.
用3种烟煤与SiO2在氧化保护下合成SiC,发现烟煤可以作为碳源合成SiC,但不同烟煤煤种合成产物差别很大。研究表明,烟煤的挥发分含量及其焦炭的微观结构(如孔隙离大小、气孔形貌和比表面积等)是影响反应系统内物质生成的关键因素,在1200~160℃温度范围内研究了3种烟煤的挥发分含量和焦炭微观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合成SiC反应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