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本文根据勘察资料,对汉坪坝滑坡的地貌形态、滑体结构、滑床形态及滑动带等基本特征的描述,进行了滑坡成因与变形破坏机制的分析,通过对滑动带、滑坡体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的分析与研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计算,为设计确定是否对滑坡进行保护和处理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凉山州某滑坡体为中层大型滑坡,其危害性大。在深入调查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滑坡体的赋存环境,查明该滑坡形成的地质力学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模式,以垂直位移为主。最后采用地质分析和极限平衡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工况下,该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暴雨工况下,该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产生沿基覆界面的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3.
恩子坪2#滑坡体位于白鹤滩水电站下游约8.6 km处,属于典型的基岩—顺层滑坡。为了研究该滑坡体的变形破环特征,通过物理模拟试验从成因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同时,结合工程勘察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论述了不同工况下滑坡体的位移、应力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是分析滑坡成因机制的有效途径;滑坡体的位移量由基岩到滑体逐渐增大,洪水位工况下最大位移量为185 cm,其变形主要发生于滑体;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滑坡体的水下堆积物处。自然状态下,滑坡体基本稳定,安全系数为1.065 6;洪水位工况下,滑坡体安全系数降低至0.76,此时,滑坡体趋向于不稳定,滑体前缘可能出现局部失稳下滑。通过对典型滑坡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可为类似破坏机制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滑坡体GNSS自动化监测具有巨大优势。通过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蓄水前、初期蓄水、运行期等不同阶段滑坡体的GNSS自动化监测资料,并结合现场巡视、稳定性计算对比及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全面分析了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水文站滑坡体在不同阶段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滑坡体在未蓄水前处于稳定状态;蓄水后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前缘滑体发生了小型次级滑动,坡体变形表现为浅表层土滑破坏,预计将以逐级方式产生滑塌,目前滑坡体基本处于稳定性状态。  相似文献   

5.
考虑压脚措施下滑坡涌浪经验估算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利用潘家铮方法和水科院经验公式法计算了雾江库岸滑坡体不同工况及压脚措施前后的滑坡涌浪高度,通过两种估算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水科院经验公式法算出的涌浪高度远小于潘家铮法的计算结果,建议在进行滑坡涌浪估算时以潘家铮法作为主要的经验估计法,水科院经验公式法作为辅助方法。通过采取坡脚压脚措施前后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坡脚压脚措施可有效降低涌浪高度,防治涌浪灾害。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某水利枢纽坝址区左岸岩质边坡古滑坡体为研究对象,位于古滑坡体下游侧坡脚的导流洞进口引渠和施工路开挖导致古滑坡部分复活,用极限平衡法分析研究古滑坡体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稳定性,采用普遍推荐的潘家峥院士滑坡涌浪估算法对滑坡体滑坡涌浪进行分析计算,并对滑坡体后缘主滑地段削坡卸载和阻滑段压重加载及坡脚修建重力式浆砌石挡墙改善受力平衡条件,工程竣工蓄水后古滑坡体经历水库运行期间水位骤降的考验仍然稳定,验证了工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7.
糯扎渡水电站滑坡体H6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电站后期施工和运营,因此根据勘察试验资料,对滑坡体H6的成因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H6整体稳定,但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在地震工况下,局部稳定性较差。经过涌浪计算及滑坡高度分析,H6对大坝及进水口影响较小。建议加强对滑坡体坡脚的防护,开展滑坡体稳定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九甸峡库区燕子坪滑坡为例,采用GPS对滑坡外部进行变形监测的方法确定滑坡的变形特征。结合库水位变化及降雨等影响因素,定量研究蓄水条件下库岸滑坡的水力触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分析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库岸滑坡的变形破坏是一个蠕变破坏过程,主要因素是较大蓄水速率的加剧条件下短时间发生的,次要因素是强降雨;(2)燕子坪滑坡主要是由于库水位上升和开挖公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滑坡体中部及前缘牵引后部滑坡体滑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那卡河水库边坡的受力状态及稳定性,采用有限元法对具有代表性的水电站左侧边坡进行数值模拟,从边坡变形(位移)情况、应力情况和塑性区分布情况等方面来分析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响应特性,以及可能的内在变形破坏机理,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对水电站边坡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7。其破坏模式为沿着浅部的泥岩层面产生塑性剪切屈服,并顺着层面滑动,并在坡脚岩体内部产生剪切破坏。破坏时的屈服区分布是在坡脚和泥岩层面位置均产生剪切屈服区,在泥岩层面的顶部坡脚位置也出现拉应力屈服区。破坏时的变形特征为:以坡体沿着层面滑动,并在坡脚位置剪出。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Geo-Slope软件对新疆天山公路k601处大型滑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钻孔资料及滑坡边界特征在Slop/W模块中建立该滑坡的计算模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认为在天然工况条件下,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1-1、3-3滑体,处于不稳定状态,2-2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条件下,滑坡体处于完全不稳定状态,需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隧洞开挖对滑坡渗流场、坡体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在对某滑坡滑体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odflow有限元差分三维软件对隧洞开挖前后的地下水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隧洞开挖后渗流场的变化,并以此结合Geo-Studio软件对滑坡处于天然及开挖情况下水位变化后的稳定性及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后地下水渗流场发生改变,隧洞开挖处产生明显涌水现象,开挖2 a后地下水位降低约20 m,开挖区形成明显“落水洞”,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体现在滑坡前缘;隧洞上部2#次级滑体在抗滑力减弱和有效应力增大的双重作用下变形加剧,其下滑带动1#次级滑体变形。隧洞上部2#次级滑体最大变形量12.42 cm,但滑坡的稳定性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地震作用下呷爬滑坡的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呷爬滑坡体三维模型,分别施加1倍和3倍El-Centro地震波。计算结果表明,1倍地震波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永久位移,但不会滑动失稳;3倍地震波作用下将发生滑动失稳。进一步发现边坡在1倍和3倍地震波激励下的变形滑移特征不同,第一种情况属于累积效应阶段,变形主要集中于滑体Ⅲ,第二种情况属于触发效应阶段,滑体Ⅰ的滑动变形同样剧烈。文中从滑坡体的组成物质和材料参数、滑动区域的地形因素和滑动区域的动力响应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运用Newmark有限滑动位移法,基于滑体Ⅰ和滑体Ⅲ的加速度响应时程,计算了两者的永久位移,结果与数值计算吻合良好。表明滑体Ⅲ处的动力响应会产生更大的永久位移,从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结果。同时,基于结构动力响应而计算得到的永久位移也可以作为衡量地震作用对该处结构变形影响的指标,从而估计地震对局部结构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318国道通麦镇段某滑坡问题,结合滑坡区的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对滑坡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滑坡区在正常工况下整体(第一级滑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第二级滑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非正常工况Ⅰ或地震作用下整体(第一级滑体)将处于欠稳定状态,局部(第二级滑体)处于滑移状态.建议:①在公路外侧下设置预应力锚索抗滑桩;②在滑坡前缘剪出口部位修筑防冲刷片石砼挡墙;③在坡体上植树造林或种植草甸植物等营造防护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勘测成果,H8堆积体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几十年来Ⅰ区的前缘受河水冲刷,处于缓慢蠕动变形阶段,Ⅱ区和Ⅲ区处于稳定状态。自2016年工程开工,大坝的施工严重影响了H8堆积体的稳定,直接导致Ⅰ区在短期内产生滑坡,Ⅱ区和Ⅲ区暂稳定。通过现场实时调查及变形监测发现,Ⅰ区经历了Ⅰ_1区蠕动~Ⅰ_1区滑动~Ⅰ_1+Ⅰ_2滑动3个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实际揭露的滑动面特征和反演计算,确定符合实际的滑动面参数,对H8堆积体Ⅰ区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Ⅰ区产生滑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该研究可为H8堆积体后期的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支持,为类似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防治提供重要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南宁市柳沙半岛滑坡属于中型高速推移式土体滑坡,因堆积大量建筑弃土而造成地质条件恶化,产生滑坡现象.通过稳定性计算:现滑坡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一旦遇到暴雨将会有继续滑动的趋势.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某滑坡位于雅砻江流域内拟建卡拉水电站水库右岸单斜构造带内,呈方形展布,为方量1.22×108 m3顺层巨型滑坡,主滑方向为NE向。滑坡变形表现在中下部的局部表层蠕滑变形,其机理为蠕滑-拉裂-滑移式。据野外调查和勘探成果,并结合该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运用弹性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最大剪应力集中在滑带附近,其值约0.27MPa。滑体中下部主要为水平位移,且滑体在重力作用下对力的约束最为敏感;上部则表现为以竖向位移为主。  相似文献   

17.
甘肃舟曲江顶崖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鹏 《中国水利》2011,(4):50-52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等手段,对甘肃舟曲江顶崖滑坡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滑坡具有显著的分级分块滑动特性,降雨、滑坡区高陡的地形、河流冲刷及不良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是形成该滑坡的主要因素。对此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评价该滑坡在天然、暴雨、地震以及暴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该滑坡的下一步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详细分析金沙江水电站库岸滑坡地质结构和区域地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地层产状、水文气象等因素,利用Ansys和Flac~(3D)建立必油照滑坡地质模型,利用强度折减法与有限差分程序进行多工况下的全过程动态数值模拟。计算坡体由初始化自重平衡作用到临界滑移失稳状态全过程的位移、速率变化趋势,分析滑坡破坏模式与滑移特征,并由剪切应变增量云图确定滑移面。通过数值模拟,阐释了滑坡破坏演化特征和失稳机理。坡体塑性变形与位移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连续高强度降雨状态下欠稳定,局部失稳滑塌的可能性很大,这与现场调查分析的结果一致。利用Flac~(3D)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简单、可行,且更加直观、方便,具有传统极限平衡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谭家湾滑坡自2006年实施专业监测以来,一直持续变形,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变形趋势逐年增大,对库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根据长期的野外地质调查、宏观巡查、滑坡地表裂缝位移自动监测数据以及12余年的人工GPS监测数据等,分析了该滑坡在强降雨和库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变形机理。结果表明:谭家湾滑坡属于中厚层圈椅状的降雨型牵引式土质滑坡,强降雨和持续性降雨是影响滑坡变形的主要外因,库水位变动对谭家湾滑坡影响较小。谭家湾滑坡在持续性降雨和强降雨条件下会产生明显响应,当日降雨量>90 mm或前3 d累计降雨量达到50 mm,并且当日和前1 d降雨量均>15 mm,地表裂缝位移-时间曲线、累计位移-时间曲线会出现明显的阶跃现象。目前,谭家湾滑坡变形趋势逐年增大,边界裂缝基本形成,在强降雨等极端条件下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很大,必须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