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石墨材料包括纳米石墨对基于硝酸盐陶瓷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性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制备一种可用于集中式太阳能热发电(CSP)和工业废热回收(IWH)等应用的新型高温复合相变材料,并且使用导热增强物质(TCE)提升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复合相变储热材料主要由硝酸钠(NaNO_3)相变材料,氧化镁(MgO)陶瓷基体,以及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石墨导热增强剂组成。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形态及热物理性质测定表明:不同种类的石墨导热增强剂对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影响不同,复合材料的储热密度随复合材料中相变材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所得基于硝酸盐的陶瓷复合材料均可在500℃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其潜在应用包括工业废热回收及集中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CSP)等。  相似文献   

2.
面向工业领域蒸汽供热需求,大力发展高温相变储热技术,有效调节电网峰谷负荷,有力促进电能替代,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回顾,首先介绍了相变材料优选原则与方法,其次介绍了高温相变材料的分类,着重阐述了盐基高温复合相变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金属泡沫/无机盐、石墨泡沫/无机盐、膨胀石墨/无机盐、多孔陶瓷/无机盐复合相变材料和黏土矿物/无机盐相变复合材料,指出高温复合相变材料可以改善无机盐低热导率和热稳定性、腐蚀密封材料等问题。然后总结了高温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指出浸渗法、溶胶-凝胶法、冷压烧结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相比之下,冷压烧结法是制备盐基复合材料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最后重点介绍了高温复合相变材料在工业过程余热回收、电力调峰、太阳能热发电三个领域的应用现状,为研究不同场景下蒸汽型高温相变储热系统容量配置和经济评估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多元醇二元体系相变贮热的经验公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晓伍  吕恩荣 《新能源》1996,18(9):5-10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应用线性回归方法给出了多元醇二元体系贮热材料中对相变焓有贡献的羟基数与组分的经验公式、相变焓与组分的经验公式以及相变温度与组分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4.
利用傅利叶变温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了新戊二醇(NPOG)、季戊四醇(PE)及其二元混合物的变温红外光谱。实验表明,多元醇分子中羟基吸收峰随温度升高而发生位移,它既能反映多元醇及其二元体系发生固-固相变的温度区间,又与转变热相对应,从而揭示了多元醇及其二元体系固-固相变贮热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多元醇二元体系固—固相变贮热的挥发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伍 《新能源》1998,20(3):8-10
本文报道了就新戊二醇和季戊四醇组成的二元体系固-固相变贮热材料的挥发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的情况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相变储热微胶囊储热调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原位聚合法用蜜胺树脂包覆了一种相变点为24℃,相变热为225.5J/g的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并对所制备的相变储热微胶囊的储热调温效果进行了评价。采用扫描电镜对微胶囊表面形态进行了观察;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的相变点和相变热进行了测定;绘制了微胶囊的步冷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5—6μm;表面光洁且致密;相变储热微胶囊基本上不影响相变材料的相变点和相变热;相变微胶囊节能效果实验表明,相变材料的贮能过程具有可逆性和连续性,节能效果达到15.6%。初步证明相变储热微胶囊具有很好的储热调温效果。  相似文献   

7.
储热用高温相变复合材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邹向 《新能源》1995,17(12):27-29
采用陶瓷技术将碳酸盐共熔物储热介质与陶瓷基体复合在一起,制成一种新的高温相变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高温相变潜热分别达到了理论值的90%和70%,使用温度可以达到800℃。在300 ̄800℃温度范围内,储热量为743.2kJ/kg。探讨了熔烧温度、保温时间、成形压力、原材料和添加剂的影响。系统的基本组成是Na2CO3+BaCo3+MgO。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报道了一种通过冷压-热烧结法制备的具备低熔点、宽温域的复合定型相变材料,其中相变基体材料为硝酸钠、亚硝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钙的共晶硝酸盐,结构支撑材料为埃洛石纳米管,导热增强材料为石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激光导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和分解温度分别为91.3℃和627.5℃,可使用温度区间为536.2℃,优于目前文献已有报道数据。在温度为25~625℃内,其储热密度达到630.15 kJ/kg;添加10%的石墨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从0.58 W/(m·K)提高到了1.18 W/(m·K);由于埃洛石纳米管具有中空管状结构,经高温烧结后四元硝酸盐能够吸附在埃洛石纳米管中,能有效解决熔盐材料的腐蚀、泄漏以及热分解问题;埃洛石纳米管和石墨的加入没有与熔盐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证明了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经100次循环后,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波动值小于3.5%,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丰富了熔融盐复合相变材料的配方体系和使用温度范围,为其在工业余热回收以及低中温储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降低储热系统成本,以工业固废电石渣替代传统骨架材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创新制备7种不同配比的Na_(2)CO_(3)/电石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恒速增压法、电子显微法、高温热冲击法、X射线衍射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方法研究其储热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热循环稳定性和化学兼容性。结果表明,电石渣与碳酸钠结合可形成性能优异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电石渣与碳酸钠质量比为52.5∶47.5时制备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NC5)综合性能最佳,储热密度在100~900℃内达到993 J/g,抗压强度达到22.02 MPa,最高导热系数为0.62 W/(m·K);样品NC5中不同组分均匀分布,组分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样品NC5经1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仍具有优异的储热性能,可为固废资源化利用和低成本储热材料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非接触式汽液固系统储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寅平 《太阳能学报》1998,19(4):352-359
报道了非接触式汽液固(GALISOL)系统储换热性能的实验装置、工作原理及实验研究结果,展示了GALISOL系统储换热的良好性能,探索了该系统的工作极限条件,为该系统的理论模拟及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固-液相变贮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液相变贮能材料具有贮能密度大、相变温度恒定、体积变化小等优点,已成为能源开发利用和材料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综述了固-液相变贮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分类及各类材料贮能性能,并总结了其应用上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元醇固一固相变动力学的研究能对贮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SC技术研究了三羟甲基乙烷(PG)、季戊四醇(PE)和三羟甲基胺基甲烷(PG)及其PG/TAM、PE/TAM两个二元体系的固一固相变动力学。运用Kissinger及Ozawa方法计算了固一固相变的表观活化能及反应级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致,并探讨了活化能与组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基于高温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储热电暖器,对其储热性能、内部流场和温度分布及温度调控机制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研究,并与镁砖显热电暖器的储热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类相变储热电暖器的储热平均温度高、平均温差小、出风口温度高,整体性能要优于镁砖显热电暖器。相同体积下两种电暖器储热量相当,但相变储热电暖器的重量可减轻1.6倍;在相同储热时间和储热温度下,同等重量的相变储热电暖器较镁砖电暖器可多储热68%。结果也展示了这类储热电暖器温度控制测点选择的重要性,当选取距离加热单元10 mm处的测点作为温度调控点时,电暖器内的平均温度和储热砖体的最高温度均能满足安全要求,而且加热单元电源在谷电8 h储热过程中只需启停两次。  相似文献   

14.
为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降低储热系统成本,选取电石渣和钢渣1∶1混合进行CO2捕集和封存,将封存CO2的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作为骨架材料制备7种不同配比的NaNO3/固碳电石渣-钢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法探究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的固碳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温热冲击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显微法表征其储热性能、热循环稳定性、化学相容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的固碳率为24.48%;最佳热性能样品CC-SC4中NaNO3、电石渣和钢渣的质量比为2∶1∶1,100~400℃工作温度内储热密度达到444.2 J/g,热导率为1.057 W/(m·K),各组分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样品CC-SC4经历144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仍具有优异的储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对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固液相变储能过程的若干最新研究进行了回顾,从相变储能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典型的凝固、熔化传热过程两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并重点评述了数值模拟研究中纳米复合相变材料有效热物性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及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最后对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固液相变储能过程的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用于墙体中的固-固相变材料储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固一固相变材料作为墙体中的储能材料不会发生渗漏.能增加墙体的蓄热能力,减小室内温度波动,减少建筑能耗。通过实验研究了多元醇类相变材料组成的二元体系在不同组成下的储热性能,从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分析其应用于墙体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组成下,多元醇二元体系可达到墙体储能要求的相变温度,且相变潜热较大,是理想的墙体相变储能材料。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热发电储热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太阳能热发电储热材料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浇注料、混凝土储热材料、液态显热储热、硝酸盐叠层相变储热、金属相变储热和氨热化学反应储热材料,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太阳能热发电储热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太阳池水合盐相变贮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池水合盐相变贮热能形成梯度层,既显热贮热又相变贮热,具有跨季大容量单一体系热贮存的特点,全年热循环仅3-5次。可以采用溶解盐粒子等办法使相变材料贮热能力再生,讨论了几种水合盐的相律和溶解度,为选择适用于太阳池的相变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型相变贮热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宏 《太阳能》2000,(3):10-11
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余热回收、采暖及空调领域中 ,为了调整热能供应与人们需求之间的不一致 ,热能的贮存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目前普遍使用的贮热方式有两大类 :显热式贮热和潜热式贮热。所谓显热式贮热 ,就是通过加热介质 ,使其温度升高而贮热 ,它也叫“热容式贮热”。潜热式贮热是利用贮热介质被加热到相变温度时吸收大量相变热而贮热 ,它也叫“相变式”贮热。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熔解) ,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气化) ,或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升华) ,都会吸收相变热 ;而进行逆过程时则释放相变热。这是潜热式贮热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在…  相似文献   

20.
以氨水为催化剂,乙酰胺作相变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有机-无机复合相变蓄热材料。通过改变醇盐-醇-水体系配比及相变材料的加入量来控制蓄热能力和相变温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相变材料35.8%的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2.0℃,相变潜热高达176.4kJ/kg,经过1500次循环后其相变温度和潜热变化不大。氨水和相变材料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显著:随着氨浓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粒径增大;相变材料增多,复合材料储热能力提高,材料致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