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胎骨是漆器制作的骨架,可以髹漆的胎体种类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纸胎、竹胎、皮胎、裱胎(脱胎)、树脂胎等,其中以木胎应用最广。本文着重探讨了漆器底胎工艺的制作技法。不同胎骨,做地工艺虽有差异,但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通过底胎工艺使胎地平整光滑,可提高髹漆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漆》2017,(4):28-31
天然大漆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先民们发现并利用,目前我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漆器,是浙江萧山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木弓,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经过8000多年对洗礼可以留存至今,这不仅是因为大漆的保护,也与胎骨的质量密切相关。胎骨的质量会对漆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胎骨的发展也预示着整个漆艺发展的起伏。  相似文献   

3.
张志军 《中国生漆》2005,24(2):17-20
1漆艺文物的分类、出土状况及保存处理原理漆艺文物,按其胎骨质地可分为两大类:Ⅰ类是胎骨为有机物质。其胎骨有木胎、夹纻胎、竹胎、皮革胎及丝绸胎等,其中木胎漆器的数量最大。Ⅱ类是胎骨质地为无机物。其胎骨有金属胎、陶胎等,其中陶胎漆绘文物相对较多。在我国出土的漆艺文物中,Ⅰ类遗存最为著名的有:江陵望山楚墓和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漆器、云萝睡虎地秦汉墓出土的秦汉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漆器等。Ⅱ类遗存中最著名的是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出土的漆底彩绘兵马俑。出土的Ⅰ类遗存由于年代久远,长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6,(4):87-89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漆优越的性能被古代先人们发现并一直沿用至今。漆器的胎骨种类较多,其中金属材料因其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坚固耐久且不易变形的特点在春秋时期就被应用于漆器胎骨的制作。现代先进的冶金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更加拓展了其在漆器创作中胎体造型、髹饰工艺及色彩等方面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器胎骨是承受漆饰之物,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发展源流。按其质地可分为木胎、金属胎、竹篾胎、皮胎、夹纻胎、纸胎、陶胎等几大门类,其制胎技术各随其类,以木胎和夹纻胎制器技术运用最广。  相似文献   

6.
扬州漆沙砚     
张燕 《中国生漆》1992,11(3):36-37
<正> 砚台是中国人写字画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中国的4大名砚(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除澄泥砚用泥烧制,其余均石头雕凿,入手沉重,携带很不方便。漆沙砚独树一帜,它以轻质木材作胎骨,用大漆调入有研磨作用的沙粒髹刷砚面,胎质轻巧,坚固耐磨。扬州漆沙砚砚体雕刻成各种艺术造型,砚盒用各种漆器工艺装饰,尤其享有盛名。漆沙砚的产生当在漆器之后。漆器的面漆下面,通常用大漆调入粉质材料先进行涂刷,用以平整、加固木胎。这样的拌合物统称漆灰。料想古人制造漆器,无意中发现了某一种漆灰的研磨作用,因而研究配方,髹刷池边,漆沙砚从此问世。可资论证这一观点的是1984在扬州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的木胎漆砚。这方漆砚是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漆奁是战国中晚期出现在楚墓中的小型日用器具,主要承担着盛妆器的功能。到了汉代,漆奁成为汉墓中最常见的一个漆器品种。以漆奁胎骨的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楚发现战国秦汉时期漆器胎骨的多样性以及制胎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长北 《中国生漆》2013,32(2):10-15
作者叙述了前往西南进行漆器髹饰工艺现状调查的经过,指出化工"漆器"对漆器髹饰工艺的丰厚传统已经造成毁灭性杀伤,指出各级政府应保护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传人"应坚守传统工艺,坚守大漆髹饰工艺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徐丽丹 《中国生漆》2023,(1):34-38+47
本文通过对两地皮胎漆器的历史及作品、制作工艺、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尝试性解读两地皮胎漆器的形式异同、传承现状以及相关的诸多文化因素,进而剖析皮胎漆器在当代语境下的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由于漆器本身制作材料、工艺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古代传世或出土漆器常存在漆皮起翘等现象,破坏了漆器文物的美观和完整性。在漆器传统修复中,常用不同种类的大漆、漆糊或者动物胶作为胶粘剂将脱落起翘的漆皮贴回本体。本文测试了面粉、粳米粉、红薯淀粉及糯米粉在制备过程中的糊化特征,对比了6种漆糊胶粘剂涂刷麻布后的剥离强度,分析了各淀粉糊和漆糊的微观形貌,探讨了各胶粘剂分子结构的区别。结果表明选用粳米糊添加到大漆中制备漆糊最理想,粳米糊加入大漆可提高大漆的力学强度和粘接性能。该研究对于漆器进行科学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