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膜前预处理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关于膜污染形成的理论,总结了微滤、超滤等低压膜的膜前预处理技术如混凝土、粉末活性炭、预臭氧等预处理工艺在饮用水和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最新进展,对近年来膜+预处理的组合工艺在延缓膜污染、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及过滤通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混凝、粉末活性炭、预臭氧等膜前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地弥补低压膜在处理能力、易污染等方面的不足.随着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中的逐渐深入,如何减少运行成本和加强各种预处理技术的优化组合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对比研究了活性炭和微滤2种不同的预处理工艺对纳滤膜制备直饮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滤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降低进水浊度,防止纳滤膜的生物污染,但由于其对水中有机物去除能力差,对防止纳滤膜的有机污染效果不大;活性炭预处理工艺可以显著减轻纳滤膜的有机污染,但随运行时间的延长,炭层内微生物滋生,出水细菌含量增高,会加剧纳滤膜的生物污染.通过2种预处理工艺连续运行对比,微滤后纳滤系统的膜通量在50 d后衰减为初始通量的45.3%,活性炭后的纳滤系统膜通量在50d后衰减到初始通量的72.3%.膜片污染物分析进一步证明活性炭作为预处理工艺时能够更好地控制纳滤污染.  相似文献   

3.
混凝-微滤处理微污染原水工艺优化及膜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混凝-微滤联用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并对工艺运行的关键参数及膜污染的控制方法进行了优化分析.首先在考察混凝最佳工况参数的基础上,确定联用工艺中的关键参数为混合溶液的pH值及混凝剂的投加量,而混凝时间对工艺运行影响不大.混凝-微滤联用的试验表明:二者组合能有效延缓膜污染:在过滤方式上,直接过滤混凝原液在膜污染的控制上效果优于过滤混凝上清液:通过对两种混凝剂在联用工艺中的处理效果和减缓膜污染能力的比较发现,氯化铁对微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要远远优于聚合氯化铝(PAC),而聚合氯化铝延缓膜污染能力较强.通过评价清洗后通量恢复水平对膜面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膜污染中70%~80%由泥饼层引起,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比例约占20%~25%,无机污染物仅占5%~8%,因此使用混凝-微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适时地采用物理清洗即可达到较理想的膜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4.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有机膜在膜法饮用水处理中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但物理、化学和热稳定性较差,使用寿命较短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因而研究材料性能优势更为显著的无机陶瓷膜尤为必要.本文介绍了陶瓷膜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了陶瓷膜的过滤机制和膜污染机理,综述了陶瓷膜技术、预处理与陶瓷膜组合工艺以及陶瓷膜表面改性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进而展望了陶瓷膜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陶瓷膜因其显著的材料优势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优化陶瓷膜制备技术、深化膜污染和膜前预处理机制研究以及以陶瓷膜为核心的组合工艺调控是陶瓷膜饮用水处理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多孔膜的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膜污染这一制约膜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从膜材料特性和分离液构成对膜污染的影响、膜污染机理及模型、膜污染的防治策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超滤、微滤膜污染问题的一些研究结果;并对减少或防止膜污染的方法进行归纳,具体评价了原料液预处理、膜表面改性、操作条件优化及化学清洗对减轻多孔膜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以超滤为核心的短流程、低药剂的绿色净水工艺可行性,以连续过滤作为膜前预处理工艺,通过中试实验考察连续过滤-超滤工艺处理松花江水的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特性,并与直接超滤进行对比实验,考察连续过滤预处理在组合工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过滤-超滤工艺对松花江水的浊度和氨氮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9. 75%和70. 77%,但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COD_(Mn)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2. 21%和17. 12%.超滤膜前期污染较缓慢,15 d后污染速率加快,在第50天跨膜压差增长至50. 3 k Pa,达到膜污染上限.连续过滤对色氨酸类蛋白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超滤对溶解性生物代谢物、色氨酸类蛋白质、富里酸类有机物和腐殖酸类有机物均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其中腐殖酸类有机物和色氨酸类蛋白质是超滤膜的主要不可逆污染物.组合工艺对COD_(Mn)、UV_(254)和氨氮的去除率比直接过滤分别高出9. 97%,7. 02%和33. 84%,且膜污染速率远低于直接超滤.研究成果将推动超滤膜技术在微污染源水净化方面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微污染引黄水库水效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考察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可行性,研究膜生物反应器(MBR)与膜粉末活性炭生物反应器(PAC-MBR)对低温低浊微污染引黄水库水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状况.两者对浑浊度均能保证稳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保持在97%以上;对有机物去除能力依次为PAC-MBR〉MBR〉常规处理工艺〉单独的超滤膜(UF);单独的超滤膜对氨氮几...  相似文献   

8.
针对洗浴废水水质污染程度轻、水量稳定、便于处理的特点,采用混凝预处理、活性炭吸附、沸石交换和膜滤组合工艺进行处理.混凝沉淀过滤预处理主要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并将浊度降低到20 NTU以下,避免后续设备的堵塞;活性炭吸附将CODMn和LAS等有机污染指标降至处理目标;90%以上的氨氮主要通过沸石交换去除,最后采用膜滤工艺去除水中99%以上的细菌、大肠杆菌和残余浊度.结果表明,出水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该处理流程充分考虑了洗浴废水水质特点和各处理单元处理特性,经有机组合成整套设备,是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预处理对超滤膜去除有机物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中试考察了砂滤、纤维过滤、混凝-砂滤以及混凝-纤维过滤预处理与超滤膜工艺联用对受污染水中波长为254nm的紫外吸光度A_(254)和DOC的去除效果,并与直接膜滤工艺进行比较,探讨不同预处理对超滤膜去除有机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预处理均可明显改善超滤膜去除有机物效果,与直接膜滤相比,采用砂滤、纤维过滤、混凝-砂滤以及混凝-纤维过滤预处理,可使超滤膜出水中A_(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16、7、23及14个百分点。对D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17、14、27及19个百分点,其中混凝-砂滤-膜滤工艺在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和稳定性方面都优于其他工艺,采用混凝-砂滤作为超滤膜工艺的预处理方式对提高膜处理效率及防止膜污染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预处理与浸没式超滤膜集成工艺的出水水质以及预处理对膜污染的影响.方法 以松花江水源水为试验原水,用浸没式超滤膜对原水进行过滤,并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膜出水水质和膜污染进行分析.结果 混凝、PAC-混凝、污泥回流、炭泥回流四种膜前预处理均可提高超滤出水水质,炭泥回流对膜出水水质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对原水中浊度、DOC、UV254、CODMn、BDOC和THMF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5%、40.7%、44.4%、55.9%、83.6%和59.5%.在长期的周期性膜过滤过程中,预处理不仅可以明显降低膜运行的TMP,而且可以降低不可逆膜污染,从而有效延缓膜污染.结论 四种预处理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膜出水水质和缓解膜污染,其中炭泥回流对膜出水水质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且可以更好地减少不可逆膜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有效的秸秆发酵原料预处理工艺,本文研究了秸秆的粉碎、膨化、蒸汽处理、NaOH、CaO、H_2SO_4、氨水等物理和化学预处理法,并比较以上各种预处理方法对秸秆发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铜矿山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我国铜矿山生产废水的状况、危害及主要的矿山废水处理技术;介绍了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湿地法、微生物法和膜分离技术的机理和特点,并针对我国铜矿山废水治理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膜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膜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光催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是两种新的水处理技术,二者耦合后形成的光催化膜不仅可以起到固定催化剂、缓解膜污染的作用,还可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效率。综述了光催化剂和负载膜的种类,以及光催化负载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膜蒸馏水处理技术和换热网络的集成是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也是典型的水能关系系统. 本文针对膜蒸馏和换热网络集成的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比了换热网络和膜蒸馏集成前后的经济性,分析了膜蒸馏进料侧温度变化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还对比了膜蒸馏的几种专用膜对系统的影响. 结果表明,换热网络和膜蒸馏集成后的经济性优于原换热网络系统的经济性,而且膜蒸馏进料侧温度越高,系统经济性越好;在相同膜蒸馏进水温度下,对于相同规模的水处理系统,系统用PTFE膜的经济性优于MD020CP2N膜、GVHP膜和PVDF膜.  相似文献   

16.
膜法在水处理中的优势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介绍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从技术、经济、运行管理三个方面说明了膜法相对于目前的常规处理方式的比较优势: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膜处理法能获得高质量的饮用水。还从经济、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说明膜法是水处理和水工业的发展方向,是“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最后,还阐述了膜法在水处理技术中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水处理技术中连续微滤膜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连续微滤膜(CMF)技术的演化和发展,介绍了新一代淹没式连续微滤膜的特点,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先进的反冲洗系统和整体监控系统,并与传统的连续微滤系统进行了对比,从而显示了新一代淹没式连续微滤膜系统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效的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方法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与MF膜截留协同处理微污染水的动态模拟试验,以进出水中CODMn、浊度、色度及UV254作为评价水质净化效果指标.结果系统运行稳定后,浊度平均去除率93%,色度平均去除率86%,CODMn平均去除率70%,UV254平均去除率61%.通过采用间歇曝气和投加粉末活性炭方法可以减缓膜污染,膜污染呈现先快后缓的规律.结论采用MF与PAC协同工艺处理微污染饮用水源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和性能,处理后出水水质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纤维素的活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共7种预处理纤维素浆粕的化学和物理方法,阐明了各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并分别探讨了对纤维素微细结构及反应性能的影响,也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工业使用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