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设计、施工直至展陈布置完成,武钢博物馆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2008年9月 13日,武钢博物馆正式开馆.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都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在建筑师严格控制下,展陈布置基本上也能和整体设计理念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展览陈列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建设长期的核心内容,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基于博物馆陈列的综述和对中国园林本质属性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展陈方案,提出了符合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特点的博物馆展陈系统,包括室内展厅、室内展园和室外展区在内的一体化展陈体系,并在展陈空间的园林化处理、经典历史名园再现等方面创新了博物馆展陈模式。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服务,展览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传播工具,它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论文从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入手,分析博物馆展陈空间的一些特征,对空间尺度、空间序列、展陈方式等影响博物馆展览空间氛围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对展陈空间的设计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以筹建中国园林博物馆为契机,通过文献检索和博物馆实地调研对博物馆展陈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中国园林博物馆展陈体系和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包括室内展陈、室内展园、室外展区为一体的展陈新模式,并研发了园林体验式4D影院、城市绿地数字沙盘等互动式多媒体展陈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绩溪博物馆为例,探析基于文脉传承的展陈建筑公共景观意境营造。研究因地就势留住场地记忆,尊重、传承、演绎与有机更新当地地域文脉、古徽州之韵与项目基地特有的属性和文脉,再现场所记忆、文化与博物馆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沐 《当代建筑》2021,(9):136-140
本文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校区内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更新和博物馆项目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以复原梁思成先生设计的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作为博物馆主体,以历史校区空间融合、恢复极具人文史学价值的组成要素,来进行校园更新和核心文物区保护.本项目是结合校园风貌的可持续更新发展的实例,既保护了校园风貌和文物保护核心区,又为校园更新了基础设施,为文物保护区更新了空间和展陈设施,同时也更为直观地融入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7.
任飞 《山西建筑》2014,(5):228-229
阐述了遗址类博物馆展陈的概念及其文化特性,探讨了声光技术、数字媒体及三维互交技术在遗址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及影响,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遗址博物馆更好的还原当时的场景,为保护遗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建筑幕墙不仅是一个建筑的表皮,在探索地域性建筑的道路上,它还是建筑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是建筑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本工程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为例,论述了幕墙设计中如何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完善建筑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杭州慧因高丽寺可行性方案的论证、规划,设计、建设过程,提出文化庙的概念,即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宗教文化为基调,采用博物馆的陈设手段,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类型.其本质是寺庙、博物馆、旅游景点三位一体的相互融合.其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理念渗透寺庙、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元素和符号.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智能空间的产物,3D打印博物馆正以全新的展陈内容和方式出现,3D打印博物馆虚拟数据模型的收藏将是博物馆在3D打印文化编年史上的一个重要输出.为研究3D打印在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应用特征与价值,为相关设计、技术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文章从3D打印的科学原理出发,对博物馆3D打印产品的关键特征和应用内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化智能空间的展陈艺术和虚拟空间的展陈方式的有机结合形式,基于3D打印技术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文物古迹修复、复制文物等方面的应用,以及3D打印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案例,对未来的3D打印发展趋势及应用进行预测,为未来以新技术为特征的"3D打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专题博物馆展示内容单一和个性特征鲜明的特点,深层次的挖掘专题博物馆与"象征主义"手法结合的意义,通过对三峡乌木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从建筑总体布局、空间形态、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提出该类建筑的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和扩建,实现了场地的整合和博物馆的更新设计。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设计师提出的“补白、整合和新构”的博物馆扩建原则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探讨了基于历史建筑更新角度的博物馆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3.
"儿童虚拟体验馆"以数字媒体技术及艺术为基础,是一个供儿童亲近科技、理解科技、体验科技、享受科技的创意平台,其建设目前在国内尚无可供参照的实例。本文围绕"如何将其复杂的出身折衷为的可供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价值?如何使这一展馆模式具有商业的可复制性?"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两个相应的解决路径:其一,以构建一个藉"体验性"为特征的儿童社会公共活动平台为终极价值;其二,以从展品形式到展馆建筑为一体的"模块化设计"作为展馆复制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最近落成的西安博物馆是西安博物院当中的主馆。该博物院是在古都西安以小雁塔为标志的寺庙建筑群、博物馆、公园三位一体的现代大型博物院。博物馆设计力求在和古迹和谐统一的环境中创造自身特色,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与公园互相成景、得景。设计师们一如既往追求传统的建筑理念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传统的造型规律与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手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建筑集群是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中开始多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多样化的功能要求和整体形象的标志性使得其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中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该文通过对芜湖城市展览馆博物馆共建项目设计方案的介绍,探讨了在特定的城市脉络和主题下的文化建筑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冰 《华中建筑》2003,21(4):25-31
对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模式的思考与研究,侧重于在地方乡土环境下,如何体现建筑的现代性这一主题,并且以设计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计概念源于特定的环境——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以东巴文化博物馆扩建为载体,重点表达了在丽江地区传统文脉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体现建筑的现代性——将设计概念建筑化,形成“开放式”的展示空间系统,最终融入纳西人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7.
周懿  徐峰 《华中建筑》2011,29(11):30-33
该文将博物馆传播视为由博物馆建筑传播和展品传播组成的有机整体,阐述了博物馆不同主导传播者的传播内容及其不可分割性,并从传播活动中受众注意的角度分析了博物馆建筑对展品的影响,以期更深刻地认1识博物馆建筑和展品的关系,并为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余海  喻斌 《华中建筑》2007,25(7):12-13,17
其实建筑正如人体,其外部形态也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融入周边环境的建筑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博物馆的内环境的布置方面,我们尊重的是"意优先于形"的设计思路,即内环境的寓意取向应该优先于内环境的形体布置;乐章终有落幕,创意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9.
《百年建筑》2006,(4):79-83
无锡博物馆建筑综合体将艺术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融合成一个综合体,拟建于太湖附近的无锡新城市中心,此设计构思的核心在于要提升博物馆的功能,根据城市结构强调各个方向均设有入口。底层的设计注重视觉效果,在功能上则属于半公共区域,四维影院及研究室等公众设施则位于地下一层,地下一层除了设有商店,洗手间还有通往地铁站的连接.  相似文献   

20.
汪克 《建筑师》2011,(6):39-45
二战以前的博物馆建筑作为“艺术的殿堂”的理念深入人心.即使这个殿堂内宣传的是与其背道而驰时启蒙和祛魅”的现代性理念。白色立方体博物馆建筑似乎终于找到并回归了博物馆启蒙和祛魅的宗旨,也出现了一大批真诚或貌似真诚的祛魅博物馆建筑。但获得成功的立方体盒子们唯一相同之处是它一定具有另外一种别有用心的缸压或魅惑。因为3M主义奠定了博物馆在西方艺术界的地位,其馆舍也进入了一个为竞相成为“第一件展品”而花样翻新、精彩之作不断涌现的新时期。今天。寻找缸压、寻找博物馆之魅成为当今博物馆造型、空间和氛围设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