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渣油单油热反应体系中第二液相的形成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渣油热反应体系中,凝聚态沥青质第二液相是焦的最直接物理化学前身物和提高渣油热转化过程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渣油的组成和物理/化学结构是影响渣油热反应体系中第二液相形成特性的最重要因素,但渣油的组成和结构特性对渣油热反应体系中三类第二液相形成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不同。渣油体系物理结构的固有稳定性越高,物理第二液相越不容易形成;渣油体系中原生沥青质和原生胶质的分子反应能力越低,化学物理第二液相和化学第二液相也都越不容易形成。据此,可以比较或估量不同组成和结构的渣油热反应体系的生焦倾向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常减压渣油胶体稳定性与组分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质量分率电导率法测定了大港、中东、塔河常压渣油和它们相应的减压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并从组分组成和组分性质探讨了渣油胶体稳定性影响因素。样品的胶体稳定性参数为1.45~8.20,差别较大。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各个渣油样品各组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关联了组分组成和组分极性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胶质与沥青质的含量之比越大,胶质与沥青质的极性越接近,体系的胶体稳定性越好;重芳香分含量越高、极性越接近沥青质的极性,体系的胶体稳定性越好;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含量越高、极性与沥青质极性差别越大,体系的胶体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3.
在渣油热反应体系中,凝聚态沥青质第二液相是焦的最直接物理化学前身物和制约渣油热转化过程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渣油组成对第二液相的形成特性具有最重要影响。将不同性质的渣油单油混合为配油,能够改善配油热反应体系中第二液相和焦的形成特性。在不同性质渣油单油的配油热反应体系中,与在相应的单油热反应体系中相比,第二液相的相分离点几乎总是提前,提前幅度由大至小的顺序是:化学第二液相>化学物理第二液相>物理第二液相;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热处理温度下,配油热反应体系中第二液相的相分离点随渣油配比的变化通常较小。特别是,当渣油单油的性质差别不大时,它们的配油热反应体系的相分离特性与单油热反应体系相当。  相似文献   

4.
渣油转化反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是世界原油的发展趋势,因此渣油的加工和利用是石油炼制工业研究的主要课题。综合大量研究信息,根据渣油的物理体系、化学结构和渣油的加工方式,归纳并分析了渣油热转化,渣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饱和分和芳香分、多环芳烃的反应过程及渣油的脱硫脱氮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胶质和沥青质发生断烷基侧链及缩合反应,饱和分与芳香分发生开环和断链反应,多环芳烃加氢遵循正碳机理,渣油的脱氮脱硫反应遵循 Lewis酸碱理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稠油高粘度特性,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法,以MATLAB为平台分析了稠油族组成、元素组成及主要官能团与稠油粘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各组成因素对其粘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质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的因素,胶质和芳烃起着稳定沥青质,防止其聚沉的作用;而沥青质、胶质分子中的杂元素、过渡金属元素、芳香结构和烷基侧链则会影响沥青质分子之间、沥青质与胶质分子之间的缔合.分析结果与Pfeiffer提出的沥青质-胶质复合胶体体系等结论一致,证明了在稠油化学组成对粘度的影响研究中引入灰色关联熵分析法是可靠的.这对稠油处理加工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稠油化学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稠油高粘度形成机制出发,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方法,以MATLAB为平台从计算化学角度探讨了稠油粘度特性与其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稠油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诸因素参与稠油高粘度形成过程的性质。由于对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改进,不仅将稠油粘度与稠油组成关联起来,而且定量说明相关化学组成对稠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胶质和芳香烃起着稳定沥青质,防止其聚集分相的作用;而沥青质分子之间、沥青质与胶质分子之间的缔合与其分子中的杂原子、过渡金属、芳香结构和烷基侧链有着密切关系;沥青质分子中的极性部位(电负性部位)和配位基部位是引发沥青质分子聚沉的关键因素。有效降低沥青质分子内及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和配位作用,对稠油开采、集输及后加工处理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渣油胶体稳定性与热反应生焦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质量分数电导率方法表征了塔河、中东、辽河常压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塔河、中东、辽河常压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参数分别为1.45、1.70、大于11.00g/g。m(芳香分+胶质)/m(饱和分+沥青质)常常被用来表征渣油的胶体稳定性(该比例越大则体系越稳定),塔河、中东、辽河常压渣油的该项比值分别为1.22、2.23和1.51,它们的SARA族组成所能反映的胶体稳定性与质量分数电导率法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并对这几种常压渣油的临氮热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在相同反应温度下(400℃),辽河、中东、塔河常压渣油的生焦诱导期分别为160min、100min和80min,即胶体稳定性参数大的渣油的生焦诱导期长。该结果表明质量分数电导率法用来表征不同渣油的胶体稳定性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对其热反应性能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渣油加氢转化过程中沥青质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H -NMR、元素分析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渣油在高压釜内加氢反应前后沥青质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加氢反应后沥青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H/C 原子比减小, 芳碳分率增大, 芳香环系周边氢取代率σ及芳香环系缩合度参数H AU/ CA 减小, w(HA)增加, 而w(Hα)、w(Hβ)、w (H γ)减少, 沥青质的取代芳碳分率减少, 质子芳碳分率增加, 表明加氢反应后所得沥青质的缩合度增大, 沥青质发生了明显的脱烷基侧链反应。加氢后沥青质的含硫质量分数降低, 含氮质量分数增加。随原料中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 加氢后沥青质的环烷环数和芳香环数均逐渐增加, 尤其是芳香环数, 甚至会大于原生沥青质。渣油加氢过程中沥青质主要是以单元薄片为基本单元参与反应的, 沥青质的加氢反应, 既有自由基反应, 又有正碳离子反应。  相似文献   

9.
利用质量分数电导率法研究了克拉玛依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在不同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下的胶体稳定性,并验证Yen T F渣油胶体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体系的胶体稳定性在生焦诱导期内下降迅速,在生焦诱导期后下降趋于缓慢;反应温度的升高使体系胶体稳定性下降。从反应后产物的族组成及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探讨了体系胶体稳定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克拉玛依常压渣油体系中作为分散介质的饱和烃和轻芳烃含量逐渐上升,作为胶溶剂的胶质含量显著下降,其可溶质相对分子质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作为分散相的沥青质质量分数及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在生焦诱导期内上升,在生焦后开始下降。胶体体系族组成及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破坏了该体系原有的稳定结构,导致了体系胶体稳定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以炼钢厂煤焦油硬沥青和油田渣油为基材,添加废橡胶、塑料进行共混改性。制取煤焦渣油沥青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制作配方和工艺条件,阐明了产品的主要性能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固液相平衡理论,结合反相液相色谱过程特征,建立了液相色谱直接法测定水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模型。根据该模型,采用离子抑制色谱技术测得不同温度下氧氟沙星等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既为喹诺酮类药物的环境行为评价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又为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生物活性机理、预测药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解决二组元连续固体溶液型固液平衡的熔化线测定的困难,提出了一种推算方法。即在实验准确测得凝固线的情况下,经热力学推导,得出各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然后由Van Laar方程关联液相活度系数,从而推算出熔点线。最后,对已知固液平衡关系的实际体系应用此法进行了推算验证。  相似文献   

13.
分子烹饪原理及常用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子烹饪的原理是利用物理反应、化学反应,使食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形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原有的质感、口感,产生奇妙的新风味。其常用的方法有真空低温加热法、液氮法、胶囊法、风味配对法、泡沫法、分解法等。  相似文献   

14.
沥青的理化性质及使用性质不仅与沥青质、可溶质的相对质量分数或化学组成有关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沥青质在可溶质中所形成胶体溶液的状态。采用针入度指数法与胶体不稳定指数法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几种沥青再生后的胶体状态 ,同时考察了它们的感温性能与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 :沈大、沈铁再生后的沥青属于溶胶 -凝胶型沥青 ;北环、沈本、沈本全层 3种沥青再生后属于纯粘性的溶胶型沥青。 5种再生沥青胶体稳定顺序为 :沈铁 >沈大 >北环 >沈本全层 >沈本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在塑料制品中的应用。根据反应体系的物理形态不同,其制备方法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三大类,其中气相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法;液相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液相沉积法;固相法又包括固体混合法和直接焙烧法两大类。塑料制品中添加二氧化钛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脂肪醛酮结构参数与其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脂肪醛酮为研究对象,选取三种结构参数,并与脂肪醛酮热容、沸点、临界温度和临界体积关联,拟合成4个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920,0.9818,0.9950.均达到优良级.本方法计算简单,结构选择性达到唯一性表征.为预测脂肪醛酮热容、沸点、临界温度和临界体积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M100燃料油评价及加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俄罗斯M100燃料油性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 ℃密度为0.9360g/cm 3,凝点为20 ℃,硫质量分数为1.13%,胶质、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1.4%和0.4%,残炭质量分数为5.35%,类似于含硫中间 基原油的常压重油。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讨论,提出了3种加工方案,燃料油常压柴油馏分收率为 8.18%,满足不了主要指标要求,需要加氢处理,减压蜡油收率为41.75%,且满足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原料要求,减压 渣油收率为50.07%,不能直接生产沥青,需要改质才能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