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城市生态社区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研究提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侧重点的多空间评价体系,增强其可操作性.多空间评价体系包括:宏观层面,通过关键的、可获得性高的指标整体评价城市社区的生态性,找到生态得分低的问题地区;微观层面,构建更深入全面、技术性强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重点社区,制定社区生态性改造策略.最后以广州为例,初步探讨多空间评价体系的应用,重点在宏观层面社区的生态性评价,发现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社区集中在城市外图层,并对未来微观层面社区评价和规划提出建议.研究对完善生态社区评价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对推进生态社区评价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对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社会对生态社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并未涉及空间设计要素的定量研究。通过应用VirVil-HTB2软件,构建单体模型和群体模型,通过改变空间设计要素的参数来模拟不同空间状态的社区建筑能耗。实验最终从单体建筑类型、空间指标以及空间排布等方面获得生态社区理想模型的空间参数,并应用于天津市生态社区空间设计优化中,以期为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生态社区的定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智刚  缪磊磊  周素红 《规划师》2002,18(12):80-83
生态社区是公众实践生态城市的场所和空间,生态社区的构建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本条件。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提出了生态社区构建的途径,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范式.现基于规划要素管控思路,探讨控规阶段如何落实低碳生态目标、实现有效的生态管控.首先通过城市碳汇源界定了城市中低碳生态要素,再将其转译为城市空间要素,并以此来构建基于要素管控思路的低碳生态控制性规划体系.在此指导下,以崇明县陈家镇国际实验生态社区控规修编为例,探讨“土地利用、绿色交通、生态景观环境、绿色建筑、可持续资源利用”五大规划管控要素在系统层面和地块层面如何予以具体落实,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案与管控手段,以期为未来同类型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和特征出发,从理论依据和规划实践两方面来探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实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碳生态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从而阐释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必要性与其对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对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塑造至关重要,GIS(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可定量为城市高度提供控制依据的重要技术手段。贵州省湄潭县中心城区核心地块城市设计以GIS为平台,构建"因子评价+模型修正"的高度评价体系,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从而探讨GIS技术在城市物质形态三维空间塑造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山林步道以城市山体资源为依托,多以桥梁形式构建独特的开放空间,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拓展城市空间,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城市山林步道建设标准差异、质量控制不齐、方案抉择主观等问题亟待解决。基此,结合城市山林步道特性,从生态、舒适、景观以及便捷4层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引入改进层次分析法-模糊物元评价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城市山林步道的科学定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为评价对象,验证了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刍议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进展及其特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态社区的发展历程、研究状况、特征以及意义进行了详尽解读.生态社区是在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生态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注重自然生态到自然与人文生态二者并重的历程;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生态社区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建筑、规划层面到多学科层面的发展过程;生态社区具有布局合理、环境保护、绿化体系以及功能混合等多种特征;生态社区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以及打造低碳经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低碳城市的意义与路径已有诸多的研究文献,本文聚焦于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进展与规划策略,以期明晰规划师在构建低碳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提供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从适应性策略出发,讨论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策略,之后重点探讨了减缓性策略指引下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及规划.基于现有研究文献,笔者总结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都市区和社区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框架与指标体系,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空间形态规划策略.文章结尾探讨了现有研究与规划实践给中国规划师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是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辽东湾新区从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阶段开始,即开展了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的探索。文章构建了覆盖总体城市设计与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全过程、系统化的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从新地域主义视角出发,提取辽东湾新区地域特征基因,针对总体空间格局、空间单元肌理与关键节点空间的地域化空间形态提出对应的控制要点,为空间形态定量控制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紧凑城市空间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紧凑城市测度的三类方法:空间形态特征测度法、多指标计量统计测度法和指标体系测度法,并选取城市空间紧凑度、公共交通可达性、能源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可接受度作为评价因子,以指标体系测度法为基础,从城市外部形态紧凑度、内部形态紧凑度和城市效率三个层面上探讨了紧凑城市综合测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5,(Z2)
低碳生态社区强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城市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广州市海珠生态城新旧社区聚集的现状,选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社区作为社区改造示范点,从雨水收集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绿色交通改造、垃圾分类与处理、绿化改造、生物多样性提升、智慧社区建设等硬环境改造以及公众参与软环境改善方面入手,打造自然、和谐及舒适的低碳生态社区,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破解城市社区改造难题、建设城市低碳生态社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山地城市空间生态化拓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煜辉  张卫丽 《规划师》2012,28(8):73-77
低碳交通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其与山地城市空间的生态化拓展紧密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城市空间有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节能之间的矛盾。山地城市应采取低碳化、立体化、信息化策略,推动城市空间的生态化拓展:通过建立低碳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耦合;通过构建低碳交通单元,形成城市生态空间骨架;通过发展立体化交通,扩大城市空间容量;通过组织低碳交通体系,实现交通快捷链接和无缝换乘;通过构建山地城市综合交通管理新模式,促进低碳化出行。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体系下的基本单元,在生态城市体系下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可探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根据福建省龙岩市生态社区建设实践,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下生态社区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强丹  李恒佳  周子皓  叶宇 《新建筑》2023,(1):112-117
推动新城空间的成熟化、品质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可以精准、定量开展新城空间形态成熟度评价的方法。研究立足量化城市形态学,在经典城市形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街景大数据和新分析技术,同时结合中国建成环境特征开展在地化指标调整,尝试构建适宜本土的城市形态成熟度的定量评价体系。以上海五大新城为例,对城市形态成熟度开展测度分析;并统计专家共识与分析结果相校核,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导则,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支持。此外,由于该方法主要基于开放易得的多源数据开展分析,后续可进一步支持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评估,为新城空间形态品质提升提供兼具全局视野和细节图景的研判支持。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评判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方法,以儿童友好城市(CFC)理论为支撑,在总结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导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行为心理学出发,就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问题探讨儿童的公共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空间增效机制与生态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要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儿童友好导向公共空间的设计为例,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总结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模式,探索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彭奕华 《规划师》2012,(B03):15-19
生态社区是崇明岛陈家镇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层面的思考与实践是项目推动的主要动力。崇明岛国际实验生态社区规划设计在重点区块的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遵守上位规划所制定的标准基础上,根据功能复合理念,整合空间体系,分类和控制生态型道路交通体系,打造具备生态功能的社区界面,营造滨水空间,并依照"吻合、优化、调整"三个不同程度的措施来控制整个社区的空间风貌,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生态社区。  相似文献   

18.
方可  郭济朝 《门窗》2013,(2):198+204
文章首先指出当前国内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缺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考虑,进而揭示了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缺乏空间形态层面内容及其评价指标的弊端。最后提出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应加入城市空间形态层面的内容,不同类型的城市应制定不同的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彭奕华 《规划师》2012,28(Z1):15-19
生态社区是崇明岛陈家镇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层面的思考与实践是项目推动的主要动力。崇明岛国际实验生态社区规划设计在重点区块的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遵守上位规划所制定的标准基础上,根据功能复合理念,整合空间体系,分类和控制生态型道路交通体系,打造具备生态功能的社区界面,营造滨水空间,并依照"吻合、优化、调整"三个不同程度的措施来控制整个社区的空间风貌,形成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生态社区。  相似文献   

20.
黄明涛  汪小文 《华中建筑》2010,28(12):80-83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在城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适当安排新的结构元素的能力,评价规划工作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得到规划许可的城市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辅助与充实城市总体规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可以对连片发展的城市形态、带形城市以及组团城市形态各自在减少碳排放方面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