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采用酸沉淀法制备大孔γ-Al为载体,并用浸渍法制备NiP(25%)/γ-A1催化剂。BET、XRD、压汞法的分析结果显示:合成大孔γ-Al2O3载体晶型良好,且具有适宜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催化剂经原位还原处理后,以柴油为原料在连续固定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载体合成温度为80℃,反应pH为8,反应条件为温度360℃、压力4.0MPa、空速1.0h-1、氢烃体积比500∶1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好,柴油的脱硫率可达98.2%。  相似文献   

2.
用原位合成法、水热法、共沉淀法和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纳米Fe/Al 催化剂前驱体,并进一步将其还原和硫化制成FeS/Al 催化剂用于HS分解制氢的反应中,同时用BET、XRD、TPR和IR等对催化剂或前驱体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孔径分布、还原性和吸附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合成法制备的FeS/Al催化剂平均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催化剂的还原和硫化,HS在该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化学吸附态较强,HS容易发生解离,初活性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反应60h后催化剂的活性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化学沉淀法分别制备了BiWO、CuO光催化剂,并将二者与石墨烯复合制备了CuO/BiWO/GR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进行了结构表征。以丙酸为牺牲剂,考察了n(BiWO)∶n(CuO)值、石墨烯(GR)掺杂量、丙酸用量对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产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催化剂中n(BiWO)∶n(CuO)=1∶1.3、石头墨烯的掺杂量为7%、丙酸用量为4mL时产氢性能最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废水中有机酸光催化制取氢气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SiO,Al和Al-SiO复合材料为载体制备了Ni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Ni/SiO,Ni/Al和Ni/Al-SiO),并在微型加氢反应装置上对石油树脂进行加氢脱色活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Ni/SiO,Ni/Al和Ni/Al-SiO催化剂均能达到石油树脂脱色的效果,以Ni/SiO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的产品软化点下降幅度最小,下降4℃,以Ni/Al-SiO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得到的加氢石油树脂软化点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缅甸琥珀进行测试,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含有C、C1012、C10O等多种有机物,FeCu、AlFe、CuAl等金属化合物;主要元素的相对含量C约为70%,O约为22%,N及S均小于2%;微量元素有(10-6)Al223、Fe350、Cu127、Ca39、Mg35等。  相似文献   

6.
以聚吡咯(PVPK60)为表面活性剂和碳源,采用流变相法合成了xLiFePO·yLi(PO/C正极材料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形貌和结构进行了测试;采用电池测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样品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不同复合比(x:y)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存在两相复合与元素掺杂两种效应;当复合比为5∶1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在0.1和10C倍率下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62.7和104.6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硝酸盐为原料,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络合剂,乙烯乙二醇为交联剂,利用Pechini法制备了名义组分为BiSrCaCu8+δ(Bi-2212)超导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标准四引线法等手段,研究了络合剂、交联剂用量及油浴温度、时间对超导粉体物相、结晶性及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凝胶化条件制备的超导粉体,均保持较高的相纯度;但工艺参数的改变对Bi-2212粉体的结晶性与电学性能影响显著,其临界转变温度Tc,0相差7.3K。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制样,以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实现了同时测定锰矿石中Mn、TFe、SiO、Al、KO、NaO、CaO、MgO、BaO、TiO、P、Cu、Zn、Ni等14种主次量组分。选择锰矿石国家标准物质、人工合成混合标样以及化学定值样品,通过灼烧减量校正建立校准曲线,解决了各类锰矿石中的多种组分的测定问题。探讨和分析了影响熔融条件的各种因素,获得了最佳的制备条件:样品与Li -LiBO混合熔剂稀释比例为1∶20,加入0.10gNHBr作脱模剂,0.30gNHNO 作氧化剂,于700℃预氧化5min,1100℃熔融时间8min制备玻璃熔片。对锰矿石样品进行精密度考察,除了低含量的NaO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2)为8.93%外,其他各组分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将本文方法用于锰矿石样品的测定,结果与样品湿法测定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生物柴油酯交换过程中的产物与催化剂分离问题,制备了镁铝复合氧化物(LDO),以镁铝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催化大豆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反应温度、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研究表明:镁铝复合氧化物可以用于以大豆油甲醇为原料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其为催化剂催化大豆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 h,反应醇油比9∶1,催化剂用量4%,在此条件下获得生物柴油的产率为96.25%。  相似文献   

10.
以金属骨架材料Ag2(4,4'-bipy)2 -(OSCHCHSO),Ag(4,4'-bipy)NO3和Ag(4,4'-bipy)ClO4为吸附剂,在常温常压下,研究了不同剂油物质的量比条件下的吸附脱硫效果,并测试了在不同1-辛烯含量的模拟油(含硫质量分数为500μg/g)中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3种吸附剂在吸附前后晶体骨架结构略有改变;对噻吩的吸附程度都能达到70%左右;随着吸附剂含量的增加,脱硫率明显增加,最多的Ag2(4,4'-bipy)2 -(OSCHCHSO)可以增加12.22%;1-辛烯含量对Ag2(4,4'-bipy)2 -(OSCHCHSO)的脱硫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同时Ag2(4,4'-bipy)2 -(OSCHCHSO)对真实汽油的吸附脱硫实验表明:在常温常压下,真实汽油含硫质量分数可从70μg/g降低到8μg/g;再生后的吸附剂重复使用5次其吸附性能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考察了初始pH值,H投加量,n(H)∶n(Fe2+)和反应时间对氧化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以浓缩液中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出初始pH值、n(H)∶n(Fe2+)和H投加量3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初始pH为3~7、H投加量20~40mL/L和n(H)∶n(Fe2+)为2~8的条件下,分析COD的变化。通过DesignExpert8.0软件设计实验,得到了一个二次响应曲面模型。Fenton氧化的优化工艺条件:初始pH值4.94、H投加量1.0032mol/L,n(H)∶n(Fe2+)=5.38,在此最优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最大,为76.12%。经实验验证,响应面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性好,能够很好地反映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Fe 2(SO4)3/SiO2 催化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胶凝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的硫酸铁[Fe2(SO4)3/SiO2]固体酸催化剂,以环己 酮和1,2-丙二醇为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Fe2(SO4)3/SiO2 固体酸催化剂 的焙烧温度、Fe2(SO4)3 在SiO2 上的负载量、醇酮物质的量比、催化剂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Fe2(SO4)3/SiO2 固体酸是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的理想催化剂,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催化 剂的焙烧温度300℃、Fe2(SO4)3 在SiO2 上的负载量20%、环己酮与1,2-丙二醇的物质的量比1∶1、催化剂质量 分数5%和反应时间70min。在此条件下,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达到98.21%。Fe2(SO4)3/SiO2催化剂具 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后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88.90%。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油酸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Fe),并以聚合松香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的酯化物(PRH)为交联单体,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与PRH的磁性聚合物微球。探讨了Fe的含量对聚合物微球磁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光学显微镜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磁性聚合物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当改性纳米Fe 的比例增大时,载入磁性微球中Fe 的含量增大,同时磁性微球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磁饱和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Al2(SO43为固体酸催化剂,考察其在乙醇/甲苯体系中催化纤维素生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工艺,探讨了共溶剂甲苯的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乙酰丙酸乙酯产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该催化剂对不同碳水化合物的催化作用及其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在甲苯体积分数为10%,反应温度为180℃,催化剂用量为0.8 g,反应时间为3 h时,纤维素醇解转化为乙酰丙酸乙酯的摩尔产率高达51.6%;果糖、葡萄糖、蔗糖和菊糖转化生成乙酰丙酸乙酯的摩尔产率分别为54.3l%、47.3%、51.4%和49.6%,Al2(SO43对碳水化合物醇解生成乙酰丙酸乙酯具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该催化剂经回收重复使用5次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用溶胶—凝胶法在低温(650 ℃) 合成了LaNiO3 超微粉末。XRD 分析表明所合成的LaNiO3 为单相的钙钛矿型微晶, 属于三方晶系, 空间群为R3M。SEM 分析表明, 所合成的LaNiO3 粒子呈球形, 平均粒径小于0-1μm 。计算表明, LaNiO3 的平均晶粒度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而平均晶格畸变率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室温电阻率测量表明, 超微LaNiO3 的电阻率比相应的氧化镧、氧化镍混合物的低, 而高于金属镍的电阻率, 具有半金属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和表征了磷氯钡石[Ba5(PO43Cl]固体,通过溶解实验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和组分随时间的变化与初始pH值密切相关。溶解过程包括了质子化作用,Ba2+、PO43- 和Cl离子的释放、络合作用,重结晶作用等。在25℃和初始pH=2.00、5.60、9.00的条件下,磷氯钡石[Ba5(PO43Cl]的溶度积(Ksp)分别为10-42.85、10-43.44和10-43.34,相应的吉布斯生成自由能ΔG分别为-6235.82、-6239.16和-6238.58kJ/mol。一些常见的氯磷灰石矿物在水中的稳定性顺序为Pb5(PO4Cl>Cd5(PO43Cl>Ca5(PO43Cl>Ba5(PO43Cl>Sr5(PO42Cl>Zn5(PO43Cl。  相似文献   

17.
以六水合硝酸镍(Ni(NO3)2·6H2O)为镍源、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为钴源、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NiCo2O4纳米棒,然后浸渍还原RuCl3,得到了NiCo2O4/Ru复合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复合催化剂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将NiCo2O4/Ru复合催化剂作为正极组装锌空电池,使用蓝电电池测试仪评价了其开路电压、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指标。结果表明,NiCo2O4/Ru复合催化剂在电流密度为10.0 mA/cm2时,析氧过电位为420 mV,氧还原半波电位为0.77 V,且具有较高的ORR/OER双功能催化活性;由NiCo2O4/Ru复合催化剂组装的锌空电池开路电压为1.37 V,峰值功率密度为143 mW/cm2,且能稳定循环50 h。  相似文献   

18.
通过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Ce-TiO/ACF、N-TiO/ACF和Ce-N-TiO/ACF复合光催化剂,以甲醛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单一负载Ce、N催化剂和同时负载Ce、N催化剂对甲醛降解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表面负载的光催化剂颗粒均匀,为锐钛矿型,掺杂后的复合光催化剂样品吸收光谱产生了红移;掺杂后的复合光催化剂样品降解能力强于未掺杂样品;Ce掺杂TiO 的最佳掺杂比例n(Ce/TiO)为0.8%,相对于未掺杂样品催化净化低浓度甲醛效率提高了17.06%,对高浓度的甲醛降解率提高了15.28%;N掺杂TiO2的最佳掺杂比例n(N/TiO)为1.5%,相对于TiO/ACF,对低浓度甲醛催化效率提高了1.90%,对高浓度的甲醛降解率提高了9.86%;Ce、N共掺杂TiO 的最佳掺杂比例n(Ce):n(N):n(TiO)为0.8:6:100,相对于TiO/ACF,对低浓度的甲醛降解率提高了5.04%。  相似文献   

19.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出了TiO纳米管阵列薄膜。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20W紫外灯(λ=253.7nm)作为光源,探讨了制备Au-TiO 纳米管阵列(Au-TNTs)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能谱分析(EDS)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1g/LHAuCl+30g/LHBO为沉积液,当沉积电压为2.5V、超声条件下电沉积时间为60s时,可制得理想稳定的Au-TNTs;Au掺入量占薄膜质量的16.71%,Au的掺入并没有改变TiO 纳米管阵列的表面形貌及晶型,但却显著提高了TiO纳米管阵列的光催化活性。将Au-TNTs用于制糖废水的光催化降解,结果发现:当光照时间为30h、pH值为1时,Au-TNTs对制糖废水的光催化降解率可达89.59%,比TNTs高出80%。Au-TNTs对制糖废水的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共沉淀法制备了Mn?Zr复合氧化物,通过浸渍法引入贵金属(Ru、Pd、Pt),考察了贵金属对于氯乙烯催化燃烧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化学状态,氧化还原性能和酸性能,表面酸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研究发现,贵金属主要以氧化态的形式存在于催化剂表面,贵金属的引入促进了复合氧化物的还原,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同时也提高了催化剂表面酸的总量、改变了表面Br?nsted酸和Lewis酸中心的分布。贵金属引入后,促进了反应性能的提高,使得氯乙烯全转化温度向低温偏移;不同贵金属对于反应促进的效果不同,其中Ru的引入,对于反应的促进效果高于Pd和Pt的引入。Ru/MZ (Ru/Mn0.7Zr0.3Ox)催化剂上氯乙烯转化50%和90%的温度(t50t90)分别为206、243 ℃,比纯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相应温度向低温偏移69、71 ℃。贵金属引入后也改变了有机含氯副产物的分布并降低了其浓度,Ru/MZ催化剂在t90时的含氯副产物总体积分数为5.7 μL/L,比Mn0.7Zr0.3Ox在相同转化率下的有机氯代副产物体积分数低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