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降雨条件下低冲击开发的水文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LID)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模拟了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和绿色屋顶等3种LID模式下的雨洪控制效果,分析了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雨峰位置对LID水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降雨量<100 mm时,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渗透铺装和绿色屋顶的径流削减量也相应增加,下凹式绿地的径流削减量变化不大,但其削减量大于其他两种LID控制措施;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下凹式绿地的径流削减量增加,而渗透铺装和绿色屋顶的径流削减量变化较小;雨峰位置变化时,3种LID控制措施的径流削减量均变化不大,对峰值流量的削减效果随着雨峰后移而减弱。3种LID控制措施对降雨量少、降雨历时长并且雨峰位置靠前的降雨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李思祎  江彬 《城市勘测》2021,(z1):16-20
为了研究城市区域的雨洪径流特征以及加装不同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对径流削减的规律,该研究以西安市城区重点雨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MM模型模拟现状条件下不同设计雨峰系数、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降雨径流的变化及加装4种LID措施组合:15%透水路面和无绿色屋顶,15%透水路面和25%绿色屋顶,15%透水路面和50%绿色屋顶,15% 透水路面和75% 绿色屋顶后降雨径流削减规律.结果表明:当加设15% 透水路面和75% 绿色屋顶时,洪峰洪量削减效果最为明显.并且在设计降雨重现期P=1年时,较现状条件下洪量削减36%;设计降雨重现期P=10年时,洪量衰减率减至24.3%.所以LID措施能有效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但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增大,加装LID措施效果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项目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通过SWMM模拟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的要求,从绿化屋顶、下凹式绿地和雨水回用等方面在校园建设中对低影响开发(LID)进行探讨。低影响开发充分发挥建筑屋面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净化作用,在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等方面效果显著,并可通过浇洒实现对雨水的回用。本项目为校园绿色建筑的雨水利用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有益探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增大了暴雨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成为城市雨洪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采用SWMM研究了山地城市典型区域在开发前和现状用地布局情景下的径流效应,并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渗透广场、调节池、绿色屋顶+渗透广场+调节池四种雨水控制利用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曲线的形状与降雨过程线相似;现状雨水控制利用方案的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可分别达到开发前的7倍和7.1倍;调节池能削减峰值流量,最高可削减65%;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渗透广场、绿色屋顶+渗透广场+调节池对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具有双重削减效果,其中,绿色屋顶+渗透广场+调节池的削峰减量效果最好,分别可达81%和90%。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绿地在调蓄城市雨洪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半湿润地区的海绵绿地具有显著特征,总结其设计方法可为风景园林行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的建设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绿地的基本功能和消减绿地内外部径流为前提,将半湿润地区降雨特征 作为研究基础,提出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针对绿地内部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体系,利用 Xpdrainage 软件对场地开发前、后进行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的情景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结论: 1)在不同重现期降雨量下,滨湖东路绿地调蓄雨水径流作用显著; 2)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在设计时须利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模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敏  党清平 《四川建筑》2014,(1):213-215
为缓解城市开发造成不透水路面增加引发的地面径流剧增、道路积水甚至内涝频发的现象,提出了绿色道路径流雨水控制利用:从源头控制路面径流、分流雨水、并利用洁净雨水作为再生水水源,降低径流对道路雨水系统和排洪管渠的冲击。结合深圳某道路设计,介绍了通过设置下凹绿地、透水路面减少径流流量,综合径流系数由0.61降低至0.39,从而达到低冲击(LID)开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备受重视。为评估LID措施效果,构建研究区域PCSWMM模型,模拟分析重现期分别为0.5、1、2、5、10和20年的设计降雨情形下LID 设施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LID措施的不同组合方案对径流量和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能力,且削减效果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而减少,同时设置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的组合能达到最佳削减效果,对径流量、BOD5、CODCr、TSS、NH3-N、TN和TP的最大削减率分别为64.77%、56.93%、57.44%、51.20%、51.91%、55.29%和71.37%。  相似文献   

8.
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对城市雨洪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考察不同雨洪措施对防洪和增加雨洪资源利用量的贡献,采用城市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对北京某区域内铺设透水砖和采用下凹式绿地措施的排水管道主要断面洪峰流量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铺设透水砖和采用下凹式绿地均可有效削减洪峰流量,减小径流系数,从而增加雨洪资源的利用量。但对于不同降雨频率的地区,下凹式绿地在降雨频率较大的地区,雨洪利用效果较好;透水砖则在降雨频率较小的地区,雨洪利用效果较好。该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评价不同雨洪措施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对城市雨洪的利用效果,为防洪排涝工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绿色屋面、下凹式绿地、初雨调蓄和透水路面四方面,对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综合利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推行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综合利用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低影响开发措施刘城市雨洪的控制效果,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某区域内规划建设绿色屋顶、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系统以及低势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后在不同重现期的降雨强度下出水口流量变化以及规划区域内产汇流情况的模拟研究。通过模拟显示,在一定重现期降雨强度下低影响开发措施可以削减区域内产流的峰流量、推迟区域内径流峰流量的出现肘间,并且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后,地表对降雨径流的滞蓄量和渗透量增加,减小了地表径流总量,从而间接增加了雨水资源滞留、消纳和利用量。通过SWMM模型可以对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的滞留消纳量以及雨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评价,进而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省武汉市某道路为研究对象,对下凹式绿地、透水砖和透水路面3种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单独布设及其组合布设,得出3种改造方案,并运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拟连续降雨和不同重现期(2、10、100年)设计下海绵城市道路出口的径流过程和污染物(SS、COD、TN、TP)削减过程,分析了道路LID改造方案对城市雨...  相似文献   

12.
著: 《风景园林》2018,25(9):66-73
绿色屋顶是雨洪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快速发展,LID雨洪管理策略对于当下全球的城市设计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蓬勃发展历来又饱受洪水灾害的中国。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事件及雨水径流峰值流速难以准确预测。面对建筑布局日益稠密、不透水下垫面日益增多的中国城市,设计师们需要随时做好应对城市雨洪问题的准备。2015年提出的“海绵城市”战略为在城市尺度下应用和监测绿色屋顶效益提供了机会。目前业内大多数国际性绿色屋顶的研究应用都局限于小型控制实验区,借海绵城市建设之东风有机会将应用实验扩展到城市规模。中国雨洪管理智慧的历史可以追溯至5 000年前,现今中国正处于成为大尺度绿色屋顶实践世界领先者的机遇期。因此,LID应是城市设计的驱动力量而非事后补救措施。景观设计师不仅能够从场地、城市和区域3个层面上对场地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全面解读,而且对需要实施LID的其他因素也有全面认知。为探究中国雨洪管理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景观设计师如何参与LID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年来镇江老城区严重的内涝形势,基于SWMM模拟分析现状排水管网及LID组合措施在不同的降雨重现期老城区的地表径流情况,评估LID设施对城市雨洪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LID设施可以推迟峰现时刻,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对缓解城市内涝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SWMM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组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基础设施(GI)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阐述了国内多集中研究单项GI的雨洪调蓄能力,对GI组合的雨洪调蓄能力仍待深入研究。采用SWMM水文模型,对场地尺度的三种GI组合雨洪调蓄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表明,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组合对场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削减效果最佳;GI组合的雨洪调蓄效果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在相同绿地条件下,提高GI组合的丰富度,有助于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调蓄功能,促进新型园林绿地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金坛市薛埠镇上阮赤岗村庄规划中雨水集蓄利用与低影响设计为例,介绍了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等低影响设计技术在村庄整治中对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的集蓄利用。使乡村及城市雨水系统建设及改造的参与者能充分、全面的看到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对水环境、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各种影响,从理论上加强对LID的深刻理解。村庄经LID理念的改造后,增强雨水的蓄渗能力,降低地表的径流总量,削减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负荷,能更好的改善村庄的水环境,实现村庄范围内雨洪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扰乱了区域的水文循环,使区域的降雨径流量增大、洪峰量增加、洪峰时间提前。该研究将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理念与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深入剖析绿色建筑场地对雨洪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以BMP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雨洪管理措施对不同径流量的径流削减能力。最后,以天津地区为例优化选择适用于绿色建筑场地的LID措施,研究结果能够为我国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措施在绿色建筑场地的优化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华中建筑》2021,39(6)
该文分析了城市道路径流规律和适用的LID设施,以武汉市工业路为例构建SWMM模型,探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生态滞留设施、植草沟、透水路面以及组合模式下的城市道路LID设施雨水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各等级城市道路应采用不同的雨水调控策略,LID设施对城市道路雨水调控作用显著,可有效减少径流量、降低峰值流量、推迟雨峰时间;(2)采用LID组合设施模式的城市道路,在0.5年一遇到10年一遇降雨下,LID设施对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的削减率为34.8%~44.2%,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66.0%~83.6%,雨峰时间稳定推迟15min。(3)各类LID设施的径流削减量和峰值削减量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提高,削减率呈总体下降趋势。LID设施一般对中小雨情(二年一遇及以下)的城市道路雨水控制作用更明显。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应更重视透水铺装材料的应用,降低道路绿地的雨水调控负荷。  相似文献   

18.
采用SWMM软件模拟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雨洪控制效果是LID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以深圳市光明新区某已建LID市政道路为例,介绍了LID市政道路的SWMM模型建立方法,包括汇水区的划分、LID设施的定义、设计降雨的选择等内容。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设计道路,LID设计道路能够有效削减年雨水径流总量和典型场降雨的峰值流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模糊识别法对HZ市近10年的降雨数据进行雨型分析,并模拟研究等雨量下不同雨型对LID设施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Z市的降雨多为较长历时的小雨,典型雨型为雨峰靠后的单峰雨型,该雨型对LID设施的蓄滞要求较高,因此在LID设施规模上建议考虑适当的安全冗余。另外,案例模拟结果表明,单峰雨型下,LID设施的径流总量控制和峰值削减效果较好,但峰值延滞效果不及均匀雨型和双峰雨型。  相似文献   

20.
郭昊 《城市住宅》2016,(11):35-37
正为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和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在满足绿地景观的同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元素,让小区绿地景观更生态,更具可持续性。本文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出发,结合住宅小区景观的特性以及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开发应用技术,探索住宅区景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