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俭伟 《移动通信》2003,27(8):17-20
1 手机单向收费问题概述 在手机单向收费问题上,普通消费者、媒体与业界一直以来就存在分歧。 首先在单向收费的实现形式上,业界认为手机单向收费只是收费形式问题,不应该与手机资费水平问题混为一谈。以目前国家政策规定的移动通信0.4元/分钟为例,实现手机单向收费以后,应该是被叫不收费,适当提高主叫费用。至于主叫费用的上调幅度曾经有多种方案,在2001年信息产业部曾比较倾向的单向收费方案是手机之间通  相似文献   

2.
《电子科技》2001,(11):37
5月21日,有关部门勒令停办手机“单向收费”的通知使兰州街头大大小小的通信器材经销商们措手不及,这也意味着被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称为“解开手机单向收费死结”的一系列举措已寿终正寝。5月初,兰州街头大大小小的通信器材经销商纷纷打出办理138和130手机“单向收费”的招牌的确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许多原本不打算购买手机的消费者经不住诱惑办理了入网手续。然而,就在人们喜出望外、惊呼手机“单向收费”终于与广大消费者谋面时,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却于5月21日一纸通知勒令通信器材经销商停办138“陇原通”和130手机“单向收费”业务,…  相似文献   

3.
陶章华 《通讯世界》2003,9(9):16-18
手机单向收费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手机单向收费和双向收费哪一种方式更合理,这两种方式都具有合理性。焦点问题应该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在中国选择何种收费方式、何时开始采取什么形式的单向收费,才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这三者的利益应当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2007年初,在信产部鼓励移动运营商实行单向收费的背景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宣布,对旗下不同的品牌,按不同时间表实施单向收费。目前.大部分省市都已实现了单向收费或准单向收费的资费模式,全国已经有接近1/2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的是单向或者准单向资费方案.手机单向收费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5.
陈金岭 《移动通信》2000,24(4):49-50
3月 11日 ,信息产业部服务监督处处长黄澄清指出 ,信息产业部对消费者呼声很高的“手机单向收费”正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单向收费的提议有可能得到实现。1 我国移动电话缘何采取双向收费 方式  我国是从 1987年开办移动电话业务的。据专家介绍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主叫与被叫间通话为什么要采取双向收费的方式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参照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收费办法。目前许多国家移动电话用户主叫与被叫间通话 ,采取移动电话主叫单向收费方式 ,一些国家采取移动电话主叫、被叫双向收费方式。我国移动电话业务开办初期 ,引进的是美国的…  相似文献   

6.
游五洋 《通信世界》2003,(32):23-23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手机收费“双改单”不仅为业内人士所关注。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对现行的双向收费。移动用户强烈反对。要求实行主叫付费的单向收费:而另一方面,少数专家学却坚持双向收费的合理性。市场对此的反应是:各种形式的准单向收费纷纷出台,其共同特征是对网内来电实行接听免费的单向收费,对网外来电(无论是固定还是移动)仍然实行接听付费。准单向收费的盛行似乎预示着真正的单向收费已经为时不远了,但实际上,由于管制政策的滞后,手机用户可能还要继续等待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7.
广东电信开通“手机休息站”以来,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小小的“手机休息站”价值只有20来元,对于运营商来说,其涉及的费用表面只是“来电显示’’这一部分,其发生地也只是在深圳、东莞和广州三地。但是,此事一出来,消费欢呼雀跃,媒体一片惊呼,认为中国电信在探路手机单向收费,随后.还有香港和内地证券人士出来“说话”,认为这种变相的单向收费将影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股价。  相似文献   

8.
新闻     
国内手机单向收费将陆续实施消费者翘首以盼的单向收费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于1月30日表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实施手机单向收费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在信产部、通管局等监管部门表态,将鼓励移动运营商推进手机单向收费的资费方案后,运  相似文献   

9.
政府监管部门对于移动资费收费方式的改革在外界看来很突然,但是从整个改革思路来看并不突然,因为此前在资费的改革方面,信息产业部已经做了长期的准备。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消费者的利益,原因是在讨论一个政策性问题时,不管技术专家和经济学家的理论有多大的合理性,在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取向方面,政府都更倾向于消费者利益。那么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消费者需要单向收费,因为他们认为单向收费会带来价格的下降,而较之于双向收费,单向收费方式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何日单向来     
早在几年前,各大媒体就在讨论单向收费的问题,但是到目前移动或联通却没有真正意义实行。现在,各大通信论坛上大家讨论得最多的也是单向收费的问题。有人说实行单向收费好,那样可大大地减少老百姓的通话费用;而一些网友却说实行单向收费不好、因为不论是接电话或是打电话,所占用的资源是一样的,即运营商所投入的成本是一样的,所以在没有减少成本的情况下,让运营商白白地亏损掉一半的收费,显然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再一次提起百姓“高度”关注的手机单项收费问题,该委员认为,实行单项收费可以让移动通信运营商从变相单向收费的怪圈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2.
移动电话业务的双向收费一直是媒体和大众备受关注的焦点,前不久广东推出手机休息站,一时搅得“手机单向收费”的传言漫天飞。最近,小灵通的飞速发展对原有的移动资费结构造成了很大冲击,舆论倾向大有小灵通会逼出移动资费“双改单”的势头。对此,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专家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移动资费的“双改单”牵一发而动全局,短期实行单向收费不现实。  相似文献   

13.
最近,广东出现手机单向收费,导致了又一轮单向收费热。1月31日,北京移动宣布,将从2月8日起推出名为全球通“畅听99”的业务套餐,其中被叫完全免费,这意味着北京实际上开始实施单向收费,在单向收费问题上,北京这块最后的坚冰也开始打破。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几乎所有消费者都拥护低资 费,不少电信专家却认为这是“恶性竞争”。 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拥护单向收费,不少电 信专家却认为单向收费必将导致天下大乱。 有一个事实摆在所有人面前——手机资费的 确越来越低,但如果你用的是联通或者铁 通,你就得忍受电话时常打不通。一面是激 烈的争论,一面是激烈的竞争,这样的时候, 监管部门的暖昧态度让人不满——当各方都 在期待裁判亮牌,这个裁判员却独自离开赛 场——各运营商纷纷突破资费政策底线,互 联互通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之时,信息产 业部干什么去了?  相似文献   

15.
杜娟 《通信世界》2007,(9A):8-9
2006年底,奚国华副部长在中国电信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鼓励运营商实行单向收费,这被业界认为是移动资费单向收费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广东和北京两地的移动运营商高调对外宣布,对其旗下的不同品牌,按不同时间表开始实施单向资费政策。 然而,这个对广大消费者有积极意义的资费政策却不断受到质疑,其原因是这次单向收费政策仍然以套餐的形式出现。有媒体认为,套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向收费,而只是运营商的一种姿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又一次的“欺诈”。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双改单”政策缺少全面的了解。 本期“深度报道”,我们集中采访了亲身经历了移动资费“双改单”政策出台全过程的多位专家,希望能通过对该政策出台的起因及未来移动资费政策走向的详细介绍,还原“双改单”政策的本来面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产业部新闻处处长王立健1月11日表示,有些媒体近日发表的有关“手机单向收费将在年内出台”的消息不属实。  相似文献   

17.
曾几度搁浅的中国手机单向收费改革近日重又浮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项关系到中国四亿多消费者利益的改革似乎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李泽刚 《移动通信》2001,25(10):57-58
长路漫漫,岁月悠悠。一直被手机话费“双改单”传闻折腾的消费者,从希望到失望,然后再度希望,再度失望,屡经打击。一有风吹草动,便信以为真。造成这一现状的,除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捕风捉影以外。还因为从去年年底以来,各大手机运营商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玩尽花招争夺手机用户的做法。以致手机话费的价格战越演越烈,硝烟弥漫,风起云涌。尽管市场监督部门不断地采取严厉的措施查禁,但依然只能四面“救火”,东奔西忙。 今年5月,兰州联通和移动相继推出了实为单向收费的“被叫包月”的业务,即在原月租的基础上加付18元,…  相似文献   

19.
《世界电信》2008,(1):70-71
回顾2007年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可谓异常激烈,手机单向收费,资费轮番下调,政策监管不断变化,各大运营商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用户、抢占市场。而层出不穷的新业务和新服务则几乎是每个运营商都在抢占的“高地”,所有人都希望以价值创新来突破竞争驶入“蓝海”。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移动电话已逐渐普及,尤其是随着手机降价和入网费下调,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拥有了手机。可0.40元/分钟的高昂话费(比市话费高出许多倍),使手机用户在充分发挥手机通信功能的同时,迫切盼望手机能早日实行单向收费。那么,在现有通话资费条件下如何巧打手机节约话费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呼叫转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