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
4.
5.
针对压痕深度测试装置在校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大量实验及数据研究,提出利用二等量块结合机械式比较仪及台架对其进行示值误差的校准,并对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该方法完全满足校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7.
讨论了时钟抖动测量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一种测量方法.为了对新方法的性能进行估计,模拟了含有时间抖动的时钟信号,对不同抖动幅度和叠加不同噪声情况下的时钟抖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方法降低了测量精度对触发电平的稳定度、被测时钟叠加的噪声和上升沿斜率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李建双;缪东晶;刘洋;赫明钊;李连福;蒋远林;康瑶;王德利;朱佳祥 《计量科学与技术》2024,68(2):30-39
大尺寸计量技术是高精度测量或标定大尺寸物体长度、位置姿态和形貌参量的关键技术,在工业制造、大型建造和工业测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伴随先进光学技术、精密测量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的逐步发展,大尺寸计量技术同样从技术和应用层面均面临不断革新,诞生一系列大尺寸先进计量新技术,打破传统大尺寸计量中单一量值和离线溯源的瓶颈,逐步向复合参量和原位溯源进行过渡,进一步向实现数字化、扁平化和智能化的高精度大尺寸计量变革。通过介绍大尺寸计量中室内工业测量和室外大地测量中的先进计量技术,为大尺寸计量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分析,并为先进大尺寸计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15.
王琛英;景蔚萱;张雅馨;李伟;张易军;李常胜;施玉书;蒋庄德 《计量科学与技术》2024,68(2):52-59
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精度极小尺寸三维纳米制造技术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开发与之相应的纳米几何量标准物质来满足这一日益迫切的需求。为实现我国纳米台阶高度标准物质的可控制备和纳米高度量值的可溯源性,我国自主研发了与国际水平相当的系列纳米台阶高度标准物质,并基于激光波长实现了米定义直接溯源,为支撑多领域技术研究,打破国外垄断,完善我国纳米几何量值传递体系,促进纳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国内外纳米台阶高度标准物质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对比,就纳米台阶高度标准物质的研制方法及计量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纳米台阶高度标准物质及其他类型的微纳米几何量标准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孟海凤;张俊超;刘文德;徐楠;王萌;张碧丰;蔡川;满帅;邓文浩;熊利民;甘海勇 《计量科学与技术》2024,68(5):92-99, 126
光伏发电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之一,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应用国和出口国。准确可靠地测量光伏产品的光电性能参数,对光伏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立的量值溯源和传递体系,我国光伏领域实现了关键参数的量值有效溯源和传递。综述了我国光伏领域量值溯源传递链的研究和建立情况,即从相关的最高标准——低温辐射计到终端应用光伏产品,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在片高值电阻参数的溯源问题,组建了一套可溯源的在片高值电阻测量系统,并提出针对该系统的量值溯源方案,实现了在片高值电阻到常规同轴形式标准高值电阻的溯源。组件的测量系统通过额外的探针和线缆将同轴形式的标准电阻器接口延伸至探针末端,使用在片直通对接线将对应探针短接,形成同轴-在片-同轴形式的测量回路,从而将在片测量值与同轴端测量值联系起来,同时给出了保守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使用组建的测量系统进行在片高值电阻溯源实验,实验数据显示在10GΩ点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3%(k=2)。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已有文献,梳理计量数字化概念、国际探索、我国计量数字化发展的研究现状,总结我国计量数字化发展实践、分析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持续完善计量数字化顶层设计、建立计量数字化研发应用体系、培养计量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等为我国未来计量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Michael A. Lombardi Andrew N. Novick J. Mauricio Lopez R Francisco Jimenez Eduardo de Carlos Lopez Jean-Simon Boulanger Raymond Pelletier Ricardo J. de Carvalho Raul Solis Harold Sanchez Carlos Andres Quevedo Gregory Pascoe Daniel Perez Eduardo Bances Leonardo Trigo Victor Masi Henry Postigo Anthony Questelles Anselm Gittens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2011,116(2):55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