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中国宗教饮食文化传统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它是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在中国人民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惯制。通过对中国宗教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饮食不仅促使了宗教信仰的发展,反过来,宗教的发展也为人们信仰习俗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祭”之甲骨文在写法上突出了“血”的特点,体现了祭祀用品必须是未经火熟的牲肉;将犬宰杀,置于鬲中煮熟以备祖先神灵享用,谓之“献”。由祭至献,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少嗥时代宗教仪式的混乱局面导致了祭祀活动的挥霍无度,一场以禁“民神杂糅”为名、以去“系享无度”为实的宗教改革大戏拉开了序幕,制陶、酿酒的出现,由“祭”而“献”、祭品化生为熟的宗教改革措施,成为催促筵宴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不仅与一般弱势群体一样面临各种生活困境,而且因为其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习俗更被"排斥"和"歧视"。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傩面具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面具是我国古代巫文化傩祭的表征。对于傩祭的性质。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灵魂崇拜和祛邪巫术。“傩”的含义,实际与原始稻作文化傩神的祭祀有关。本文着重探讨古傩以祭乌为特征的原生含义并对面具形态的历史生成、发展走向及文化意蕴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湖南常德地区汉族以及主要的几个少数民族如苗族、瑶族以及壮族和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做一番梳理,并探讨其具有的社会功能,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其信仰、祭祀仪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宗教信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社会功能来探讨宗教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仙信仰盛行于闽浙两省,在闽东柘荣县,马仙是被赋予多种功能的女神形象,并依此信仰举行规模宏大的马仙信仰祭祀活动.马仙信众在柘荣县按村落分布被划分为“十三境”.由“十三境”构成的“迎仙”、“总供”、“巡境”、“谢恩醮”、“送仙”组成的民俗活动是马仙信仰的重要仪式,马仙信仰越发引起学界对其的宗教内涵进行窥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学校教育还未介入之前,寺庙教育承载着传播佛教信仰和传承傣族文化的任务;学校教育建立后,分别代表官方文化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和代表民间文化系统的传统寺庙教育并存共同作用于傣族社会。但由于双方本质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文化再制过程中出现了交错碰撞,寺庙教育不断衰微,学校教育发展缓慢。本着"存异"的理念,从"传统"与"现代"、"习俗"与"制度"、"民间"与"官方"3个角度不断探索两种文化教育体系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苏南运河区域不仅是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金龙四大王信仰较为盛行的地区。漕粮运输和水上航运的现实需要是金龙四大王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漕军、商人成为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文人、谢氏宗族对金龙四大王谢绪事迹的颂扬亦推动了信仰扩展。运河沿岸的金龙四大王庙宇在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祭祀需求的同时,在扩大社会交往、增进社会互动方面亦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六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信仰者和支持者是以门阀世族为中心的一个狭小的社会范围.但是到了宋代,随着佛教教义的简化,佛教修行法门的简便,以及其主张入世的精神,佛教风行于平民大众之中,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对宋代民间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祭勐神是傣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一个宗教活动,主要用来祭祀本勐的保护神以保佑勐的安定。祭勐神仪式上对于外来宗教和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妇女和土司的各种禁忌,反映出明显的原始宗教特征。从弗洛伊德的宗教心理学理论出发,分析祭勐神仪式里包含的原始宗教典型表现,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祭勐神的宗教行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