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影响牛东火山岩油藏开发效果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东火山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油井产能差异大、产量递减快的特点。通过开展油藏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布特征、精细小层对比和储层反演研究以及应用注水试验井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等技术,综合分析认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储层发育程度、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发育产状、地层能量以及注采井网方式等。这些认识对牛东油田减缓产量递减、提高动用储量和规模推广注水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与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拐油田夏子街组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裂缝性超超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无活跃边底水,且油藏压力系数比较低,流动开发以来,许多油井已经停产或停喷,油井产量递减非常快。为尽快补充地层能量,减缓油井递减,选择了二个井且进行先导性注水试验。本文对本闪注水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没有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注水开发对于砂岩类油藏是一项成熟的补充能量的开发技术,裂缝对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牛东火山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针对火山岩油藏油井产量高低分布不均、递减快、地层压力下降速度快,衰竭式开采采收率低,为提高对火山岩油藏开发的认识,减缓地层压力的降低,提高牛东区块的采收率,通过对牛东注入水的水驱方向,驱替效率及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分析牛东区块注水能力,提出建议,为牛东后期注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石炭系油藏属低孔、特低渗透且裂缝发育的非典型双孔介质火山岩油藏.衰竭式开采产量递减大,采收率低,注水开发具有见效反应弱,含水上升快,水驱控制程度低的特征,注水后油藏能量得到补充,递减减缓,采收率提高2倍多,注水开发取得了成功,其开采经验可为此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受裂缝发育及储层物性影响,注入水沿裂缝突进,水驱有效率低,以靖安油田某油藏为例,阐述了裂缝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探讨了排状注水采油机理,并从油井见效情况、井组递减、含水上升率及油田水驱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对同类型油藏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包14块构造、沉积、储层等油藏地质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场理论对低渗透油藏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注水参数、改变注水方式、调整注采井网等措施,达到了改善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目的,为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江汉油田王场背斜构造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受油藏构造形态及邻近断层的影响,天然裂缝为北东40~70°,人工裂缝为北西40~70°。注入水水线推进受其裂缝发育及油水井所处位置的影响,油井远离注水井裂缝线,注水水线推进均匀,水驱效率高,注水开发效果好;油井靠近注水井裂缝,注入水首先沿裂缝方向朝近距离油井方向推进,该方向油井见效快,水淹快,水驱效果差。在裂缝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影响研究基础上,通过注采井网调整、把握注水时机,掌握合理的注采比及采用不稳定注水、高压注水等工艺,提高了油藏的产量和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遂  李二党  韩作为  刘超  王晓锋 《石化技术》2020,(2):109-109,123
坪桥长6油藏属典型的低渗裂缝油藏,历经三十余年注水开发,开发矛盾表现为孔渗区单井产能低,递减快,裂缝区主向井快速水淹,侧向井见效慢。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藏为例,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其形成机理,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注水诱导裂缝的主要形成机理进行了模拟。注水诱导裂缝指低渗透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当注水压力超过各类裂缝开启压力或地层破裂压力而形成的以水井为中心的高渗透性开启大裂缝或快速水流通道。它是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开发地质属性和最主要的非均质性,对于长期水驱的低渗透油藏来说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注水诱导裂缝有3种形成机理,当注水压力过高,超过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使天然裂缝张开、扩展和延伸,或超过地层破裂压力使地层中不断产生新的破裂,或使注水井周围因射孔、压裂等生产或增产措施所导致的不同类型的人工裂缝张开等均可形成注水诱导裂缝。安塞油田长6油藏普遍发育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一致的以雁列式排列的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当注水压力超过这类裂缝的开启压力并使裂缝张开、延伸扩展并相互连通,是该区注水诱导裂缝的主要形成机理。油藏数值模拟表明,随着注水诱导裂缝规模的不断扩大,注水井井底压力相应的表现出连续的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南3块稳油控水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3块为岩性一构造油藏,注水开发后出现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幅度大等特点。通过储层精细研究,结合油水运动规律,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地减缓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速度,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Ⅱ油组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薄、非均质严重、地下原油粘度大。经过20多年的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开发后,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二次聚合物驱采用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全过程调剖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矿场应用效果。实践表明二次聚合物驱能较好地改善该油藏的开发效果,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下二门油田核二段Ⅱ油组普通稠油油藏二次聚合物驱是国内第一个开展二次聚合物驱的单元,其成功经验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has been applied worldwide as a successful enhanced oil recovery.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may be applied as a continuous injection or as water-alternating-gas (WAG)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the injection mode of carbon dioxide is important for economical fiel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using a fully compositional simulation model for “AEB-3C” sandstone oil reservoir of one of the Western Desert oil fields in Egypt to predict the impact of CO2 miscible flooding on the reservoir oil recovery and net present value (NPV), to define the best mode of operation that is straight CO2 injection or water alternating gas (WAG) processes and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re and impure CO2. Moreover, several sensitivity runs were done on the oil price to show minimum profitable value of oil price when applying such a tertiary method in the subject field.The reservoir under study has been producing under a successful water flooding project since May-2010. The recovery factor by the end of water flooding project is predicted as 32%. CO2 flooding processes have started by the end of water flood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oil recovery factor was noticed due to applying this method; it reached up to 57%.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of operations were shown which showed better results when applying WAG process than that with straight CO2 injection. Moreover; sensitivities were done on the cycle periods in WAG processes and showed increase in the recovery factor with shortening the cycle periods. In addition to a comparison between pure and impure CO2 which showed very close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CO2混相驱油藏合理采收率,基于水驱油分流量方程、Buckley-Leverett水驱油非活塞理论及CO2混相驱特性(即混相驱油藏不存在界面张力,各相渗透率与对应相饱和度成正比),将水驱油分流量方程进行适当改进,其物理性影响因素更加明显,更适用于CO2混相驱油藏,并推导出CO2气体分流系数关系式和原油采出程度与累积注气量之间的关系式,用来设计和预测CO2混相驱开发参数。同时对采出程度与累计注气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求导,得到了注CO2混相驱油藏合理采收率导数方程的数学模型,可为计算合理注入CO2量及注CO2混相驱最终采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时,注入水易沿渗透率相对高的部位窜流,而低渗透层动用程度差,整体开发效果不佳.对此类油藏,研究水驱后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的可行性,并探索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考察了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常规水驱后,依次采用间歇开采、注氮气、水气交替注入等方法对改善开发效果的作用,也探讨了该类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通过采取合理方法可以在水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其中采用间歇开采最多可以获得采收率近7%,但作用有效周期少;注入氮气可以得到约6%采收率,但在气窜后易导致注入气无效循环;水气交替注入方式效果最明显,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5%左右.  相似文献   

15.
胡尖山油田H区长4+5油藏为鄂尔多斯盆地典型低渗透油藏,低孔、低渗、低压。长4+5油藏为多期河道叠加复合砂体储层,隔夹层发育、非均质性强,多层合采、多层分层注水。经多年开发及井网加密调整后,注水沿高渗带及诱导缝突进,油井多方向见水,水驱开发矛盾突出,水驱开发效率低。通过梳理影响H区长4+5油藏水驱效率提高的关键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对策,达到提高低渗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油藏水驱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为储层砂体连通程度、储层非均质性、水驱后诱导裂缝及高深渗带发育、水驱后储层物性变化及分注井分层注水有效性等。通过采取油水井补孔、单层增注、深部调剖调驱、均衡平面采液、优化分注工艺等治理技术对策,油藏水驱效果得到改善,油藏最终采收率提高,油藏向良性开发转变。  相似文献   

16.
深层水敏性稠油油藏衰竭式开发效果较差,选择适用于该类油藏地质开发特点的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从油藏实际出发,基于室内注水伤害、添加稳定剂注水和注气膨胀等物理评价实验,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手段,开展了对衰竭式、注水、注天然气和氮气吞吐、吞吐转驱和注气驱等开发方式的优化计算和可行性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注水开发会导致储层渗透率大幅降低,添加防膨稳定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比注水开发提高采出程度4.23%,但与注气驱方案相比提高采出程度幅度不大;注气方案中,注天然气吞吐转驱效果最佳,比衰竭式开发增产原油9.82×104m3,提高采出程度19.6%,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作为深层水敏性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民屯凹陷古潜山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水窜严重、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加强了古潜山内幕研究,在对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将常规水驱方法与渗析采油机理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井型组合注水、古潜山分层注水、异步注采等多元化注水技术,在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方面有良好效果。该研究对同类型古潜山油藏的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蒸汽驱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影响蒸汽驱的主要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并阐明了蒸汽吞吐与蒸汽驱及蒸汽驱与水驱、聚合物驱的相互关系。目的为了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保证蒸汽驱有效的运作,提高原油采收率。结果影响蒸汽驱开发效果的油藏参数是油层净厚度、原油粘度、含油饱和度、油层非均质性、净总厚度比及油藏埋深;对于适合蒸汽驱的油藏而言,只有在注汽速度床注比、蒸汽干度均高于其临界值时,才能取得好的开发效果;地层原油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藏的开发方式,只有当地层原油粘度大于30mPa·s时,蒸汽驱才能比水驱更经济有效。结论在注蒸汽前,应对油藏条件做出充分评估,同时满足蒸汽驱操作参数,通过不同的开发方式评价选取最佳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冷采后的开发效果,对影响热水驱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根据相似性原理模拟与储层特征和热采环境相似的岩心驱替试验,应用petrel软件建立区块地质模型,并采用CMG软件热采模块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不同注入方式和注采比下杜66区块的开发效果,确定了中含水期转注热水、冷热水交替注入的开发方式。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开发方式为综合含水60%时转注热水,采取冷热交替七段塞、注采比0.95的方式注入温度80 ℃热水,其驱油效率比冷水驱提高17.27%。研究结果表明,热水驱可以改善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为浅薄层稠油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盘古梁侏罗系油藏注水上存在的平面水驱不均和剖面吸水状况变差的问题,分析影响油藏注水水驱采收率的沉积韵律、重力作用、储层非均质性、边底水发育、压裂改造等控制因素,研究出精细注采调整、完善注采井网、"三小一低"措施引效、开展周期注水等均衡平面水驱的技术手段,以及改善剖面水驱的化堵调驱、补孔调剖、暂堵酸化和选择性增注等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油藏注水水驱采收率,有效减缓含水上升、降低油田递减,确保盘古梁侏罗系油藏稳定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