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SIP协议是由IETF提出的IP电话信令协议,它用于建立、修改和终结多个用户终端之间的多媒体会话。第三代无线系统(3G)的R5结构中,IP多媒体子系统域(IMS)选择SIP作为终端和IMS以及IMS内部各元素之间的信令协议。本文针对SIP协议在IMS中的应用展开介绍,重点介绍了IMS中由SIP协议实现的业务注册和会话建立流程。  相似文献   

2.
昆山广电国税视频会议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灵活可靠、可运营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基于AS/MRS/终端接入架构的高清视频会议平台,系统支持SIP协议,支持多媒体综合业务,可融合高清视频会议终端、高清数字机顶盒进行视频通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IMS体系结构和IMS核心协议SIP的研究和分析,设计了一套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结合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多个业务功能。通过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不改造现有网络资源的情况下,给用户提供了新型丰富多彩的混合业务,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电信快报》2005,(10):56-56
育碧软件Ubiquity与华为公司已达成全球性合作协议,将育碧的SIP应用服务器嵌入华为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解决方案中:育碧的SIP应用服务器包括电信级的实时服务器及可靠的应用开发环境,可以降低SIP应用开发时间。育碧将帮助华为开发诸如视频的所视即所见(SeewhatIsee)、聊天室以及多媒体会议等IMS应用:华为将针对无线、  相似文献   

5.
IMS是3GPP在Release 5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SIP是一种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生成、修改和终止一人或者多人的多媒体会话,SIP是IMS的基本控制协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IMS和SIP协议,然后介绍SIP协议在IMS中的基本应用和扩展应用。  相似文献   

6.
石蕊  刘永莉 《信息通信》2008,21(1):67-69
IMS是3GPP在Release 5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SIP是一种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生成、修改和终止-人或者多人的多媒体会话,SIP是IMS的基本控制协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IMS和sIP协议,然后介绍SIP协议在IMS中的基本应用和扩展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电信级的软交换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而言,终端与相关的软交换服务器之间保持实时Keep Alive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会话发起协议(SIP)作为软交换系统和IMS系统的主要信令协议之一,在下一代网络(NGN)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SIP协议本身没有明确定义网络实体之间的Keep Alive机制。目前在SIP系统的实现中,存在着一些比较常见的Keep Alive机制实现方式,IETF的SIP工作组也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文章对一些常见的SIP的Keep Alive机制和SIP工作组提出的Keep Alive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首先介绍了视频监控业务的发展与现状,对采用SIP协议作为控制协议的意义和SIP多媒体体系架构进行介绍,然后介绍基于SIP协议视频监控系统,对SIP协议扩展支持监控业务提出探讨的想法,最后对SIP实现视频监控业务的优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SIP协议是IETF提出的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而基于SIP的数据会议则是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MS架构的数据会议系统IMS-CS,本系统遵循IMS架构,具有开放式的面向终端用户或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能力,并能快速部署到运营商的IMS运营环境中去.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能提供多种类型IP数据业务的通信系统.会话起始协议SIP是3G的IP多媒体子系统中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核心技术.文章首先介绍了SIP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对3GPP UMTS R5定义的IMS进行了简要描述,最后详细阐述了SIP在IMS提供服务的过程及对漫游用户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MIPv6在IP网络层支持移动性,而SIP一直支持VoIP的应用,是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信令协议。为了无缝支持在移动领域中的实时多媒体通信,SIP和MIP的集成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MIPv6、SIP及SIP和MIPv6的集成,显示出SIP和MIPv6的集成对IMS系统性能的优化,说明了该方案可提供有效的路由,并且可减少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2.
《通信世界》2005,(47):40-40
一、IMS的概念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是由负责制订WCDMA标准的国际化组织3GPP在R5中定义的。IMS的提出为下一代基于IP的移动网络提供了面向分组数据包交换的多媒体服务及平台,它的核心特点是基于SIP协议和接入的无关性。由于采用SIP作为核心控制协议,并通过SIP进行业务管理,IMS可以使运营商充分利用SIP的优势,更快速更灵活地开发管理移动多媒体业务。  相似文献   

13.
《通讯世界》2005,(1):54
I MS(IP 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 在Release 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独立于承载的特性,目前IMS支持2G 和3G 的移动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 和ITU-T 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 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IMS 的研究进展 3GPP 定义的IMS 的框架结构包括CSCF、MGCF、IMS -MGW、MRFC、MRFP、BGCF 等功能实体。其中 C S C F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支持SIP协议处理SIP…  相似文献   

14.
IMS对SIP协议的要求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张顺颐 《电信快报》2005,(10):44-48
IP多媒体核心子系统(IMS)近年来日益成为比较受认同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的理想方案,而会话发起协议(SIP)是IMS的基本控制协议,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在固网和移动网络向下一代网络(NGN)迈进的过程中发挥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文章就SIP在IMS中的基本应用、扩展应用做了具体的分析,并通过IMS中SIP信令典型流程阐述了SIP在IM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洋  方桂彬 《中国通信》2010,7(1):108-114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全新体系框架,同时也是全IP网络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框架为移动应用融合语音、视频和数据服务。IMS采用SIP作为主要信令机制,并覆盖于IP网络之上。鉴于其所处的全IP环境以及以SIP为基础的设计架构,IMS在核心网层和应用层面都呈现出了多种安全挑战。本文对IMS的体系框架和由此产生的安全挑战做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是一种基于IP网络提供多媒体会话控制的信令协议。本文将在简要介绍SIP及其扩展的基础上,对SIP在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中的应用和典型特征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高清视频智能监控平台在变电站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趋势,以及三集五大的提出,对变电站视频监控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500 kV及以上变电站主网框架上构建以电力信息专网为依托、基于SIP协议的高清视频智能监控平台,实现分层次、分区域的三级管理模式,达到高清图像资源共享。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制订的视频监控系统接口标准,解决了目前变电站视频监控协议不开放、接口不规范、互通性差等问题,实现与应急指挥中心、电网调度系统、办公自动化等多系统的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在变电站内线路出线部分安装在线监测系统与高清视频图像联动,通过平台软件实现智能分析,达到预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SIP(会话初始协议)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固网与移动网络的融合成为可能.为这种新型的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QoS(服务质量)保障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SIP的简单、易扩展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利用SIP的扩展采改善IMS QoS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一、IMS概述IMS(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IMS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它是向全IP网业务提供体系迈进的重要一步。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王世文  谢波 《电视技术》2011,35(19):99-101,140
在220 kV,500 kV变电站构建一个控制、交换基于SIP协议、通道基于WPON无源光网络、图像格式达到D4(1280×720)的高清智能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全网模式统一的、多级管理的、图像资源共享的高清视频监控构架体系.研制协议网关,将原有不同格式的标清视频图像转换成统一H.264格式,通过SIP软交换协议,实现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